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日本是如何制定防御本土的最终战争计划(没落行动)

解密:日本是如何制定防御本土的最终战争计划(没落行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51 更新时间:2023/12/22 6:29:28

与盟军同时,日本方面也制定了代号为“决号作战”的防御计划。最初日本担心盟军可能在1945年天就发动进攻,但经过漫长的冲绳战役后,日方认为盟军应不会在台风期结束以前再发动任新的攻势。毕竟,在台风季节实施登陆作战风险极大。日本情报部门对于进攻方的预测十分准确,他们估计最有可能的入侵地点是:南九州的宫崎、有明湾或萨摩半岛。

尽管此时日本已不再期望赢得战争,但他们相信,如果能给盟军在决战中造成最大程度的损失,就有可能迫使对方签署某种形式的停战协定,而非完全投降。

1945年2月,日本任命第一舰队司令官、海军中将宇垣缠为第五航空舰队司令官。第五航空舰队在之前的冲绳战役中被指派遂行“神风”自杀攻击任务。此时,九州防卫作战在即,该舰队开始负责训练飞行员以及集结作战飞机。

到战争晚期,日本的防守已经愈发严重依赖于神风特攻。除了战斗机和轰炸机,几乎所有的教练机也被分派给特攻队,以图靠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到1945年7月,日军可用的飞机已超过一万架,并且数量还在持续增长。日本计划将其中所有能够接近盟军舰队的飞机都用于自杀攻击。宇垣还监督生产了数百艘自杀攻击小艇,这些舰只将负责攻击接近九州海岸的任何盟军舰只。

在冲绳战役中,日军总共投入了近2000架飞机进行自杀攻击,命中成功率约为9:1。九州防御作战时,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依靠更大规模的神风飞机集团攻击,或能在几个小时的时间段内达到6:1的命中率。日方预计击沉400艘以上盟军舰船,并且以运输舰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战术方针意味着盟军可能付出极其巨大的伤亡,一些专家甚至预测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登陆部队会被神风特攻队消灭于海上。

大日本帝国海军到1945年8月时已经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主战舰艇仅剩下六艘航母、一艘战列舰和四艘巡洋舰,并且短缺油料。小型舰的数量虽然较多,但也因燃料不足而严重受限。这样的军力,“也许能在海战中顶住20艘驱逐舰外加40艘潜艇个把天。”

另外,日本海军尚有350艘侏儒潜艇、1000枚人操鱼雷以及800艘自杀攻击艇。

在任何反登陆作战中,指挥人员都有两个选择——滩头防御或纵深防御。在战争早期,如塔拉瓦战役中,日军即采取了头一种战法:倾全力防守滩头阵地,而不为后续战斗留一兵一卒。这个战术后被证明对于登陆前的支援炮击非脆弱。到战争后期,如帕劳、硫磺岛及冲绳战役,日军开始转变策略,将兵力部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区域,而不再一味确保沙滩的控制权。这种战术使登陆战变成了消耗战,大大提高了美军的伤亡率。

对于九州防御战,日军采取了一个折中策略,即仅将防守部队撤退到离岸边几公里的地方。这样,既可以避开盟军舰船的炮击,又使其登陆部队因空间过小而难以建立有效的落脚点。反击部队的部署地点更加靠后,以备一旦战事打响可迅速支援压力最大的一侧。

在1945年3月时日本在九州仅有一个战斗师团。随后四个月又从满洲、朝鲜以及北日本等其它地方调集了大批部队。至8月,驻九州兵力已达14个师团及三个坦克旅,共90万人。尽管兵员尚不显短缺,但装备捉襟见肘。到战争结束前,日本本土的总兵力为64个师,但只有40个师有足够的装备,且其中仅30个师弹药充足。

