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黑船事件”过后,日本是如何摆脱幕府迎来“新生”的?

“黑船事件”过后,日本是如何摆脱幕府迎来“新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006 更新时间:2023/12/18 10:46:03

对于江户时代的日本来说,不时出现的西洋海上舰船是漫漫太平岁月中搅人清净的几声虫鸣,却不知西方殖民者基本完成对南亚、东南亚的征服后,正以难以匹敌的坚船利炮积极东亚渗透,最终将虫鸣之音化为雷鸣之声。

建国后国力急剧膨胀的美国,需要为横渡太平洋前往中国的船只获取可靠的补给站,因此渐渐成为最积极要求日本幕府打开国门的国家,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1837年,美国商船摩利逊号开入江户湾要求通商,却立即遭到炮击,只得悻悻而回。幕府还声明以后将照此办法,来航洋船一概击之。

日本江户幕府时代的朱印船。

面对不断加剧的沿海危机,江户时代的兰学家行动起来,渡边华山高野长英撰写《慎机论》、《梦物语》等书,抨击“击攘政策”,主与西方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但幕府的反应却是展开迫害运动,致使两人先后自杀,以此为代表的一场“蛮社之狱”,竟使得掌握西洋情报最多的兰学家群体凋零。

江户时代后期著名兰学家高野长英画像。

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败清军后迫使清政府开放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消息传到日本后,终于震动了老中水野忠邦为首的幕府高层,连忙于1841年将佐贺藩内学习荷兰军事的高岛秋帆及其门徒们请至关东,在武藏德丸原展示使用荷兰造洋枪洋炮、按照荷兰军队教程实施的作战战术。又于1843年撤销《异国船只驱逐令》。但因为“天保改革”计划引发反对声浪,水野忠邦于1844年便下台了,高岛秋帆竟然也很快被逮捕入狱,门徒四散。自此以后,虽然不断有消息传来,英美俄等国将派遣舰队前来迫使日本通商,但幕府完全成为埋头的鸵鸟,无所作为直至美国佩里舰队到来。

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幕府管理者——水野忠邦。

1848年,美国吞并加利福尼亚成为新领土,并在当地发现金矿,引发“淘金热”,无数美国移民涌向太平洋海岸。为了太平洋上的贸易和捕鲸事业,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已刻不容缓。终于,1853年7月8日,马休·佩里准将率领“黑船”舰队抵达浦贺港,坚决不肯退去。幕府于7月14日在久滨里举行仪式,接受美国总统国书。约定明年春季再来之后,佩里终于离去。“黑船来航”事件将德川幕府整个体制矛盾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第一个矛盾,幕府的外交体制是“大君外交”,将军作为“大君”在处理对外事务时是日本最高元首的身份,但在日本国内,日本名义最高元首仍是天皇。现在作为美国元首的总统递交来国书,这烫手山芋是将军自己处理了呢,还是扔给天皇(即请求天皇“赦许”)——那到底谁是日本元首?

第二个矛盾,毫无疑问美国人坚船利炮,一旦开战,身为岛国的日本比泱泱大国的清朝更难实施抵抗,更不用说只掌握六七万直属旗本、家人的幕府。但如果动员日本各地大名自行组织武力防御,则又违反了“强本弱末”政策,会动摇幕藩体制根基。

第三个矛盾,如果幕府想要凭借自身的力量抵抗外敌入侵,那么武士军队就必须改制为近代军队。西方近代国民军队从武器编制到建军思想、征兵体制、训练方法,与武士军队的差距止十万八千里。如此彻底的改革形同将世代传袭的武士军队灭亡,甚至将颠覆“士农工商”之封建社会基础。如此釜底抽薪的改革搞还是不搞?

第四个矛盾,西方国家的目的在于通商,幕府也终于明白在此新时代中,与各国通商互换有无,才能培植产业、增进财富,巩固幕府统治。与外国通商还需要日本撤销藩国壁垒,即全国的政治、经济要由现代统一政府来组织。那么作为德川幕府统治基础的幕藩体制还能够继续存在吗?

综上所述,“黑船来航”事件将一大堆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社会之矛盾,一股脑压至德川幕府面前,而且这些矛盾都有此特点:无论幕府采取保守的或激进的对策,都会相应产生更多的矛盾,所以幕府眼前根本没有好的选择。后世的历史学家无法指摘幕府面对危机时不够努力,但努力的后果如何呢?

