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乌孙国有何重要地位使得汉朝要下嫁公主?

解密:乌孙国有何重要地位使得汉朝要下嫁公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680 更新时间:2024/1/19 16:54:41

乌孙族属向有数说

一、匈奴人说。此说强调乌孙人"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人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

二、突厥人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人与突厥人开国始祖的传说均与狼有关;二是乌孙人称国王为昆莫或昆弥,王族贵人的名字多以"靡"字收尾,以及见于记录的少数乌孙语均属于突厥语族;三是突厥阿史那氏系乌孙人的后裔;四是乌孙人分布的区域恰为后来突厥族兴起的基地。

三、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人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人是东伊朗族塞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人,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人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乌孙人的种属不清楚,提到乌孙人种族形态学的资料很少。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

乌孙人西迁前居于河西地区。迄今为止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先秦时代人类学材料都无例外地显示出蒙古人种支系类型的特点。这说明乌孙人西迁之前.在河西地区居住的是蒙古人种集团,与史书所记乌·孙人的人类学特征矛盾。与甘肃相邻的新疆东部如哈密地区发现有公元前10~公元前5世纪人类骸骨,经研究为欧罗巴人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乌孙人或许与新疆东部的古代欧罗巴人种有关,他们也许是从新疆进入河西的。

中外学者比较了苏联中亚地区和我国天山以北地区乌孙时代的人类学材料,认为形成乌孙民族的人类学类型的大人种基础是欧罗巴人种。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人与天山地区塞人似为同一种民族集团。乌孙人不能简单地直接与今天哪个民族挂上钩。

游牧民族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遂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乌孙昆莫猎骄靡感念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藉汉朝以自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赠送甚丰。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它亲属。细君为人懦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劝她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汉廷为了实现与乌孙合力对付匈奴,命其遵照乌孙习俗行事。细君与军须靡成婚后,生一女,不久病逝。汉又遣楚王刘戊之孙女解忧与军须靡成婚。解忧公主生性泼辣,决意为完成汉与乌孙合力制服匈奴的使命效力。昆莫死,军须靡立。军须靡继位以前也娶过一位匈奴女,生子泥靡尚幼,而军须靡病危,遗嘱由其叔父之子翁归靡摄政,等到泥靡年长立为昆弥。翁归靡摄政后,号肥王,解忧又与肥王成婚,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名元贵靡。

大败匈奴

汉武帝元狩二、三年间(公元前121~前120),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因解忧公主与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单于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乌孙。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丁零、乌桓、乌孙乘机由北、东、西三面进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产损失二分之一,从此大见衰弱,属国瓦解。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乌孙昆弥翁归靡深感汉恩,拟立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并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汉公主为夫人。汉宣帝选定名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贵靡。

婚事作罢

公元前60年,乌孙昆弥翁归靡死。常惠送少主行抵敦煌,听到昆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人立军须靡之子泥靡为昆弥,号狂王。宣帝得知后,召还少主,婚事作罢。解忧公主又与狂王成婚,生一男名鸱靡。解忧公主与狂王不和,这时候乌孙贵人也分为亲汉与亲匈奴两派。解忧公主谋杀狂王不遂。两派势将干戈相见,狂王之子将公主和汉使围于赤谷城中数月。西域都护郑吉发诸国兵援公主。翁归靡与匈奴妇所生子乌就屠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宣帝征解忧公主侍者冯嫽问状,复遣冯嫽持节回乌孙,诏立解忧公主子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遣常惠率军屯赤谷,为大小昆弥划分人民与地界:大昆弥得户6万余,小昆弥得4万余。没过多久,大昆弥元贵靡与其同母弟鸱靡皆病死,这时解忧公主行年七十,上书汉朝皇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冬,她带着孙男孙女三人回到了长安,于黄龙元年(公元前49)去世。

分疆而治

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内讧迭起、变乱丛生。终前汉之世,汉朝皇帝和西域都护尽力设法为乌孙排难解纷。《汉书·西域传》总结这一情况说,从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与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乌孙仍有大小昆弥之分。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单于为汉左校尉耿夔所破,逃至乌孙,可见在后汉时期,乌孙仍与匈奴时有联系。

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蠕蠕(柔然汗国)入侵,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之所灭。但乌孙西迁时,也有一部分人留居当地。

标签: 乌孙西域和亲公主乌孙国

更多文章

  • 解密:解忧公主中的古国乌孙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乌孙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解忧公主,乌孙,西域,,乌孙国

    乌孙人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

  • 乌孙的昆弥是什么官职?为什么还要分大小昆弥?(乌孙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乌孙,西域,昆弥,,乌孙国

    昆弥,一译昆莫,古代中国西域乌孙王国的名号。 自汉宣帝甘露元年起,乌孙有大小二昆弥,均受汉王朝册封。 历史记载《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汉)中宗孝宣皇帝下甘露元年》:乌孙狂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一男鸱靡,不与主和,又暴恶失众。汉使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至乌孙。公主言:“狂王为乌孙所患苦,易诛也。”遂谋置

  • 唐赛儿起义的历史评价:唐赛儿起义有何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唐赛儿起义,规模较小,时间较短,但发生在明朝兴盛阶段,故影响颇大。 起义虽然只有60多天的时间,但是击毙了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了两次大捷。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第二年(1421年)成祖“诏罢不便于

  • 唐赛儿起义轶事:首领唐赛儿竟然一直不知所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自唐赛儿起义以来,她的事迹便成了山东滨州、青州一带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说唐赛儿在牢狱里被戴上了手铐脚镣,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便全掉下来了,从此她便升到天上;还有的说唐赛儿跑到大草原成了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唐三寨。寨顶现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所立石碑:“

  • 唐赛儿起义的经过:唐赛儿起义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初十,一封奏折由直隶沂州卫传到了永乐帝手中:“莒州贼董彦杲等聚众两千余人,以红白旗为号,大行劫杀,莒州千户孙恭等往招抚,杀其从者,势甚猖獗。”这就是唐赛儿起义。实际上,在沂州卫上奏之前的几个月,唐赛儿的教众已经起义。唐赛儿的部下董彦杲、刘俊、宾鸿等率众两千余人,占据益都卸

  • 唐赛儿起义的历史背景:其发展有着明教的依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明教的影响山东蒲台在元朝末年曾经是红巾军控制的地区,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便派毛贵攻破胶州、莱州、益都、滨州等地,从此这一带在红巾军控制下,明教也从此深入到民间,直到明初,明教作为一种民间传播的秘密宗教,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影响。蒲台县城(今属滨州市)年轻女子唐赛儿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民间宗教

  • 唐赛儿起义简介: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

  • 解密:中亚古国大宛有着怎么样的悠久历史?(大宛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汉武帝时,张骞到达西域时,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高原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期望同汉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宛王听说张骞此行目的后,遂派向导和译人将张骞护送到了康居。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

  • 大宛大事记:中亚古国大宛发生过什么样的大事?(大宛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公元前4~2世纪中叶,塞种人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其中一支凡列出来,称为大宛。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委派韩不害率使团出使大宛,希望以重金换取天马。大玩亡不愿贡马,又贪图汉朝财务,将韩不害杀死。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众数万进攻大宛城。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大军死伤

  • 解密:中亚古国大宛国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大宛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大宛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首先到达大宛。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与大宛爆发战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