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恩起义:为东晋的最后灭亡埋下了伏笔(孙恩之乱)

孙恩起义:为东晋的最后灭亡埋下了伏笔(孙恩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164 更新时间:2024/1/22 1:10:13

孙恩简介,孙恩是东晋琅琊郡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他是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的家族信奉的是五斗米道,所以孙恩也信奉五斗米道。他的家族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去的,所以整个家族并不是出于上层的大家族,相反他们家族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孙恩动画剧照

孙恩开始叔父孙泰一起,后来孙泰因为要起兵推翻东晋政权,所以被当时的政权镇压失败,孙恩继承了叔父的一切,在公元399年开始起兵反晋,这个时候孙恩为了逃避朝廷的统计已经逃到了岛上,也就是现在的舟山群岛。

孙恩开始只有百人聚集,这些人多数是他的信徒,后来他开始反抗东晋以后登陆作战,在这里他聚集到了上千人,并使用这些人在三吴地区作战,在这里攻下了会稽,这个时候已经聚集了几万人。

从孙恩简介继续了解到,随着孙恩起义影响越来越大,三吴地区的八个郡都起兵反抗,形成了以孙恩为领袖的起义力量,人数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人,是当时的东晋政府大为惊慌,于是迅速调兵遣将到这里来平息叛乱。

孙恩的战斗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不得不逃回岛屿,之后他有多次出海作战,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他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率兵进攻东晋都城建康,但是最后还是在夹击下失败了。

孙恩为了不被俘虏最终跳海自尽,他的信徒们把他奉为“水仙”,他也是海盗的先祖,被后世海盗崇拜。

孙恩起义

孙恩起义在东晋是一个比较大的历史事件,孙恩起义对东晋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自此以后各种各样的起义时出现,成为东晋一朝不稳定的开始,也为东晋的最后灭亡埋下了伏笔。

孙恩画像

孙恩是东晋琅琊郡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后来他跟随家族人迁居到南方,因为是迁居到南方,所以在南方他的家族并不是一个上层家族,而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家族,他的家族信封五斗米道。孙恩起义源于他的叔父孙泰,孙泰是五斗米道的领袖,后来决心起兵反抗东晋,在是因为做的不机密,所以被打败处死。孙恩带领余下的人逃到了海岛上民,在这里他招收信徒,最终决定起义。

孙恩起义的影响非常大,虽然他攻打内陆开始的时候只有几百人,但是随着声势的不断壮大,投奔的人越来越多,当孙恩攻打下几处县城以后已经发展到了几万人马,力量大大增加了。之后孙恩攻击了会稽,在这里固定下来开始招兵买马,这时候三吴的八个郡已经全部响应孙恩起义,孙恩成为了起义军领袖,这时候起义军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人,对东晋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孙恩和东晋先后进行了六次战争,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突击东晋都城建康。但是因为孙恩的才能有限最终失败了,但是这并不影响孙恩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孙恩起义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那就是海盗。

孙恩结局

孙恩是我国古代东晋时期的历史名人,他是一个宗教领袖,也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我国诸多的农民起义都是以宗教为支撑兴起的,孙恩起义也一样,他们的宗教是五斗米道。

孙恩画照

孙恩结局并不好,但是这并不影响孙恩的历史地位,孙恩以宗教为支撑,在信徒的协助下开始起义对抗东晋朝廷。当时孙恩的力量还很弱小,只有几百人,但是随着他攻下的城池越来越多,他军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仅有几百人发展到几万人马。

孙恩的起义军在攻陷会稽以后在这里驻扎,并等待东晋主力军队,希望在这里决战,但是因为孙恩的能力有限,不能有更高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在作战中并不占优优势,最终被东晋军队击败。

在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孙恩带领队伍逃回了海岛,这次他带回了大量的人,于是依靠这些资本他开始了后续的几次攻击内陆,但是自己的力量有限,又没有清晰的目标最终孙恩还是失败了。失败以后的孙恩虽然还是被信徒包围,但是他的力量已经相当薄弱,只有几千人。孙恩害怕失败被当时的朝廷捉住,所以在元年402年三月,进攻临海失败以后孙恩跳海自杀,这就是孙恩结局。

