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 红巾军起义旧址

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 红巾军起义旧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3/12/29 1:55:58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朝代更替,有朝代建立就有朝代灭亡。而元朝的毁灭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在元末时期发生了非著名的红巾军起义。这次运动对元朝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打击性,甚至有人因此认为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那么这样说红巾军是正确的吗?那么到底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吗?

油画《红巾军起义》

关于红巾军起义是不是元朝灭亡的原因还要从元朝后期开始说起,当时的统治阶级大多以蒙古族为主,因此对于其他种类的人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恶劣的态度,许多政策也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但汉族的百姓更是残忍。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汉族的居民连吃的都没有,国家保证不了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最终才会发生反抗起义。本质上来讲元朝注定会走到灭亡,除了后期一些残酷的政治体制带给百姓非常大的难处以外,元朝的政策对于统治汉人来说只有剥削和打击,这样一来最根本的问题就出现了。

红巾军的起义是广大的农民百姓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身利益做出的反抗,只能说这是元朝灭亡的爆发点,也可以说这次的活动让元朝毁灭的速度更加快。在一个原本就有问题的体制中,后期由于压迫越加严重,又发生了许多的灾害,这就将原有的问题进一步扩大了很多,也摆在众人的面前,最终逼得人们必须去解决,也就是这样才会让人们选择了起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巾军起义就是间接引起元朝灭亡的原因。

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红巾军从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头上包裹着一条头巾的军队,红巾军由元朝末年农民队伍组成,在残暴的统治之下人们奋起反击,可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著名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也曾加入红巾军的队伍,尽管红巾军起义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可是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那么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到底有哪些呢?

北方红巾军

元朝末年由于蒙古族贵族的愚昧统治,导致当时社会局面混乱民不聊生。内蒙古贵族适应放牧的生活大量肥沃的土地就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用来放牧,百姓不仅吃不饱而且还要忍受官府越来越多的税款征收,就算骨子里希望平平安安也做不到。在民生方面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是改变了百姓的生活,帮助百姓进行抗争,改变百姓受到压迫的局面。后来元朝的腐朽没落和明朝的缓缓升起和红巾军起义也息息相关,红巾军起义打击了内蒙古贵族在元朝的势力,为朱元璋日后登基为帝扫清了一部分障碍。

从政治方面来看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是打击了内蒙古贵族,促进新势力新朝的产生。总的来说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在于打击了地主豪强,也改变了内蒙古贵族的势力。朱元璋最后登基为帝,据史料准确记载他也曾参加过红巾军起义,最后还确确实实当了皇帝,红巾军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阶级加入了地主阶级。

红巾军起义并没有成功,但是坚持了十二年,这段时间蚕食了内蒙古贵族的基础,促进了新王朝的产生,这就是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红巾军起义旧址

红巾军起义旧址位于温州市乐清虹桥镇东街的瞿氏宗祠里,宗祠对一个家族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宗祠是由五间歇山顶木构楼房,通面阔17.2米,通进深10.25米,前有砖砌围墙和门台。因为对起义运动的支持瞿汉把宗祠作为红巾军起义的旧址。

红巾军起义图片

据历史资料考证瞿振汉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他喜欢到处去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而且他的拳术水平还特别的高,曾经领导了的温、台两地红巾军,当时浙江省第一个能和太平军直接联系的上的的农民起义军就是他领导的队伍,他们的队伍在瞿振汉的领导下特别的进步,不仅能凭借着慧眼看清眼前的局势,还能提出各种各样消除恶势力保护弱小正义势力的口号,反对资本主义家的资本主义入侵阴谋。瞿振汉在这场运动中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为红巾军起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起义的范围不是特别广,而且时间也不是很长,最终以失败作为告终。这些历史记载的资料也说明了起义发生在这里的一个原因,所以才会变成今天的红巾军起义旧址。

把红巾军起义旧址设在瞿氏宗祠里,体现了瞿振汉起义的决心,更是带动了后来一系列的起义人民的热情,瞿氏宗祠作为红巾军起义旧址曾经被入侵的日本人焚毁过,后来政府建立又重新造好。红军起义旧址象征着现代史上一次非常难得非常珍贵的反抗。

标签: 红巾军起义

更多文章

  • 他是知识渊博的翰林学士却为何最终被流放海(翰林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学士,翰林院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本来这是一次例行性的出使,赵匡胤也没有交代其他的特别任务。可是卢多逊临回来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跑去跟南唐后主李煜说,宋朝正在编书,而且是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希望李后主能够多多支持宋朝的文化事业。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上是一流

  • 清朝清水衙门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翰林院

    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翰林院成了天下读书人梦想天堂。那么,导致这种原因是出于何总历史成因呢?在殿试发榜后不久,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上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

  •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其作用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翰林院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 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今天的科学院院士的?不才如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这种史料、轶闻。用钱捐官,乃是在一个轻商、抑商的时

  • 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中古自由学派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李贽,泰州学派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仕宦生涯历21年,于万历九年到湖北客居于耿定理家,教授耿家子弟,潜心研究学术。主要著作有《

  •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谁?有哪些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泰州学派

    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生于成化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即1483年7月20日。卒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即1541年1月2日。享年五十八岁。王艮,生活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的上半叶。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衰落的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手工业者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衰败没

  •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的主要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艮,泰州学派

    王艮明朝哲学家,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灶户(从事盐业生产)的家庭,,7岁就读乡塾,11岁因贫辍学,随父兄烧盐。19岁起,多次到山东经商,曾一度习医。后转而治学,成为泰州学派

  • 孙恩、卢循起义中的卢循是谁 历史上卢循是怎么死的(孙恩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北朝,孙恩,卢循,孙恩、卢循起义,孙恩之乱

    卢循(?―411年),字于先,小名元龙,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东汉名儒卢植之后,后赵中书监卢谌曾孙,晋末群雄之一。东晋末年,随孙恩起兵反晋,在孙恩死后接替天师道起义军领袖,史称“孙恩卢循之乱”。后乘东晋桓玄作乱之际,攻占广州,据十七郡,称雄岭南,自封平南大将军和广州刺史,设置百官。占据岭南八年之

  • 孙恩起义:为东晋的最后灭亡埋下了伏笔(孙恩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孙恩起义,孙恩之乱

    孙恩简介,孙恩是东晋琅琊郡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他是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的家族信奉的是五斗米道,所以孙恩也信奉五斗米道。他的家族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去的,所以整个家族并不是出于上层的大家族,相反他们家族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孙恩动画剧照孙恩开始和叔父孙泰一起,后来孙泰因为要起兵推翻东晋政权,所以被当

  • 晋朝开国,定策灭吴的第一功臣,死后却后继无人(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炎,羊祜,晋朝,,西晋灭吴之战

    羊祜像公元263年,曹魏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代魏自立,改国号 “晋”,史称西晋,孙吴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后一个幸存政权。西晋建立后,占有广大北方及巴蜀地区,统治区域辽阔,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大有统一全国之势。晋武帝司马炎素有吞吴之志,更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而此

  • 王浚是谁?西晋灭吴功臣王浚的大功为何被抹杀(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晋灭吴,王浚,司马炎,西晋灭吴之战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的,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对西晋平吴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