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知识渊博的翰林学士却为何最终被流放海(翰林院)

他是知识渊博的翰林学士却为何最终被流放海(翰林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40 更新时间:2023/12/16 10:32:27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本来这是一次例行性的出使,赵匡胤也没有交代其他的特别任务。可是卢多逊临回来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跑去跟南唐后主李煜说,宋朝正在编书,而且是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希望李后主能够多多支持宋朝的文化事业。

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上是一流,治国上二流,要是玩政治就是完全的不入流。他完全不明白地理、经济和人口等信息在那个时代对于军事上的意义。他想都没想,立刻表示慷慨支持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卢多逊由此对南唐的经济、人口、地理等形势了然于心,回国后就向宋太祖提出了收复江南之策,北宋很快实现了对江南的统一。

网络配图

卢多逊因为这个功劳,被赵匡胤高看了一眼。也让卢多逊对自己的前途也充满了信心。其实卢多逊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他的知识渊博,20岁就中了进士。曾主持编辑《开宝本草》、《开宝通礼》以及《旧五代史》等重要的文化典籍,可谓成果丰硕。

正是自视甚高,让卢多逊对自己太过自信了,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他能看的上的。这其中就包括赵家兄弟的“结社兄弟”,宰相赵普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卢多逊,经过五代的战乱之后,老粗的骄兵悍将倒是遍布朝野,可能治国的文士却找不出来几个,就连足智多谋,一手导演了“黄袍加身”戏码的开国功臣,宰相赵普文化水平也不高。

卢多逊看不起没文化的人,对赵普这种半吊子书生稳居高位非常不满。按照他的理论,自己才是宰相之才啊。偏偏宋太祖虽然也是武夫出身,却酷爱读书,当了皇帝后有了条件更是恶补知识,每天手不释卷。

本来一个宰相和皇帝的弟弟走的近点也没事,何况这个弟弟将来要当皇帝的。可是卢多逊的行为一下子就刺到了赵家老二的心事。赵光义这个皇位合法性存疑!本来赵光义对自己皇位的合法也没啥信心,他自己说他是“兄终弟及”,按照母亲皇太后的懿旨意外当上皇帝的,可是在天下人眼里就是来路不正。而且更要命的是按照他自己的逻辑,将来他还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廷美,越想越窝囊。

网络配图

宋太宗赵光义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正在琢磨着怎么对付弟弟廷美,卢多逊却跑去和廷美凑近乎,卢多逊这次可是聪明过头了,他知识虽多,察言观色的能力却近乎白痴。而且他还忘了一个官场法则,叫痛打落水狗,一定要让政敌永世不得翻身才行,比如赵普。

被贬了官的赵普生命力依然顽强,现在虽然站着中枪,但是根基还在。毕竟和赵家兄弟是磕过头的拜把子弟兄,他们的关系之复杂岂是一个进士卢多逊能比的?赵普远在几百里外不用猜就知道赵光义想干啥,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赵普很快回到朝廷,以“金匮之盟”亲历者的身份向群臣现身说法,并向高怀德、石守信等群情激奋的老兄弟们说明情况,强调太后传位的懿旨就是由他亲笔撰写的,没有任何阴谋。这一下子就打消了大家的猜疑,稳定了朝廷和军队。从此解决了太宗皇位的合法性问题。

接着,赵普又贡献一计,以谋逆的罪名,把太宗最大的心腹之患赵廷美干掉了。赵普再次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辉煌,恢复了宰相职位。有人上来,就得有人下去。借口不用找,都是现成的------前宰相卢多逊私通赵廷美,图谋不轨。皇帝立刻下令罢官夺爵,依法处置。

网络配图

其实赵普还是不错的,之前曾经好几次劝卢多逊自己辞官隐退,可是卢多逊贪恋权位,不能决断。最终被人揭发,一败涂地。

卢多逊的罪名应该是全家抄斩,不过他运气好,生在宋朝,死不了。而且皇帝也念他多年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被免去死刑,全家流放海南,永不再用。他的人生就此谢幕,三年后,卢多逊死在海南。

标签: 学士翰林院

更多文章

  • 清朝清水衙门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翰林院

    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翰林院成了天下读书人梦想天堂。那么,导致这种原因是出于何总历史成因呢?在殿试发榜后不久,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上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

  •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其作用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翰林院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 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今天的科学院院士的?不才如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这种史料、轶闻。用钱捐官,乃是在一个轻商、抑商的时

  • 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中古自由学派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李贽,泰州学派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仕宦生涯历21年,于万历九年到湖北客居于耿定理家,教授耿家子弟,潜心研究学术。主要著作有《

  •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谁?有哪些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泰州学派

    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生于成化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即1483年7月20日。卒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即1541年1月2日。享年五十八岁。王艮,生活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的上半叶。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衰落的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手工业者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衰败没

  •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的主要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艮,泰州学派

    王艮明朝哲学家,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灶户(从事盐业生产)的家庭,,7岁就读乡塾,11岁因贫辍学,随父兄烧盐。19岁起,多次到山东经商,曾一度习医。后转而治学,成为泰州学派

  • 孙恩、卢循起义中的卢循是谁 历史上卢循是怎么死的(孙恩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北朝,孙恩,卢循,孙恩、卢循起义,孙恩之乱

    卢循(?―411年),字于先,小名元龙,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东汉名儒卢植之后,后赵中书监卢谌曾孙,晋末群雄之一。东晋末年,随孙恩起兵反晋,在孙恩死后接替天师道起义军领袖,史称“孙恩卢循之乱”。后乘东晋桓玄作乱之际,攻占广州,据十七郡,称雄岭南,自封平南大将军和广州刺史,设置百官。占据岭南八年之

  • 孙恩起义:为东晋的最后灭亡埋下了伏笔(孙恩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孙恩起义,孙恩之乱

    孙恩简介,孙恩是东晋琅琊郡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他是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的家族信奉的是五斗米道,所以孙恩也信奉五斗米道。他的家族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去的,所以整个家族并不是出于上层的大家族,相反他们家族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孙恩动画剧照孙恩开始和叔父孙泰一起,后来孙泰因为要起兵推翻东晋政权,所以被当

  • 晋朝开国,定策灭吴的第一功臣,死后却后继无人(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炎,羊祜,晋朝,,西晋灭吴之战

    羊祜像公元263年,曹魏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代魏自立,改国号 “晋”,史称西晋,孙吴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后一个幸存政权。西晋建立后,占有广大北方及巴蜀地区,统治区域辽阔,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大有统一全国之势。晋武帝司马炎素有吞吴之志,更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而此

  • 王浚是谁?西晋灭吴功臣王浚的大功为何被抹杀(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晋灭吴,王浚,司马炎,西晋灭吴之战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的,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对西晋平吴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

  • 西晋灭吴两大名将:一是超级学霸 一个是回头浪子(西晋灭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晋,杜预,王濬,西晋灭吴之战

    导读:西晋的两位名将,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灭吴。而孙皓又中了晋军的反间计,调走了西陵的最后一个名将。至此,西晋双“车”驰骋,而东吴几乎只剩下“士”和“相”保护着可怜的老“帅”。杜预是个文理工通才杜预属于“官二代”,祖上曾任过尚书之类的部级干部。可惜的是,在曹魏时代,和曹家本来就不对眼,他父亲性格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