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庚戌之变的结果和意义:庚戌之变有什么历史影响

庚戌之变的结果和意义:庚戌之变有什么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428 更新时间:2023/12/31 3:22:38

明廷接到俺答的书信后,明世宗君臣紧急磋商如何处理,大学士严嵩说:“所此抢食贼耳,不足患。”礼部尚书徐阶斥责道:“今虏在城下杀人放火,岂可言是抢食?正须议所以御之之策!”世宗赞同徐阶的话,并询问众臣如何回答俺答书信,徐阶说:“今虏驻兵近郊,而我战守之备一无所有,此事宜权许以款虏,第恐将来要求无厌耳。”世宗说:“苟利社稷,皮币珠玉非所爱。”徐阶认为无条件应允太失面子,只有劝俺答先撤退,再由大同方面就通贡问题与之周旋。世宗采纳了徐阶的主张。据蒙古史料记载,“其后汉国大明汗慑于普尊阿勒坦汗之威名,派来名为杨兀扎克(杨增)之人,谓‘互相为害不能杀绝斩尽,故不如和好往来买卖通贡。’派名为阿都兀齐者偕同来使前往,将大军撤至墙外开始会谈,以三万户分别进兵逼和,取得极多之田赋之后而回还”。

也就是说明朝允诺了通贡后,俺答便撤兵了。

八月二十三日,俺答率军撤退。此前,俺答于八月十八日引兵夺白羊口(今北京延庆西南),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到撤退之时,大雨倾盆,俺答认为白羊口过于狭窄,怕明军伏击,乃中途掉头,一半由高崖口、镇边城等处,一半由古北口旧路全部出边。在俺答北撤白羊口时,仇鸾引兵蹑其后,企图袭击落伍的骑兵邀功;不料俺答中途折返,明军不战而溃,死伤千余人,仇鸾本人差点被俘。其后俺答长驱至天寿山,循潮河而上,仍由古北口出塞,京师解严。九月初一日,蒙古兵全部撤退。[整个庚戌之变期间,“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其后明世宗追究责任,兵部尚书丁汝夔作为严嵩、仇鸾一党的替罪羊而被处斩。

庚戌之变虽已结束,但明世宗认为乃奇耻大辱,对阁臣说:“外域之臣,敢于我前带信坐观城池,可欤?不一征诛,何以示惩!”指示兵、户二部“先集兵聚粮”,准备出征。又谕仇鸾“卿勿怠此戎务,必如皇祖时长驱胡虏三千里乃可!”

随后明廷加强防御措施,改十二团营为三大营,总三营为戎政府;修建北京外城,置蓟辽总督大臣,辖蓟州﹑保定﹑辽东三镇,募山东、山西﹑河南诸道兵岁集京师防秋,秋后散去,以为定制;又选各边镇锐卒入卫京师,以京营将分练边兵。明朝北部边防逐渐加强。

庚戌之变使得明朝政府勉强答应“通贡互市”,实际实施却拖延反悔,只在次年(1551年)在大同开马市。但毕竟坚冰已破,而且互市的好处也逐渐为明朝统治集团所认识,于是,当1570年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负气出走明朝时,这一偶然事件却促成了蒙、明贸易的正常化。从此,这块双面舞台自丰州城被毁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拉开了序幕,而影响更加深远、持久的走西口人口大迁徙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长城沿线的百姓深受其害,明世宗亦对蒙古深恶痛绝,史载他“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17]

至1570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明廷封俺答为顺义,俺答服属中央朝廷,长城一带才开始得到安宁。

标签: 庚戌之变鞑靼蒙古

更多文章

  • 庚戌之变的经过:俺答汗是如何侵入边境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庚戌之变,鞑靼,蒙古,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干支纪年庚戌年,故名庚戌之变。当时,蒙古与明朝的“贡市”关系时断时续。明朝输入蒙古的农业与手工业产品,在数量与品种上都难以满足以畜牧为生的蒙古族的需要。俺答汗作为土默特部首领和右翼三万户盟主,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

  • 大清帝国罪犯们的集中营: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宁古塔,清朝

    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宰相刘罗锅》等清宫剧中,经常会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

  • 宁古塔原来不是塔!清朝的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宁古塔

    在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宰相刘罗锅》等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

  • 三武一宗之厄的灭佛原因是什么?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的影响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五代周世宗,三武一宗

    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厄,称为“法难”。指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击佛教的事情。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属于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拓跋氏本“与西域殊绝”,不知佛教。后来在经略燕赵、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才逐渐接触到中原文化和佛教。北魏太武帝原与北魏前二

  • "三武一宗"灭佛是怎么回事?三武灭佛的真正历史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北朝,唐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三武一宗

    在中国历史上,开展大规模灭佛活动的有四位,统称为三武一宗,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后周世宗。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发生大规模灭佛原因并不是佛教徒的信仰有问题,灭佛的帝王对佛教本身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后周世宗都处于兵荒马乱的时代,最缺士兵和粮草;唐

  • 三武一宗灭佛报应:四个皇帝分别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一共有4位,其中三武指的是谥号中带武字的3位皇帝,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这3位皇帝统称为三武,而一宗指的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他的谥号就是后周世宗。所以后世人取了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字组成了三武一宗,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就只有这4位。后代很多虔诚的佛教徒认为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都

  • 解析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武一宗

    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是发生在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事件,三武一宗总共4位皇帝对佛教采取了限制性的发展策略,而他们灭佛有自己的原因,后代历史学家对于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这个问题整理了两种说法,一是政治原因,二就是经济原因。后周世宗剧照很多历史学家相信政治原因才是三武一宗灭佛的根本目的,

  • 解析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并没有给当时社会经济带来太大的好处,反而由于三武一宗灭佛实行的手段太过残酷,杀了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从政治上来说,三武一宗灭佛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因为当时3个皇帝采取的手段非常毒辣,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

  • 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是谁杀的 要离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要离是谁杀的,要离墓在哪里,四大刺客

    要离是战国时期吴国人,相貌丑陋,以捕鱼为业,虽是平民,但是要离善于剑术而且足智多谋。后来被吴王阖闾派去刺杀庆忌,但是在杀死庆忌之后,庆忌却有意放要离一条生路,这个故事本来是一个勇士刺杀的行动,却变成了庆忌与要离惺惺相惜的悲壮故事。不过故事虽然人尽皆知,但是要离最后的结局却非常引人好奇。刺客要离是谁杀

  • 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专诸简介 专诸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专诸,阖闾,春秋,四大刺客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专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