日本人笔下的马休·佩里。

针对第一个矛盾,幕府首席老中部正弘只得打破“大君外交”由将军包办外交决策之惯例,向朝廷汇报“黑船来航”事件,又向各国大名征求意见,而对象不仅包括谱代大名,还包括从来无资格参与幕府决策的外样大名。如此一来,看似一时之间责任被分摊了,但由此发端,天皇、公卿、外样大名,直至各国中下层武士乃至平民,都参与到政治外交事务中来。

当佩里依照约定率领规模更大的“黑船”舰队于1854年2月再次来到日本,并以更加恫吓性的姿态对待幕府之后,终于迫使幕府于神奈川签订《日美和亲条约》,打开日本国门。西方各国随后纷至沓来迫使幕府订约。反幕府公卿、外样大名的嘴皮子越发摩擦飞快,而中下层武士乃平民干脆动刀动枪,开始搞“尊皇攘夷”,“天诛”亲幕府人士。——将军必须要面对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失去日本元首之权力的现实。

针对第二个矛盾,幕府只好承认“二百年升平,武力衰微”的现实,采取了撤销大船建造禁令、建造海岸防御炮台、兴建炼铁反射炉和关口铸炮厂、向荷兰订购蒸汽船、开设长崎海军传习所、录用兰学家创建藩书调所等等措施,1856年陆军讲武所亦宣告建立。林林总总的决策在短短两三年内便陆续付诸实施,堪称果断又迅捷,可是当美国在1857年又向幕府施加外交压力之时,幕府仍然没有实力断然拒绝,虽经艰苦谈判,只得于1858年签署《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在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事实上的治外法权)、单方面最惠国待遇等方面丧权辱国,并导致黄金外流、物价飞腾、破产失业者不计其数。如此一来,尊皇攘夷运动更加甚嚣尘上,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虽发动“安政大狱”加以镇压,激进分子却于1860年将井伊“天诛”砍杀于樱田门外,史称“樱田门之变”。幕府越是搞改革,全社会就越是纷纷攘攘,而以西国大名为首的诸侯也趁此混乱局势,购买枪炮轮船、经营贸易、推行殖产兴业、组建编制近代军队。支撑幕藩体制的“强本弱末”政策自行瓦解。

针对第三个矛盾,幕府必须以近代化的海军、陆军对应艰难时局,却无法保证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家臣与陈旧古板的幕府保持一条心。1864年,胜海舟在神户开设海军操练所,幕府却很快以加入其中的坂本龙马等人思想激进为由,于翌年将操练所关闭。1862年,面对陆军讲武所成果寥寥之状况,幕府颁布了《兵赋令》,但兵源和兵饷仍然来自于旗本领地之上贡,这支幕府“步兵队”在1864年镇压天狗党叛乱中的表现完全不能令人满意。

1863年年初,天皇派遣公卿三条实美向将军德川家茂传达朝廷赦令,限期责令幕府攘夷,由此攘夷运动进入高潮。8月,因为偶然斩杀英国人之“生麦事件”,萨摩藩被英国舰队报复炮击,史称“萨英战争”。由于在6月朝廷规定攘夷期限到时,幕府毫无动作,最积极的长州藩遂自行在下关向外国船只开炮。英、法、荷、美终于忍无可忍,于1864年9月纠集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史称“下关战争”。这场战争的后果是长州藩激进派在高杉晋作、桂小五郎等领导下,更加倚靠成员大多为庶民身份的“奇兵队”等武装团体。这一类军事团体是对“士农工商”之封建阶级制度的颠覆,更是未来实行国民普遍征兵制度所创制“皇军”之鼻祖。普遍装备洋枪洋炮的“奇兵诸队”之战斗力还高于为了军饷打仗的幕府陆军。

现位于横滨市鹤见市生麦的砍杀事件纪念碑

针对第四个矛盾,幕府别无选择,必须在军事、政治、经济各层面上将自身树立为具有全国性统治力的政府,而首要任务便是镇压骚动的西国强藩——但这项首要任务却完全失败。1864年7月京都发生的“池田屋事件”标志着斗争进入白热化,长州藩激进派很快组织队伍上京攻打皇居,被负责防卫的会津、萨摩等藩军联手打败,史称“禁门事变”。一个多月之后,沦为“朝敌”的长州藩又遭四国舰队蹂躏,幕府于年末所发动的“第一次征长战役”之形势似乎好得不能再好。然而此时历史拐点出现了——数月前还与长州藩激战于皇宫禁门的萨摩藩军,以西乡隆盛为首的指挥层转向了,连同公卿们一通忽悠,“第一次征长战役”竟不了了之。随后经由坂本龙马等牵线,萨、长两藩秘密联合,大量洋枪洋炮流入长州。如此形势急剧逆转,其实与幕后洋人的活动相关——1865年幕府与法国已经打得极为火热,以出卖日本多项主权利益(例如由法国公司垄断生丝贸易)为代价,换来法国提供经济、军事乃至政治改革指导等许多援助。而与法国竞争的英国则转头去扶持被自己教训了一顿的萨摩藩,西乡、大久保等有识之士通过“萨英战争”认识清楚日本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必须整个推翻封建体制,日本才有出路,于是接受英国援助,转入倒幕阵营。

