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浚是谁?西晋灭吴功臣王浚的大功为何被抹杀(西晋灭吴之战)

王浚是谁?西晋灭吴功臣王浚的大功为何被抹杀(西晋灭吴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623 更新时间:2024/1/17 11:39:34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的,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对西晋平吴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领强有力的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攻破吴国自认为固若金汤的西部国防线,才迫使吴国君臣在失魂落魄中“一片降幡出石头”。但这只是后人对此历史大事的公平认可,而在当年的现实中几乎无人承认王浚是平吴的第一功臣这一事实,因而王浚最后只能屈居第二,且差点因此而自身不保,这其中的曲折原委到底如何呢?

王浚何许人也?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个姿容俊伟,从小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热心人,因而常难免口出豪言,结果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个说大话的骗子。所以他的仕途显得就比别人困难了许多,直到年近六十才在镇南大将军羊祜手下做了个参军。羊祜这可是个历史名人,他可是魏晋时期最了不起的名门子弟,祖父叫羊续,曾任东汉南阳太守,为官清廉,有“悬鱼拒贿”的事迹。外祖父是蔡邕,姨母是蔡文姬,妻子是夏侯霸之女,姐姐是晋景帝司马师之妻。他在曹魏时代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官职。司马炎胜利篡权称帝后,羊祜深得司马家信任,升任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官至镇南大将军。开始坐镇荆襄窥视东吴,在此期间他敏锐地意识到王浚的军事才能,所以借机把他推荐为执政一方的广汉太守,后因政绩突出,王浚被奉为龙骧将军升官为益州刺史,开始了在一个地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同时他暗中遵照羊祜的嘱托在长江上游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造船任务。

羊祜晚年,终于窥视到了东吴积重难返的弊病,尤其是东吴皇帝孙皓残暴无道大失民心的机会,于是积极向司马炎上书要求伐吴,但由于朝廷那些尸位素餐官员的坚决抵制,羊祜至死也没有看到其计划的实现。羊祜死后杜预接任其职位,他仍然按照羊祜的思路办事,两年后他再次向朝廷上书要求伐吴,此时,已经七十出头的王浚也从遥远的益州上书要求伺机消灭东吴,这次,司马炎没再听从朝廷那些人的磨叽,直接发号施令,派出二十万军队分五路从各个方向发起了灭吴战争,其中王浚从长江上游率领八万大军,驾着每船可坐两千人的“楼船”浩浩荡荡杀向东吴,一直把战船开到了东吴都城建业城下,东吴皇帝孙皓看到大势已去,在丧魂落魄中开城出降。在此期间,朝廷曾有诏书要求王浚到达荆襄一带时要受镇南大将军杜预节制,到达东部一带时要受安东将军王浑节制。

当王浚到达荆襄一带后向杜预请示行动,杜预鼓励其乘胜千军,建立大功。所以他大胆前进,一直把他的八万水师开到吴都城之下,在此期间他再没接到朝廷让其受王浑节制的诏书,只是在中途曾被王浑手下邀请到他们驻扎在江北的军营议事,但王浚考虑到战争波云诡谲的特点,怕丧失了最佳战机,婉言谢绝了。谁知这其实是王浑对他下达的军事命令(此时肯定王浑接到了朝廷诏书,同时可能误认为王浚也接到了此诏书),因为王浑对东吴的军事实力还不是十分的了解,不敢贸然进军围攻建业,是想和王浚一道商量共同围剿孙皓的事宜,但他却一点都没有透露出自己已经是王浚上司的信息。当王浚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后,王浑听到消息后勃然大怒,甚至有火并王浚的念头,同时王浚此时才知道在这个战区的最高司令官是王浑,所以他为了不使王浑丧失领导的尊严,马上把孙皓等投降了的东吴君臣奉还给王浑。可以这么说,东吴的被消灭是西晋二十万大军在众多将帅的率领下共同行动的结果,否则,任凭每一路单方面行动也不会全功而返。但在共同努力的同时,他们所起的作用肯定有主有次,而王浚应该说是平定东吴的第一功臣,因为东吴首都是他的军队拿下的,东吴皇帝大臣是他的军队俘虏的。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到此为止三国的统一已经尘埃落定,就差论功封赏了,可令人难以预料的是王浚这个平吴的第一功臣差点深陷囹圄,甚至丢了性命。

