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九歌 国殇》的诗作赏析

屈原《九歌 国殇》的诗作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625 更新时间:2024/1/20 21:03:23

《九歌 国殇》

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 一作:子魂魄兮)

作品赏析

【注释】:

[1]:音“航”。

[2]:音“老。”

[3]:音“扶”。

[4]:音“墅”。

[5]:音“从”。

[6]:音“隆”。

【简析】:

题解:

本篇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

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

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

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

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

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

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

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①戈:平头戟。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

②错:交错。毂(gu3):车轮中间横贯车轴的部件。古时以之代指车轮。短兵:短兵器。 ③凌:侵犯。阵:军阵,阵地。躐(lie4猎):践踏。行:行列。

④骖:驾在战车两旁的马。殪(yi4义):死,杀死。刃伤:被刀剑砍伤。 ⑤霾(mai2埋):同“埋”。絷(zhi2植):用绳子拴住。

⑥援:拿起。枹(fu2福):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 ⑦天时:犹言天象。怼(dui4对):怨愤。威灵:神灵。

⑧严杀:犹言“肃杀”,指战场上的肃杀之气。壄(ye3野):古“野”字。

⑨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 ⑩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 ⑾心不惩:心不悔。 ⑿诚:果然是。勇:指精神上的气势。武:指孔武有力。

⒀终:到底。不可凌:指志不可夺。 ⒁神以灵:指为国捐躯的将士死后成神,神灵显赫。意谓他们精神不死。 ⒂此句一作“魂魄毅兮为鬼雄”,意较佳。

【赏析】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标签: 屈原《九歌 国殇》

更多文章

  • 什么是“九歌”和“九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九歌,九章

    《九歌》哀婉缠绵,托以风谏《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王逸《〈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 晚清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江南制造总局

    提前公布一个结果:江南制造总局后来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的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是洋务运动背景下的产物,建立时间是1865年9月20日,设立于上海,最初厂址设在虹口,1867年扩大规模,遂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由建立到建制都是曾国藩的手笔。承上启下,或说听命实

  • 清朝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投入很多钱,为什么最后啥也搞不出来?(江南制造总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创立于1865年6月(同治四年五月),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还要早三年。这个企业一开始就是官办企业,经费出自淮军的军费。从1867年,每年闽江海关洋税的二成投入企业,最初年四十余万两,到1894年为止,27年半之间,共投入闽江海关二成洋税1510余万

  • 清朝中国第一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江南制造总局

    同治元年即1862年,正处于兵火之中的江南大地哀鸿遍野。开埠以来,华洋杂处的上海,繁华一时,此时正处于天平军的兵锋之下,形势岌岌可危。所谓乱世英雄,李鸿章就在这时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府,远赴上海。此人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抱负。但面对太平天国重重围困下的上海,也是束手无策。这时上海绅商坐

  • 《荷马史诗》的疑惑:其作者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荷马史诗

    导读:《荷马史诗》是《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这两部史诗的合称。相传这两部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中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的故事,这两部宏大的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全景展现,也是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绝唱,但毕竟这是一部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叙事史诗,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历史的痕迹可能

  • 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这一作品据说由作者荷马所创作的作品。《荷马史诗》其实际上是作者所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同时也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作品的统称。目前来说,《荷马史诗》不论在希腊还是西方,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说明,《荷马史诗》并不是有

  •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

    在《荷马史诗》的影响下,当代艺术家通过电影再现火爆的“特洛伊战争”,令考古学家感到压力,因为那次木马屠城的惨烈尚未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特洛伊战争到底是真是假?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息。在过去的16年中,来自近20个国家的350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了一项对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一遗址位于今天土耳

  • 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之死丘事件——印度史上最大的爆炸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印度,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死丘事件

    死丘事件是发生在四千年前发生在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的一次突发性爆炸事件,摩亨佐达罗在印度语中是死亡谷底的意思,有研究人员在考察摩亨佐达罗古城的时候,发现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还发现了许多人骨架。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这座古城的废墟,城中遍布骷髅,从骨架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来,这些人都是突然

  • 揭秘印度“死丘”不解之谜 瞬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印度死丘,死丘事件

    导读:“死丘”即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在印度语中即是“死亡谷地”的意思。在这里,考察人员找到了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的证据。爆炸中心1千米半径内所有的建筑物都成了粉末。距中心较远处,发现了许多人骨架。网络配图从骨架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死亡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这些骨骼中都奇

  • 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 这座城池为何突然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印度,未解之谜,死丘事件

    死丘指的是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死丘事件是指发生在3600多年以前的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居民突然间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在这一时刻毁灭的事件,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发现了这座古城的废墟,因城中遍布骷髅,所以称之为“死丘”。而摩亨佐达罗在当地方言中的意思就是“死亡之丘”。1922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