西乡隆盛。

其后的历史进程可用“一泻千里”来形容:1866年中,幕府终于醒悟过来,发动“第二次征长战役”,但此时积极予以配合的大名藩军已少之又少,幕府军由海、陆多条线路发起的进攻全部失败,威信扫地。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急忙实施最后一轮改革:《兵赋令》取消,由旗本领地缴纳金钱直接用来雇佣士兵、购买法国武器、由法国教官训练,但还来不及获得足够成果,便被迫于1867年10月向朝廷“奉还大政”,此举试图以退为进。然而倒幕阵营步步紧逼,1868年1月初“挟天子以令天下”,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随后双方军队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进行决战,幕府军大败。倒幕诸藩联军摇身一变成为持有天皇赐予“锦之御旗”的“官军”,由西乡隆盛担任实际总指挥,一路势如破竹进军至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自行宣布退位,江户“无血开城”。德川幕府就此覆灭。

标签: 日本黑船事件幕府

更多文章

  • “黑船事件”让日本丧权辱国,日本人为何对侵略者感恩戴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日本,黑船事件

    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过西方世界,轮船的轨迹就注定要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世界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固守自己自主的小农经济,隔绝于世界成了不被允许的奢望。同隔海相望的清朝一样,十九世纪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也将闭关锁国作为基本国策。在闭关锁国的六百五十多年来,幕府不允许日本国内生产能够远

  • 威力不输原子弹,揭秘20世纪的通古斯大爆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通古斯,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在俄罗斯叶尼塞河的右支流通古斯卡河地区,坠落一颗比广岛投下的原子弹还可怕千倍的陨石。“有一个速度极快、有着极大破坏能量的物体坠落在西伯利亚通古斯河的一个无人地区,其爆炸力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近700平方俄里的面积受损。其爆炸声在以西500俄里都能听到,连美国的西海岸都能感觉到

  • 通古斯大爆炸谜团在陨石碎片中发现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通古斯大爆炸

    俄罗斯中部乌拉山区不久前发生陨石坠落伤人事件,被怀疑可能跟编号2012DA14小行星掠过地球有关。网络配图陨石是起源于外太空,穿越过地球大气层、并与地面撞击后残存的天然物体。 当它还在太空时称为流星体,当它进入大气层时,撞击压力使其被加热和放射出光线,形成火球,也就是所谓的流星。上述陨石坠落事件马上

  •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至今未解 系外星人所为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在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烧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不仅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涉及到其它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

  • 屈原《九歌 湘夫人》的诗作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屈原,《九歌 湘夫人》

    《九歌 湘夫人》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2]。登白薠[3]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4]中,罾[5]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澧有兰[6],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

  • 屈原《九歌 国殇》的诗作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屈原,《九歌 国殇》

    《九歌 国殇》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

  • 什么是“九歌”和“九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九歌,九章

    《九歌》哀婉缠绵,托以风谏《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王逸《〈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 晚清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江南制造总局

    提前公布一个结果:江南制造总局后来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的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是洋务运动背景下的产物,建立时间是1865年9月20日,设立于上海,最初厂址设在虹口,1867年扩大规模,遂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由建立到建制都是曾国藩的手笔。承上启下,或说听命实

  • 清朝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投入很多钱,为什么最后啥也搞不出来?(江南制造总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创立于1865年6月(同治四年五月),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还要早三年。这个企业一开始就是官办企业,经费出自淮军的军费。从1867年,每年闽江海关洋税的二成投入企业,最初年四十余万两,到1894年为止,27年半之间,共投入闽江海关二成洋税1510余万

  • 清朝中国第一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江南制造总局

    同治元年即1862年,正处于兵火之中的江南大地哀鸿遍野。开埠以来,华洋杂处的上海,繁华一时,此时正处于天平军的兵锋之下,形势岌岌可危。所谓乱世英雄,李鸿章就在这时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府,远赴上海。此人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抱负。但面对太平天国重重围困下的上海,也是束手无策。这时上海绅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