原来,当王浚没听王浑的邀请挥军直捣东吴老巢并且意外地获胜时,王浑几乎气了个半死,就因为自己胆子小了一点,为了保存实力,没敢探头去咬,结果到口的肉被别人抢跑了,所以甚至有和王浚拼命的念头,尽管王浚把孙皓等东吴君臣都献给了他,但仍难以消除他内心的芥蒂。于是当朝廷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庆功宴且皇帝大人也在心中已经把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的时候,王浑诬陷王浚的奏疏也就摆到了司马炎的案头,理由就是王浚违反朝廷命令,不听自己节制,不但不该有功且应按法论罪。司马炎对此不以为然,拿出奏表让群臣发表意见,没想到这些站着茅坑不拉屎不拉屎的家伙们个个趋炎附势,都认为王浚的做法太过头,应该从前线用囚车押回朝廷,按重罪处罚。最后弄得武帝也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折中处理,只是下诏书责备了王浚几句。王浚接到诏书当然气不打一处来,自己在前线出生入死为皇帝拼命,且取得巨大成功,反而弄了个里外不是人的结局。于是也写了一道奏章火速发往朝廷,把自己没接受王浑节制的原因详详细细地讲了个明白,且把王浑的用心分析了个底朝天,尤其把朝廷大臣们吹捧王浑而诋毁自己的原因也道了个明明白白。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朝廷那么多大臣趋炎附势于王浑呢?这就应了我们常说的“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俗语了。王浑的家庭是几代的世家大族,朝廷的好多重要部门都有自己的人,且王浑也久在朝廷为官,朝廷的人脉关系很广,尤其王浑本来和司马炎就是儿女亲家。大臣们认为拍王浑得马屁其实就是讨好皇帝。而王浚呢?年轻时就给世人留下了说大话骗子的坏印象,长大后几乎一直在地方打拼,等真正把官做大后也是在地方,他一生几乎没在朝廷呆过,和朝廷的官员们几乎没有交往,许多人甚至都不认识他,谁会替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讲情呢?这太符合中国的人情事理了。

接到王浚的奏章后,武帝非常同情怜悯王浚,但也难违众大臣的意见,不便自己独断专行把平吴第一功记在王浚头上,只是下诏各军班师回朝,等到把事情的真实原因核实清楚后,再做赏罚。此时,王浚、王浑等平吴将领也陆续回朝,尤其“二王”为了争功弄得面红耳赤,呶呶不休。武帝为了平息此事,做到基本的公正,特地把任务交给廷尉刘颂去调查,结果刘颂也是个马屁精,他直接就把平吴的首功记在了王浑头上,王浚只得了个次功。这一个等级的变化那可是天壤之别,最后王浑进爵为公,食邑八千户,而王浚只被封为县侯。为了安慰王浚武帝又给其加了个辅国大将军的虚名。王浑得到了不该得到的重赏,从此不再嚷嚷。王浚失去了该得到的奖赏,当然心怀不平,所以多次在朝廷甚至武帝面前吵闹不休,有时气愤到极点,年轻时的坏脾气又跑出来作怪,故意给武帝脸色看。对此,武帝大多时候只能装聋作哑,因为他毕竟为朝廷立了大功且蒙受了诸多委屈。

王浚的这些做法表演的多了,武帝开始渐渐有点烦了,朝廷的那些马屁精也有的开始嗅到了政治臭味。可王浚却仍浑然不知,此时,急坏了他当年的一个老部下益州护军范通,赶忙跑到他府上紧急求见,见面就说:“老爷子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什么不好好保持呢?难道自己不觉得可惜吗?”王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问此话怎讲?范通道:“老爷子班师后,为什么不急流勇退,闭门静养,口不言功呢?即使有人问起,你也应该首先把功劳推给正确、英明、伟大的皇帝,其次,你应该把功劳推给其它平吴将帅,就说自己是沾了别人的光了,真正自己根本无功劳可言。这样的话,你不但能够保住自己的大功,让那些马屁精闭口,同时也让王浑自愧不如,何乐而不为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之后,王浚突然收敛自己的言行,再不谈论自己的功劳。没想到他的这一退步,反而引起了一些朝廷大臣的同情,纷纷为其冤屈辩解,逼得武帝再次封他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后又加官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越做越大,王浚反而觉得越来越不安全。当时,西晋朝廷认为已经进入大同理想的太平盛世,官员们奢靡之风大肆盛行,王浚本来生性节俭,此时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过起了锦衣玉食,豪华奢侈的寄生虫生活,一直到八十岁去世。

