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九歌”和“九章”?

什么是“九歌”和“九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87 更新时间:2024/1/21 3:00:48

《九歌》

哀婉缠绵,托以风谏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

王逸《〈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王夫之驳王逸说,(引王逸序全文,略。)今按逸所言“托以风谏”者,不谓必无此情。而云“章句杂错”,则尽古今工拙之辞,未有方言此而忽及彼,乖错瞀乱,可以成章者。熟绎篇中之旨,但以颂其所祠之神,而婉娩缠绵,尽巫与主人之敬慕;举无叛弃本旨,阑及己冤。但其情贞者其言恻,其志菀者其音悲,则不期白其怀来,而依慕君父,怨悱合离之意致,自溢出而莫圉。故为就文即事,顺理诠定,不取形似舛盭之说,亦令读者泳泆以遇于意言之表,得其低回沉郁之心焉。按逸言“沅湘之交”,恐亦非是。《九歌》应亦怀王时作,原时不用,退居汉北,故《湘君》有“北征”“道洞庭”之句;迨后顷襄信谗,徙原于沅湘,则原忧益迫,且将自沉,亦无闲心及此矣。

王瑶先生分析,《九歌》本来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歌曲的名称,屈原借用旧题,又吸取了民间乐歌的精华,一共写了11篇诗,总题为《九歌》。因为这是根据民间祭祀乐曲加工写成的,富有神话的色彩和优美的想像,因此内容与《离骚》等篇的抒写悲愤忧思的篇章不同,风格清新典丽,写得异常生动和精练。11篇中首尾两篇《东皇太一》《礼魂》是祭祀时的迎神曲和送神曲,内容是铺叙祭礼的仪式和过程的,写得庄严肃穆。其余九篇中各有专祀,“湘君”“湘夫人”“河伯”都是水神,“山鬼”是山神,“大司命”“少司命”是星神,“东君”是日神,“云中君”是云神。

除《国殇》一篇外,这些祭祀自然神的篇章大致都用抒情的笔调或对话的形式,来写一种爱恋、思慕以及悲欢离合的情绪。这些神都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其中常常写到人神之间的恋情,这大概是受到民间情歌的影响。《国殇》一篇是祭祀战死的无名英雄;内容叙述战争的壮烈和歌颂死者的英勇,写得非常悲壮慷慨。

《九歌》的文字风格很优美,可以说是一种清新美丽的抒情诗。像“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类名句,向来是为人所传诵爱好的。《九歌》的内容、风格虽然和屈原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但在遣辞用意上仍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爱写美人、香草等等,因此《九歌》也是屈原作品中的重要部分。

《九章》

援天引圣,以自证明;

思君念国,忧心罔极;

《九章》是《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宋代洪兴祖则疑《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4篇非屈原作(《楚辞补注》)。明代许学夷也以《惜往日》、《悲回风》二篇非屈原口气,疑为唐勒、景差等人所作(《诗源辨体》)。清代顾成天则定《惜诵》、《惜往日》二篇为河、洛间人所作(《读骚别论》)。而近人还有说《哀郢》为庄辛所作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但所有这些怀疑,多以文气为判定真伪的标准,尚无确凿有力的证据。

关于《九章》名称的意思,王逸训“章”字为“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显系出于汉代经生陋说,不足为训;朱熹认为《九章》乃“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楚辞集注》),较为合理。至于辑录、题名者,或认为是刘向,或认为是淮南王幕府中的文学之士,尚无定论。

关于《九章》各篇的写作时、地问题,王逸认为它们都是屈原流放于江南时所作;朱熹则认为“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细观《九章》各篇内容,朱说较符合作品实际。至于《九章》中各篇的具体写作时间及其排列次序,明代黄文焕,清代林云铭、蒋骥及现代楚辞学者各有考订,说法不一。

《九章》各篇的思想内容,因并非出于一时一地,所以应当分别看待。其中:

《惜诵》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心情,内容略与《离骚》前半篇相似。

《涉江》似是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哀郢》一说作于庄□暴郢之后,一说作于白起破郢(前278)之后,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抽思》大概作于屈原被疏于汉北之时,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怀王之后的怫郁幽怨之情。

