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汉分治为何能够有效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吗

胡汉分治为何能够有效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23 更新时间:2023/12/19 9:56:02

历史上著名的胡汉分治,是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管束各自的臣民,而实行的民族分治政策。那么具体的什么是胡汉分治呢?都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呢?

胡汉分治图片

想要了解什么是胡汉分治,还要从它的背景开始说起。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统一了中原以后,建立汉国,他设立单于左辅、右辅,专门管理胡人。这里的胡人就是泛指北方的各种少数民族。

刘渊死后,为了能让胡汉分治制度能更加齐全,他的儿子刘聪/">刘聪登上皇位后,进一步改善,完整胡汉分治制度,以他的儿子刘粲设立成大单于,继而又设立左右辅,各自管理六夷10万人的部落,每隔一万人的部落时,他都设置了一位都尉,掌管部落;另设左右司隶,专门管理汉人,各自管理20余万户汉人,每隔一万户设置一位内史大臣,总共43位内史。他这样设置的实质就是依靠和利用匈奴以及其他胡人贵族专门打压排挤汉人。

后来,汉国灭亡,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了赵国,同时,他也为了挤压汉人,设立了内史大臣专门治理汉人,另外也设置大单于镇抚,管理胡人。后来赵国为了抬高羯族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给他们改名,称为“国人”。之后,赵国君主又施行了严禁称“胡”政策,凡是胡物都得改名。虽然石勒他严厉禁止胡人欺凌汉族的官僚和地主百姓,但其实并没什么收获,有时连汉族在赵国朝内的那些高官也不能幸免。之后,后燕政权也都开始实行了胡汉分治制度。

胡汉分治的利弊

我国古代历史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就是胡汉分治,第一点,每个民族都在实行胡汉分治,第二点,每个异族人建立的朝还都前赴后继,实行这个胡汉分治,无一例外。中国古代所有的王朝中,只有周朝当时实行华夷分治,即国人是华夏人,郊野是商人。

这种民族分制制度,为什么经久不衰?从南北朝一直到清朝,都在实行这种隔离政策呢?胡汉分治的利处和弊处又是什么呢?

胡汉分治示意图

胡汉分治这种政策之所以经久不衰,那是因为这种政策有它存在的利处,那就是因为胡人统治民族人口过于少,汉人较多,因此,胡人不可能分散全国兵力人口去监视全部汉族人民,因此,实行这种政策可以让统治者更好,更方便的管理胡人和汉人,让两者可以和平相处,加速国家的发展,而且还能让汉人廉价的劳动力可以被胡人更好的利用。既能让国家各族人民和平相处,又能使用汉族人民廉价的劳动力,统治者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胡汉分治制度,也有它的弊处,它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使汉族人民和胡人不能平等的相处,汉族人地位太低,虽然能和平的相处,但是由于不平等,还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使胡人和汉人积怨已久不能得到释放,以至于后来引起了胡人疯狂的虐待汉人杀汉人,有的竟然将汉人烤着吃掉,根本就把汉人不当人,反而当为畜生。到最后,汉人奋起反击,大量打杀胡人。

虽然胡汉分治有利有弊,但是却也不能忽略它的历史地位。胡人和汉人的矛盾毕竟不是单靠胡汉分治制度就能解决的。

胡汉分治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10世纪到12世纪,由于统治者的贤能,为了胡人和汉人的和平共处,实行了著名了胡汉分治制度。之后,胡汉分治制度更是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君主。那么?胡汉分治的意义到底有那些呢?

胡汉分治图片

胡汉分治其实是一种民族之间的分治,也就是把不同的民族分开进行管理,原本为中国古代时候汉族用来统治边关那些少数民族的政策,却在十六国这个特殊的时期,打破了以往汉人统治国家的传统,大量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因而,分治制度被少数民族用在了汉族人身上。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汉族人无论是在文化,教育,传统方面都比少数民族略胜一筹,少数民族的人为了使自己的政权取代汉族人,尤其是土著居民的认可和支持,正由于这个原因,胡汉分治被广泛应用。它使汉族人被少数民族的人统治着,为当时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治国决策,使胡人和汉人能够和平统一的相处,使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

并且胡汉分治制度能让少数民族融入到汉族人的生活中,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因此,胡汉分治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中国古代政治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一方面它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使各族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另一方面,它为以后各国的统治者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治国良策。

