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后晋灭后唐之战后唐为什么战败?后晋灭后唐之战过程

后晋灭后唐之战后唐为什么战败?后晋灭后唐之战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364 更新时间:2024/1/16 14:00:59

清泰初,潞从珂即帝位,是为后唐末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潞王素来不合,见其称帝,疑忌加深,遂寻机图谋叛唐自立。三年五月,末帝恐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命其徙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拒命,借端起兵晋阳(今太原南晋源镇)反唐。

末帝即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统率代州(今山西代县)、义武(今河北定州)、河阳(今河南孟县)等镇兵6万趋晋阳征讨。二十日,军抵晋安寨(今太原晋祠南)掘壕立营,于晋阳城西北依山列阵,企图长围久困,待机破城。石敬瑭知寡不敌众,遣使间道赴契丹,愿以父礼事之,乞求援兵。约事成后献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即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得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应许。

八月,末帝闻知契丹答应增援石敬瑭,屡督张敬达急攻。石敬瑭恃城坚粮足,闭城不出,固守待援。九月,耶律德光得知后唐军末扼守雁门诸险,亲率骑兵5万,号30万自代州西南扬武谷南下,长驱直入,径抵晋阳附近之虎北口。以诱敌入伏之策,将主力埋伏汾水弯曲处,遣轻骑3000后唐军挑战,佯作败退。张敬达等率步骑贸然追击,至汾曲步兵涉水循北岸进,中伏大败,损师近万人,骑兵随张敬达退保晋安寨。契丹军乘胜推进至柳林(今太原东南),与石敬瑭会师于晋安寨南,占据要地,掘堑筑垒,将张敬达5万兵围于寨中。末帝闻讯,急令彰圣都指挥使符彦饶率军屯河阳,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率军趋榆次(治今山西榆次),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率军出代州,耀州防御使潘环率兵出慈州(治吉昌,今山西吉县)、隰州(治隰川,今山西隰县),末帝自率亲军3万从洛阳北上,共救张敬达军。

二十三日,末帝至河阳,命枢密使、随驾诸军都部署赵延寿率兵2万疾趋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督战。随后,又命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以赵延寿、范延光为河东道南面、东南面行营招讨使,犄角合势,解晋安寨之围。十一月初六,赵延寿引兵至西汤(今山西沁县西北西汤镇)与其父赵德钧会合,父子同谋欲趁国危自立,进至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按兵观变,逗留不进。十二日,契丹帝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闰十一月,晋安寨已被围数月,粮断援绝,多次突围未果,军心动摇,副招讨使杨光远杀张敬达出降。石敬瑭遂与耶律德光挥师南下,十二日至团柏谷。后唐救援军未战先遁,自相践踏,死伤万计,逃至潞州被迫及,赵德钧父子降契丹。耶律德光留主力驻潞州,遣太相高模翰率5000骑兵卫送石敬瑭南下,至河阳,在降将接应下渡河。末帝退回洛阳自焚。石敬瑭入洛阳,用后晋取代后唐。

此战,后唐军只顾重兵围城,未能有效地阻截契丹军的增援,导致战败被围;后唐援军诸将各怀异志,不战而降,终被逐个击破。

更多文章

  • 后晋攻打后唐之战,尽管援军诸将各怀异志,不战而降,终究还是灭亡了。(后晋灭后唐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五代十国,耶律德光,,后晋灭后唐之战

    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即位是为后唐末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潞王素来不合,见其称帝,疑忌加深,遂寻机图谋叛唐自立。三年五月,末帝恐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命其徙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拒命,借端起兵晋阳(今太原南晋源镇)反唐。末帝李从珂即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统率代

  • 红巾军起义在哪个朝代 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红巾军起义在哪个朝代

    历史上发生过一次非常著名的活动叫做红巾军起义。这次的起义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也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之所以被称为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在这次活动参与人员中,许多人都头裹红头巾,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特殊的标识,因此人们便用了这个称呼来指代它。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香军,这是因为他们每次起义前都要点香。说

  • 红巾军起义历史意义:打击蒙古贵族促进新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红巾军起义,红巾军

    红巾军起义中的红巾军在民间又被叫做红军,他们是由当时比较盛行的三大民间宗教合在一起组成的。他们在起义的时候准备出战的时候总是打着红旗,额头上绑着红色的布巾。那么导致红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呢?红巾军起义的原因还要从元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开始说起。在元朝的后期蒙古族贵族对待他们眼中的汉人如同对待家畜。他们用

  • 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 红巾军起义旧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红巾军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朝代更替,有朝代建立就有朝代灭亡。而元朝的毁灭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在元末时期发生了非常著名的红巾军起义。这次运动对元朝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打击性,甚至有人因此认为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那么这样说红巾军是正确的吗?那么到底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吗?油画《红巾军起

  • 他是知识渊博的翰林学士却为何最终被流放海(翰林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学士,翰林院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本来这是一次例行性的出使,赵匡胤也没有交代其他的特别任务。可是卢多逊临回来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跑去跟南唐后主李煜说,宋朝正在编书,而且是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希望李后主能够多多支持宋朝的文化事业。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上是一流

  • 清朝清水衙门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翰林院

    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翰林院成了天下读书人梦想天堂。那么,导致这种原因是出于何总历史成因呢?在殿试发榜后不久,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上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

  •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其作用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翰林院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 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今天的科学院院士的?不才如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这种史料、轶闻。用钱捐官,乃是在一个轻商、抑商的时

  • 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中古自由学派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李贽,泰州学派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仕宦生涯历21年,于万历九年到湖北客居于耿定理家,教授耿家子弟,潜心研究学术。主要著作有《

  •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谁?有哪些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泰州学派

    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生于成化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即1483年7月20日。卒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即1541年1月2日。享年五十八岁。王艮,生活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的上半叶。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衰落的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手工业者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衰败没

  •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的主要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艮,泰州学派

    王艮明朝哲学家,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灶户(从事盐业生产)的家庭,,7岁就读乡塾,11岁因贫辍学,随父兄烧盐。19岁起,多次到山东经商,曾一度习医。后转而治学,成为泰州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