尽管军部并没有正式决定在九州防御战中毕其功于一役,但他们所投入的兵力和资源事实上已是倾其所有。比如说,日本全国的弹药总量中高达40%被拨给了部署在九州的部队。

除正规军外,日本还组织了为数达2800万人的国民义勇战斗队,包括任何身体健康的15到60岁男子及17到40岁女子。战斗队的任务包括战斗支援,也将最终直接参与战斗。他们缺乏训练、缺少制服、装备极差:一些人仅有火枪、弓箭甚至是竹制刀枪,更遑论统一服装。

临近本土决战时,日本抱着的可是“以人命换胜利”的本土战战略思想,于是一定需要空前规模的民兵来充当正规军的肉盾。何况一旦真的将民兵也投入战场,美军也绝对不会手下留情:毕竟在以往的作战当中日本也有过组织平民进行自杀式攻击,所以假如美军真的登上日本本土,必然将所有日本人——无论战斗人员或非战斗人员——都视为敌对者而加以攻击。则无怎样看,2800万人的民兵数量对于试图拼死一搏的日本而言显然也太少。

故一旦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决战”真的打响,则日本方面或将要再额外征发大量并不适合担任作战任务的人员——比如像家庭主妇或者女学生——充当炮灰。美国军事史学家理查德·B·弗兰克在他的著作《没落行动——日本帝国的末日》中就翔实的记录了有关日本当局征发女高中生的状况:

一个被征召的高中女孩,葛西幸子(音),被发了一把锥子,并被告知:“即使杀掉一个美国兵也可以。……你必须瞄准他的腹部。[1] ”

标签: 日本二战本土防御没落行动

更多文章

  • 没落计划的历史背景:盟军已经打到了日本本土(没落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没落行动,盟军,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根本没机会在太平洋战场取胜。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得手——啃得下,却咽不下。在随后几个月内,日本所占领的地区达到了极限——但从那之后,日本的处境稳步反转——日本军队先后被驱逐出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硫磺岛和冲绳岛。1945年德国投降后,战争焦点转到了太平洋战场

  • 没落行动简介:盟军针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没落行动,盟军,日本,

    没落行动(英语:Operation Downfal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所酝酿的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计划。后由于日本在广岛和长崎遭受两次核打击,同时苏联也对其宣战,而于8月中旬无条件投降,计划遂告取消。没落行动包括两个部分:奥林匹克行动(Operation Olympic)和小王冠行动(Oper

  • 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马可波罗探访蒙古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地理大发现,新航路,资本主义,

    马可·波罗(1253年-1324年)13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版图,地图制于1923年。蒙古帝国是历史上最辽阔的帝国之一,居住在其境内的人口大约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中世纪晚期,有一系列的欧洲探险队曾跨过欧亚大陆前往亚洲,他们是探索时代的先驱者。尽管统一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将中国到中亚的商路悉数纳入囊中的

  •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欧洲通往亚洲的旧道路被阻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地理大发现,新航路,资本主义,

    从地中海东岸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抵达中国的西安,甚而抵达太平洋西岸。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

  • 地理大发现简介:新航路开辟催生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地理大发现,新航路,资本主义,

    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

  • 巴尔干战争起因:区域各国都希望独霸巴尔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半岛,一战,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兴起于欧洲东南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土耳其军事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

  • 巴尔干战争背景:奥斯曼土耳其瓦解留下权力真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半岛,一战,

    巴尔干半岛的10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15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其中,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人口6690万;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2320万;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1064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1047万;保加利亚面积1

  • 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半岛,一战,

    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是指于1912~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之间以及与国家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1912年终于爆发了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所

  • 布拉格战役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布拉格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布拉格战役,苏联,德军,

    布拉格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在极短期限内进行战役准备,并进行复杂的战役变更部署,是布拉格战役的突出特点。这次战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山林地条件下使用坦克集团军实施深远而迅速的机动以合围德军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进速度

  • 布拉格战役背景:苏联试图扫清德军最后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布拉格战役,苏联,德军,

    柏林战役结束后,对粉碎继续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抵抗的德军集团形成了有利的战役战略形势。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以中央各集团军前出至德累斯顿以北及其东北30—50公里地域后,深远包围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左翼。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前出至克尔诺夫、什特思贝克、新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