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魏武卒有多强悍?一战打败50万秦军

魏国魏武卒有多强悍?一战打败50万秦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51 更新时间:2024/1/26 4:58:16

晋国三分后,魏国虽然表面看起来无比强大,但是在军士的战力和勇力上,比之世仇秦国的老弱残兵尚且有所不如。

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必要有优秀的将领和卓越的士卒,二者相辅相成,严格赏罚和训练,统一号令。于是,训练魏武卒的思想,便在吴起的心中产生。

他要打造一支转战天下而不败的铁军。要想入得吴起的法眼,一个士兵的体力必须过硬,他必须在半日内跑完整整一百里。

如果轻装上路,也许很多人都能进入吴起的军队。难就难在参加考试的人必须身着全身铠甲,另外还要背负十二石的弩弓、五十支箭,还要手上持戈、腰上挎剑,携带三日口粮。

带着练成不久的魏武卒,吴起出任了西河郡守一职。西河是秦、魏两国交界处,此前两国已经在此打了七八年的拉锯战,双方互有攻守,互有胜负。

吴起来了后,情形一下子得到改观,他不想再与秦人耗下去了,他要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将西河之地划入魏国的版图,叫秦人永远不能染指。

吴起从少梁出兵,急行军,迅速攻占临晋(陕西大荔东面),在这里建立了永久的堡垒工事。

临晋前面就是秦国重镇栎阳(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境内),栎阳的正前方就是秦国当时的都城泾阳。对于秦人来说,吴起已经达到了他们的家门口,这叫他们如何不心惊?

就在秦人为自己的生死忧虑纠结之时,吴起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兵直取郑地。如此,吴起已在秦国土地上狠狠划了一刀。

刀锋起处在北面的庞繁,收处即是南面的郑地,两地之间以东,秦国只剩下洛阴(大荔东南)、合阳(陕西合阳)两个据点,它们当然不久便被吴起轻松收入囊中。至此,整个西河与秦人再无干系,而这距吴起戍守西河之日才不过两年。

失去了西河,也就失去了东进的机会,若不能将之收复,秦国将始终被困在西方贫瘠的土地上。不甘心的秦人屡次发动反击,想要夺回西河,但均被吴起坚守击破。

周安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人卷土重来,这次他们集结了五十万的大军东杀来。不过,自以为必胜的秦人再次被吴起打个落花流水,输得非常难看。

原来,吴起不仅始终未曾放松魏武卒的训练,而且为了保持其高昂的斗志和士气,还亲自设计出了一整套的激励机制。

每次战胜后,他都请侯在军中举办庆功宴会。这不是简单的庆功宴会,而是分成三六九等,正式如宫廷宴饮。

首先,在战场上立了“上功”的兵士给请到第一排就座,他们的桌面上猪、牛、羊三牲俱全,且享用最贵重的金、银、铜等餐具。

立了“中功”的兵士则给安排到第二排,只能吃到猪肉,而且只能用铜餐具;最可怜的是那些寸功未立的兵士,他们只能坐在最后一排,而其餐具也不过是些陶罐。

这还不算,宴会结束后,吴起还在大门外对兵士的家属论功行赏,以嘉奖他们对家人投身行伍的支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吴起的这种激励办法一直持续了三年。三年之后,只要有敌人来入侵,那么入伍的士兵不待将帅的命令就自发地穿好甲胄,准备好武器。

因为他们的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希望自己能在下次的庆功大会上做到第一排,站在舞台的正中央。

这次秦国五十万大军来犯,魏文侯也有些慌了,他问计于吴起。吴起却胸有成竹,他只是从未在战场上立功的士兵里挑出五万人,准备用他们来对付城外的秦人。

果然,这五万渴求立功的士兵上了战场,就像是饿久了的猛虎突然看到肥肥的羊群,个个以一当十,拼力厮杀。

士兵作战勇猛,吴起又指挥得当,两个条件加在一起,终于将秦军击溃。此后,吴起在魏国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标签: 魏国魏武卒

更多文章

  • 战国时的魏武卒有多厉害,为什么会销声匿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魏武卒

    魏国,战国七雄,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以至于后来的秦国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时期任用名将吴起,建立起当时第一支重甲步兵魏武卒,吴起曾率领魏武卒东征西讨。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从公元前409年开始,魏国开始不断蚕食秦

  • 为什么吴起在时魏武卒天下无敌,去了楚国后反而被吊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武卒

    在古代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但无疑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名出色的统帅,往往能够力挽狂澜。兵多兵少不是问题,兵员素质也不是问题,哪怕武器装备也不是问题。吴起在魏国时,镇守西河,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无一败绩,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尤其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

  • 明朝空印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为什么要大开杀戒?(明初四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空印案,朱元璋,明初四大案

    明朝初年发生了四起影响十分大的狱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这四起案件牵连人员甚广,死伤无数。现今许多学者都认为这四起案件属冤案,是朱元璋借此肃清朝中势力,以此巩固皇权统治。空印案与郭桓案类似,是朱元璋藉此惩治贪污的案件,空印案造成数百人被杀(也有说法认为被杀者数万),数千人受杖戍边。究其

  • 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是朱元璋故意造的冤案吗(明初四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

    古代剥皮,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其残酷程度与凌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刑罚并不在规定的处刑之列,但是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朝代都行使过这种刑罚,明朝皇帝朱元璋处死功臣蓝玉就用了剥皮的刑罚。剥皮的方法就是从脊椎处下刀,使得背部的皮肤分成两部分,再利用刀把皮肤和肌肉慢慢地分开来。最初剥皮是人死后再进行剥皮,但在

  • 明朝的郭桓案是怎么回事?(明初四大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郭桓案,明朝,朱元璋,明初四大案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为了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小富百姓,遭到抄

  • 黄宗羲定律是什么?积累莫返之害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宗羲,黄宗羲定律,积累莫返之害,明朝,清朝

    黄宗羲是著名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历代的税法改革总结出了“积累莫返之害”,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黄宗羲定律。那么黄宗羲定律究竟是什么呢,为何纵观历史,不管是哪朝哪代,最终都逃不掉黄宗羲定律的结果。黄宗羲定律是什么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

  • 明朝守夜人黄宗羲,发明"三权分立",却挡不住灭亡的脚步(黄宗羲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黄宗羲,黄宗羲定律

    1644年,清军入关。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清军先是击败了农民军,又一一镇压了各地的抗清力量。到了康熙时期,清朝的统治已趋于稳定。为什么明朝会土崩瓦解?为什么满人仅以数十万之众,就可以征服人口过亿而且经济、文化均遥遥领先的明代中国?当人们都在以传统方式反思,或认为明亡于党争或认为明亡于阉祸时,启蒙思想家

  • 反清斗士黄宗羲为何坚持裸葬自己?为了理想(黄宗羲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黄宗羲,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伟人大多出生于动荡的时代,黄宗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成长为一代思想大家。晚年的黄宗羲提出裸葬自己引起了家人的不解,但黄宗羲最后还是以裸葬入土,那黄宗羲为何坚持要裸葬自己呢?网络配图黄宗羲的生平简介黄宗羲,字太冲,或德冰,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

  •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黄宗羲其主要观点有哪些(黄宗羲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宗羲,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思想方面受到王阳明的影响,赞成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他一生致力于心学的研究,并且颇有建树。在政治方面,黄宗羲提出了“民主”一词的核心,在著作《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提到了君权的有的放矢,并且就抑制独裁和专权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黄宗羲是明末清初年间,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是近

  •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传奇人生:黄宗羲事迹(黄宗羲定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宗羲,明朝,,黄宗羲定律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由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