孙恩结局令人惋惜,但是他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反抗模式,就是从海上进攻内陆,这为后来的海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的海盗也自此开始。

标签: 孙恩起义孙恩之乱

更多文章

  • 晋朝开国,定策灭吴的第一功臣,死后却后继无人(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炎,羊祜,晋朝,,西晋灭吴之战

    羊祜像公元263年,曹魏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代魏自立,改国号 “晋”,史称西晋,孙吴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后一个幸存政权。西晋建立后,占有广大北方及巴蜀地区,统治区域辽阔,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大有统一全国之势。晋武帝司马炎素有吞吴之志,更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而此

  • 王浚是谁?西晋灭吴功臣王浚的大功为何被抹杀(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晋灭吴,王浚,司马炎,西晋灭吴之战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的,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对西晋平吴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

  • 西晋灭吴两大名将:一是超级学霸 一个是回头浪子(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晋,杜预,王濬,西晋灭吴之战

    导读:西晋的两位名将,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灭吴。而孙皓又中了晋军的反间计,调走了西陵的最后一个名将。至此,西晋双“车”驰骋,而东吴几乎只剩下“士”和“相”保护着可怜的老“帅”。杜预是个文理工通才杜预属于“官二代”,祖上曾任过尚书之类的部级干部。可惜的是,在曹魏时代,和曹家本来就不对眼,他父亲性格又

  • 祖约东晋时期的将领镇西将军祖逖之弟祖约生平(苏峻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祖约,晋朝,东晋将领,苏峻之乱

    祖约(?-330年),字士少,东晋将领、叛臣,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镇西将军祖逖之弟。在兄长死后任豫州刺史,并接掌其部众,但不仅不能延续兄长北伐事业,更无法抵抗后赵石勒的进攻,失去早前北伐所收复的失地。327年,与苏峻一起发动叛乱。但期间先被后赵军击败,后又朝廷勤王军所攻,被逼投奔后赵。330年

  • 唐朝“奉天之难”是怎么发生的 晚唐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奉天之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李适,奉天之难

    唐德宗李适(kuò)是代宗李豫的长子,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年仅十四岁。他的祖父李亨,那个时候还是太子他的父亲李豫是皇长孙。作为李隆基的重孙子,李适的童年过的并不幸福。因为,祖父李亨虽然贵为太子,但是在朝廷上处处受到宰相李林甫的刁难,甚至是迫害。所以,对于李亨的子孙生活的都是如履薄冰。安史之乱暴发后

  • 平凉劫盟——大唐历史上最屈辱的历史,也是唐朝历史的拐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平凉劫盟

    大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九日,上午或正午,平凉(今甘肃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发生了一件影响我国前史进程的严重事情,史称“平凉会盟”或“平凉劫盟”。其时平凉被吐蕃占有,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乘机劫唐主盟使浑瑊(jiān)。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

  • 唐太宗为何认为“征伐高句丽”是场失败的战争?征伐高句丽的战争究竟打的如何(唐灭高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唐灭高丽之战,李世民

    贞观十八年(644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是贞观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被认为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最大的一次决策失误,唐太宗本人都说:“如果魏征还在,肯定不会让我跑这一趟!”连唐太宗自己都这么说,征伐高句丽自然成为“太宗黑”们的集体HIGH点。某国一批不要

  • 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灭高丽之战

    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隋朝时期,隋朝曾出兵攻打高句丽,但是最终惨败而归。而在战败之后,隋朝内部便发生了民变,继而灭亡。高句丽虽然在与隋朝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仍旧因此而敌视视起中国王朝来。而在唐朝

  • 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背景?哪个皇帝当政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太宗,唐朝,唐灭高丽之战

    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隋朝时期,隋朝曾出兵攻打高句丽,但是最终惨败而归。而在战败之后,隋朝内部便发生了民变,继而灭亡。高句丽虽然在与隋朝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仍旧因此而敌视视起中国王朝来。而在唐朝

  • 唐灭百济之战后续:高句丽成为唐军新的目标(唐灭高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灭百济之战,唐朝,朝鲜,,唐灭高丽之战

    随着百济被唐朝新罗联军消灭后,唐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剩下的高句丽。苏定方率唐军主力约十万,分道北上进击。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都督府等五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唐朝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又命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委派当地的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