标签: 胡汉分治

更多文章

  • 胡汉分治是什么时候的 胡汉分治的利与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胡汉分治

    历史上著名的胡汉分治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管束百姓,而实行的民族分治政策,那么胡汉分治是什么时候的呢?胡汉分治形势图历史文献记载,胡汉分治发生在中国古代十六国时期,当时天下大乱,民族之争,国家之争,导致天下处处都是战乱,民不聊生。饥荒,病魔时时刻刻都发生在百姓身上。当时的少数民族渐渐崛起,开始

  • 喝水不忘挖井人:皇帝石勒一生都在为百姓而活(石勒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石勒,石勒称王

    石勒皇帝是东晋时期北方后赵的统治者,石勒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大业,石勒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性,石勒出身并不高,是羯族人的一个部落的小头目的儿子,后来还曾经被卖为奴隶,可以说早年的生活尝尽了生活的辛酸,是一个知道底层人民疾苦的皇帝,所以石勒在做了皇帝之后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发展经济、安定民心。石勒在公元319年

  • 从奴隶到皇帝: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石勒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石勒称王

    石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武乡县)人。羯族,为古代民族,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东汉时迁徙定居在上党地区,石勒的祖父与父亲曾为部落头领。《晋书》记载,石勒少有壮志,好骑射且胆略超人,常代父督摄部众,深为部众信服。网络配图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并州地区发生大饥荒。乱世中,时年20多岁的石勒被

  • 石勒是谁简介 石勒是怎么样从奴隶做到皇帝的(石勒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石勒,石勒称王

    石勒曾说:“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字里行间,对曹操、司马仲达父子的揶揄,可见此人并非是常人,而实际上,石磊也算是个大英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一度五胡十九国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南征若得逞,一统中国的人就是他,而历史也将被改写。

  • 南赣盗乱详细经过是怎样?王阳明如何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赣盗乱,明朝,王阳明

    正德六年明武宗正德六年二月,江西按察司副使周宪率兵讨庐山、左湖、盆塘贼,败之,擒斩数百人。四月,周宪移军攻华林贼于仙女寨,拔之。进克鸡公岭,先后擒斩千余人。进薄华林,绝其出道,贼益窘。五月,周宪攻华林贼,及其子干俱死之。先是,陈金檄周宪等分兵三路讨华林贼,宪率兵进,会谍者言贼饥疲,宪信之,遂檄兵夹攻

  • 南赣盗乱是怎么发生的?是谁去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赣盗乱,明朝,王阳明

    南赣盗乱是明武宗正德六年夏四月,江西发生的一次民变,命右都御史陈金总制军务,右副都御史俞谏提督军务讨之。先是,江西诸郡盗贼蠭起,赣贼犯新淦,执参政赵士贤。靖安贼胡雷二等据越王岭玛瑙寨,华林贼陈福一破瑞州,既而抚州东乡、饶州桃源洞等处贼亦作乱。金等奏调广西田州、东兰等处狼兵合征之。七年春正月,南赣巡抚

  • 南赣盗乱:民生困苦,匪乱丛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赣盗乱,明朝,王阳明

    江西省南部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民生困苦,原本的自然环境就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且又遭受不少贪官恶吏的掠夺剥削,民生愈发困苦。明代中期以来,这里匪患丛生,结营扎寨,给当地百姓和官府造成不小的麻烦。之前的历任官吏均束手无策。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将自己颇为赏识王守仁推荐为都察院

  • 大同兵变一共发生了几次?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同兵变,明朝,嘉靖

    军事明朝建立后,北元政权一直存在。明初诸帝虽然多次北伐,但因蒙古实行行国体制,出征成效不大。而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在对待蒙古的策略上,不得不由明初的征伐变为消极守御。并不断在北部修筑边墙、墩堡,设置镇所。大同便是其中之一。大同北面,四望平衍,寇至无可御。《明史・张文锦传》曰:“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

  • 大同兵变是怎么发生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同兵变,明朝,嘉靖

    太祖皇帝朱元璋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然而终大明一朝,让大明走向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粮食。赶上饥荒时期,百姓吃不上饭造反可以归结为天灾没办法的事,那个时候没有联合国也没有人道主义援助,一个国家出现饥荒,尤其是四周都是附属国的一个大国只能自己的朝廷想办法。但是大明的军队吃不上饭就不是天灾的

  •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同兵变,明朝,嘉靖

    正德三年三月,明武宗正德皇帝因南巡落水,染疾而驾崩。他逝后无子嗣,原本只是藩王的兴王朱厚熜,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迎立为皇帝,并定年号为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画像)年仅十五岁的嘉靖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很是匮乏,但在首辅杨廷和的辅助下,君臣齐心,针对正德朝的弊政进行了改革。例如废弃正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