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少林寺救李世民故事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真相

少林寺救李世民故事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92 更新时间:2023/12/23 19:06:01

少林寺救李世民故事,在历史中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大家是否对十三棍僧救李世民的故事听说过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十三棍僧救李世民的经过,对此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十三棍僧救唐王

少林寺原本是翻译佛经的清修之地。自从传说中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后,这里的僧众除了每日禅修,开始研习武术。住持寺庙的高僧还邀请天下武功高手来到少林寺传授僧众武艺。从那时起,少林寺传统优势不仅仅是传习佛经,还加上了自成一体的少林武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保护寺院不受侵扰的僧兵队伍。

网络配图

隋朝时期,少林寺僧兵从来没有引起过当权者的重视。在朝廷眼中,只是几个懂得舞枪弄棒的僧人,而且,仅仅局限在寺院范围内,并不会对社会局势造成什么大影响。出于对少林寺悠久历史的尊重,隋文帝还将洛阳与少林寺之间的柏谷坞赐给少林寺。这个地方在洛阳城郊外15里,距少林寺约50里,地势险要,是连通各处官道的必经之地。

得了这处田产,少林寺便安排一些僧人前去种植、打理,为寺庙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未料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一直被视作兵家必争之地的柏谷坞不复往日宁静,少林寺也深受其扰。

唐高祖李渊称帝的第二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立国号为郑,企图与李唐王朝分庭抗争。李渊哪里容得自己的卧榻之旁还有人酣眠,立誓要铲除王世充。

王世充也知道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足以与唐朝抗衡,于是精心安排了战略部署。鉴于柏谷坞的重要地理优势,王世充将之定为军事要塞,改为州,派侄儿王仁则带军驻守,与自己拥兵坐镇的洛阳城遥相呼应。

少林寺眼睁睁地看着本属于自家的千亩良田被糟蹋改造成了军事基地,少林寺的僧人莫说继续耕种、打理,就连在此地停留都不可以。兵荒马乱多年,少林寺的施舍已日益稀少,几乎就仗着寺庙田产自给自足,勉强养活全寺上下老老少少数百口。如今,良田被占,这不仅给少林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军队驻扎离寺庙如此之近,一旦战争爆发,全寺的僧众与古老的建筑物都可能被殃及,到那时,损失恐怕就不是田产的问题了。可面对十几万强悍凶残的军队,区区几百个僧众纵然武艺高强,也难以抗衡。何况寺庙中的大部分僧人都以修习佛法为主,真正修炼武艺的僧兵少之又少,不过数十人而已。一番权衡之后,少林寺住持劝阻了跃跃欲试的僧兵暂且忍耐。

忍耐两年等待时机

这一忍就是足足两年,僧兵们将无尽愤恨和不满统统投进一招一式的练习之中。他们相信住持所说的“合适的机会终将到来,我们一定能赶跑不义之师,收回寺产,恢复少林寺内外的安宁祥和”。

公元621年,少林寺僧众听闻唐高祖李渊派出大军前来讨伐王世充,都认为这正是他们等待多时的大好机会,于是密切关注着唐军的行动。

网络配图

当时,秦王李世民是这支讨伐大军的统帅。正值壮年的李世民此前已经为李唐王朝打了无数大胜仗,这一次,他也是运筹帷幄,信心满满。初始,李世民确实一帆风顺,过关斩将,将王世充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可惜好景不长,就在王世充兵败如山倒之际,突然间插进了一个窦建德,这个农民起义出身的草莽首领率兵十余万赶来增援王世充。这一下,原本简单的战局变得复杂而艰难,唾手而得的胜利果实转瞬间竟变成了费牙难啃的硬骨头,这令李世民措手不及,吃了败仗。

和内心焦急的李世民比起来,少林寺里也有一群急得团团转的僧兵,眼看唐军即将剿灭王世充,如今却突然陷入了僵局。僧兵们忍无可忍,决定出其不意,助秦王李世民一臂之力,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助李世民击败对手

公元621年4月27日这一天,少林寺僧兵经过数日精心准备,正式行动起来。那么,到底有多少僧兵参与了这项秘密行动呢?史书上对此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记载十三位主要参与者的身份与名字,他们分别是少林寺上座善护、少林寺住持志操、都维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

他们预先联络好王仁则手下的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一举夺取了州城。王仁则得到紧急通报,还没有回过神来,志操、昙宗率领僧兵犹如神兵天降,出现在他面前,三五下便制服了他身边的护卫,将其五花大绑,打开城门,送至李世民营帐前。