《怀沙》为屈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一说为怀沙石沉江,一说为怀念长沙,其中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

《思美人》反映了诗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

《惜往日》有人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概叙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表示了必死的决心。

《桔颂》一般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通篇就桔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缩影。

《悲回风》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

《九章》各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也不一律。其中《桔颂》一篇清新秀拔,别具一格,从辞赋的体裁上说,开了体物写志的先河。《哀郢》、《涉江》、《怀沙》三篇情景交融,诗味腴厚,在《楚辞》中允称上品。其写景之句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宛然如画。抒情语句如“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恳挚缠绵,颇有回肠荡气之致。至于《惜往日》、《悲回风》二篇,艺术上较他篇略为逊色。

标签: 九歌九章

更多文章

  • 晚清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江南制造总局

    提前公布一个结果:江南制造总局后来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的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是洋务运动背景下的产物,建立时间是1865年9月20日,设立于上海,最初厂址设在虹口,1867年扩大规模,遂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由建立到建制都是曾国藩的手笔。承上启下,或说听命实

  • 清朝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投入很多钱,为什么最后啥也搞不出来?(江南制造总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创立于1865年6月(同治四年五月),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还要早三年。这个企业一开始就是官办企业,经费出自淮军的军费。从1867年,每年闽江海关洋税的二成投入企业,最初年四十余万两,到1894年为止,27年半之间,共投入闽江海关二成洋税1510余万

  • 清朝中国第一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江南制造总局

    同治元年即1862年,正处于兵火之中的江南大地哀鸿遍野。开埠以来,华洋杂处的上海,繁华一时,此时正处于天平军的兵锋之下,形势岌岌可危。所谓乱世英雄,李鸿章就在这时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府,远赴上海。此人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抱负。但面对太平天国重重围困下的上海,也是束手无策。这时上海绅商坐

  • 《荷马史诗》的疑惑:其作者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荷马史诗

    导读:《荷马史诗》是《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这两部史诗的合称。相传这两部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中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的故事,这两部宏大的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全景展现,也是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绝唱,但毕竟这是一部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叙事史诗,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历史的痕迹可能

  • 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这一作品据说由作者荷马所创作的作品。《荷马史诗》其实际上是作者所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同时也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作品的统称。目前来说,《荷马史诗》不论在希腊还是西方,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说明,《荷马史诗》并不是有

  •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

    在《荷马史诗》的影响下,当代艺术家通过电影再现火爆的“特洛伊战争”,令考古学家感到压力,因为那次木马屠城的惨烈尚未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特洛伊战争到底是真是假?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息。在过去的16年中,来自近20个国家的350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了一项对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一遗址位于今天土耳

  • 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之死丘事件——印度史上最大的爆炸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印度,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死丘事件

    死丘事件是发生在四千年前发生在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的一次突发性爆炸事件,摩亨佐达罗在印度语中是死亡谷底的意思,有研究人员在考察摩亨佐达罗古城的时候,发现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还发现了许多人骨架。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这座古城的废墟,城中遍布骷髅,从骨架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来,这些人都是突然

  • 揭秘印度“死丘”不解之谜 瞬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印度死丘,死丘事件

    导读:“死丘”即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在印度语中即是“死亡谷地”的意思。在这里,考察人员找到了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的证据。爆炸中心1千米半径内所有的建筑物都成了粉末。距中心较远处,发现了许多人骨架。网络配图从骨架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死亡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这些骨骼中都奇

  • 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 这座城池为何突然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印度,未解之谜,死丘事件

    死丘指的是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死丘事件是指发生在3600多年以前的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居民突然间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在这一时刻毁灭的事件,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发现了这座古城的废墟,因城中遍布骷髅,所以称之为“死丘”。而摩亨佐达罗在当地方言中的意思就是“死亡之丘”。1922年,印

  • 甲申国难中的九大屠城事件,甲申国难究竟死了多少人(甲申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甲申国难,甲申之变,李自成

    甲申国难是指公元1644年前后,大明王朝国内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与长城外清军侵略,等一系列事变称之为国难。因事件发生在1644年为甲申年,故称为“甲申国难”。明清对峙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在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史称甲申国难,百姓死伤无数。不久满清侵吞明朝中国的过程中,曾在全中国各地遭到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