更多文章

  • 西晋灭吴两大名将:一是超级学霸 一个是回头浪子(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晋,杜预,王濬,西晋灭吴之战

    导读:西晋的两位名将,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灭吴。而孙皓又中了晋军的反间计,调走了西陵的最后一个名将。至此,西晋双“车”驰骋,而东吴几乎只剩下“士”和“相”保护着可怜的老“帅”。杜预是个文理工通才杜预属于“官二代”,祖上曾任过尚书之类的部级干部。可惜的是,在曹魏时代,和曹家本来就不对眼,他父亲性格又

  • 祖约东晋时期的将领镇西将军祖逖之弟祖约生平(苏峻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祖约,晋朝,东晋将领,苏峻之乱

    祖约(?-330年),字士少,东晋将领、叛臣,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镇西将军祖逖之弟。在兄长死后任豫州刺史,并接掌其部众,但不仅不能延续兄长北伐事业,更无法抵抗后赵石勒的进攻,失去早前北伐所收复的失地。327年,与苏峻一起发动叛乱。但期间先被后赵军击败,后又朝廷勤王军所攻,被逼投奔后赵。330年

  • 唐朝“奉天之难”是怎么发生的 晚唐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奉天之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李适,奉天之难

    唐德宗李适(kuò)是代宗李豫的长子,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年仅十四岁。他的祖父李亨,那个时候还是太子他的父亲李豫是皇长孙。作为李隆基的重孙子,李适的童年过的并不幸福。因为,祖父李亨虽然贵为太子,但是在朝廷上处处受到宰相李林甫的刁难,甚至是迫害。所以,对于李亨的子孙生活的都是如履薄冰。安史之乱暴发后

  • 平凉劫盟——大唐历史上最屈辱的历史,也是唐朝历史的拐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平凉劫盟

    大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九日,上午或正午,平凉(今甘肃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发生了一件影响我国前史进程的严重事情,史称“平凉会盟”或“平凉劫盟”。其时平凉被吐蕃占有,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乘机劫唐主盟使浑瑊(jiān)。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

  • 唐太宗为何认为“征伐高句丽”是场失败的战争?征伐高句丽的战争究竟打的如何(唐灭高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唐灭高丽之战,李世民

    贞观十八年(644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是贞观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被认为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最大的一次决策失误,唐太宗本人都说:“如果魏征还在,肯定不会让我跑这一趟!”连唐太宗自己都这么说,征伐高句丽自然成为“太宗黑”们的集体HIGH点。某国一批不要

  • 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灭高丽之战

    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隋朝时期,隋朝曾出兵攻打高句丽,但是最终惨败而归。而在战败之后,隋朝内部便发生了民变,继而灭亡。高句丽虽然在与隋朝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仍旧因此而敌视视起中国王朝来。而在唐朝

  • 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背景?哪个皇帝当政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太宗,唐朝,唐灭高丽之战

    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隋朝时期,隋朝曾出兵攻打高句丽,但是最终惨败而归。而在战败之后,隋朝内部便发生了民变,继而灭亡。高句丽虽然在与隋朝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仍旧因此而敌视视起中国王朝来。而在唐朝

  • 唐灭百济之战后续:高句丽成为唐军新的目标(唐灭高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灭百济之战,唐朝,朝鲜,,唐灭高丽之战

    随着百济被唐朝新罗联军消灭后,唐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剩下的高句丽。苏定方率唐军主力约十万,分道北上进击。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都督府等五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唐朝委任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镇抚全境,又命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委派当地的酋长

  •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唐灭高丽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隋炀帝,高丽,,唐灭高丽之战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62

  •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还是楔形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说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很多朋友都认为是中国殷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也有人说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那么哪一种才是正确答案呢?世界上最早古老的文字到底是哪一种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的知识。甲骨文前面说了,大部分的争议都存在于甲骨文和楔形文字之间。那么我们就分别说说这两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