网络配图

突如其来的大好消息令李世民喜出望外,立即派将领入驻州城。同时亲率大军围击窦建德军队,在武牢关打垮了其主力,并生擒窦建德。失去了有利军事屏障和强大外援的王世充知道自己气数已尽,只得宣布投降,李世民终于胜利完成了此行的任务。

为了感激少林寺僧兵的鼎力相助,李世民派下属李安远持秦王令前往少林寺,赐诸位僧人僧袍各一袭,除了归还柏谷坞的田产,还特别赠送了一具水碾。李世民特别赏识僧兵们高强的武艺,除将昙宗封为大将军外,其余僧兵“时危卿作将,事定复为僧”,意思是在危急时刻,他们就是投身沙场的将士,和平时期他们的身份仍是普普通通的僧人。这便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

标签: 少林寺救李世民

更多文章

  • 少林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为何独尊禅宗少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少林寺,历史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山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这是少林寺山门前石坊上的一幅对联,说的是少林寺在佛教寺庙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四海第一”,“十方祖元”,在佛教圣地林立的华夏大地,位于中原中岳嵩山的少林寺为何能敢称第一,少林禅宗又为何能在中国佛教的十大宗派中独树一帜呢?追本溯源,不难看出,这与历代

  • 少林寺是如何创立的:少林派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少林寺,历史

    1.宗教的稳定性寺院的内在稳定性是少林派武术得以在寺院中长期发展和延续的保障,不至因战乱和朝代更替使其中断和停滞。寺院的超世俗性又使得武术脱离世俗观念的糟粕静心参悟武术的真谛,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林派武术。少林武僧因为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而佛教禅定是佛门重要的修炼方式之一,所谓禅定即:调和身

  • 国际联盟简介:根据凡尔赛条约成立的国际组织(越法凡尔赛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国际联盟,凡尔赛条约,一战,,越法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处于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成员国。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

  • 凡尔赛条约的破坏:希特勒怎样突破条约限制的(越法凡尔赛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凡尔赛条约,希特勒,德国,越法凡尔赛条约

    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凡尔赛和约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根据1919年6月28日的凡尔赛和约,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

  • 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越法凡尔赛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凡尔赛条约,德国,,越法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的影响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德国作为战败国将丧失13%的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

  • 睢阳之战的意义:大唐历史上最为铁血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睢阳之战,意义

    睢阳之战意义: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着名战役,由张巡领导的决策团体,率领数千守士,死死拖住十倍于己的敌人,最终为收复长安赢得时间,对平定安史之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载(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

  • 睢阳之战经过:大唐安史之乱中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睢阳之战,经过,转折点

    睢阳之战经过:唐玄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张巡撤出雍丘后,率众沿睢阳渠向南撤退,当时他只有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及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县令姚阎合在一起。之后,他们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投敌尸于睢阳渠中,渠水为

  • 清朝御膳房天价采购 鸡蛋竟超市场价3000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御膳房

    众所周知,清朝皇帝有一个专门的厨房,叫做“御膳房”(匾额上写的是“膳房”,没有“御”字),皇帝的早餐和午餐都由这个厨房供应(晚餐一般由陪宿的嫔妃供应,每个嫔妃也都有一个专门的厨房,统称“内膳房”)。网络配图为了让皇帝把早餐和午餐吃好,御膳房配备了一大批太监,光总管就有两个,副总管6个,负责具体工作像

  • 明代以前没有御膳房 皇帝并不是天天吃山珍海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御膳房

    很多人以为,皇帝的饭菜肯定是“御膳房”做的。其实,这是“清宫戏”的效果。历史上,只有清代设置御膳房,掌管宫内备办饮食及典礼筵宴,隶属内务府,位于紫禁城东路、南三所西侧。明代没有叫“御膳房”的机构,但皇帝要吃饭这是肯定的。明朝负责给皇上做饭的机构是光禄寺,是个“副部级单位”, 因为知府只有正四品,而光

  • 御膳房厨师9000多人 明朝皇帝到底吃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御膳房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百废待兴,天下百姓还没有从那个战乱的年代恢复过来。朱元璋时常想起幼年时期生活的艰苦,江山得来不易。坐上皇帝宝座以后,身体力行,崇尚节俭,日常饮食不过是“常供”,即家常便饭,并没有珍异美食。每天早晚进膳,必有一道豆腐,以表示自己不敢奢靡。明宫的膳食机构明朝宫廷的膳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