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平吐谷浑之战简介:唐军彻底消灭吐谷浑部落

唐平吐谷浑之战简介:唐军彻底消灭吐谷浑部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83 更新时间:2023/12/8 9:09:41

唐击吐谷浑之战是发生在唐太宗贞观九年的一次唐朝对外战争。由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拒绝朝贡,唐太宗派军队征讨。唐军老将李靖高龄挂帅出征,在猛将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的配合下,唐军击败吐谷浑,进逼其国都,伏允逃往西域的大漠。此役为唐军在西北各部族树立了威信,也向西扩大了唐朝疆域的实际控制范围。

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反击,伏允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唐太宗李世民大为震怒,下决心大举征伐吐谷浑。十二月初三,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东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

次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伏允烧尽野草,轻兵入碛。唐军诸将认为,马无粮草,已很疲弱,不可轻易深入。唯独侯君集主张吸取段志玄的教训,应乘其初败,人心离散之机,穷迫不舍,一举将其击灭。李靖采纳其意见,分兵两路追击,亲率李大亮、薛万均等部由北路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侯君集、李道宗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二十三日,李靖部将薛孤儿在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一带)大败吐谷浑军,斩其首领,俘获大批牲畜。

二十八日,李靖率军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宁西南)击败吐谷浑军,接着又在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再次获胜,共俘斩名王数十人。南路唐军在沓无人烟地区行军2000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在今青海都兰东南一带)时,只能“人龀冰、马瞰雪”,于五月间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大破其众,俘其名王骁将。伏允向西败走,准备渡突伦川(又称图伦碛,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投奔于阗。李靖督诸军,经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河源(黄河源)迫至且末(今属新疆)。李靖部将契苾何力闻伏允逃至突伦川,遂率骁骑干余追击,因沙漠无水,将士皆剌马饮血,终于追上伏允,袭击其牙帐,歼数干人,缴获甚众,伏允侥幸脱逃,后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自缢身亡。侯君集率部进逾星宿川(即今青海黄河上源星宿海),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与李靖军合师。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归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标签: 唐平吐谷浑之战吐谷浑西北

更多文章

  • 唐灭薛延陀之战的过程:薛延陀部是如何被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薛延陀部,

    但是639年,唐的行动开始导致了唐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恶化。阿史那咄苾被俘后,唐太宗将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唐朝边界之内,而无需册封一个新的可汗管理他们。然而,在639年,阿史那咄苾的侄子阿史那结社率阴谋暗杀皇帝败露后,唐太宗改变了主意,并册封了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

  • 唐灭薛延陀之战的背景:夷男可汗屡次挑衅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薛延陀部,

    薛延陀长久以来一直是敕勒部落的一员,从属于突厥(包括在600年前后分成的西突厥和东突厥),在铁勒反抗西突厥的泥厥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时,契苾首领歌楞自称易勿真莫贺可汗,薛延陀首领乙失钵自称也咥可汗,但后来阿史那达曼朝觐隋炀帝后,他们重新臣服西突厥的射匮可汗。在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统治时期,敕勒成为东突

  • 唐灭薛延陀之战简介:唐太宗指挥消灭薛延陀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薛延陀部,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

  • 募兵制的对象:成为职业军人的条件 待遇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募兵制,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春秋吴起简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传统征发形式组建了列国的第一只特种精锐部队——武卒。从前,春秋时代,征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户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农村征兵工作也有声有色了,但征来的人没工资,还得自己解决武器和粮食。这种“募兵制”的选兵标准很高,要求全副三层衣甲——即“上身甲”、“股甲

  •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导致了藩镇割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军队,五代十国,,募兵制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募兵制在唐朝初年就已实行,之后不断发展。随着府兵制的衰落等原因,最终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并对唐朝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原因 作为府兵制经济基础的均田制崩溃。唐代府兵按均田令授田,免除租佣调,这种优惠政策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

  • 藩镇割据背景:本为防范边境战争而设置边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藩镇割据,军阀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

  • 藩镇割据简介:为什么唐代会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藩镇割据,军阀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镇

  • 唐朝藩镇割据现象解密:过于强大内附的民族过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藩镇割据,安史之乱,节度使,

    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从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末,一百多年里藩镇割据与唐政府相对峙着。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弄个一官半职,甚至还称赞藩镇是“藩岳作镇,辅我京室”,“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藩镇长期稳定的存在,并不是能用唐王朝的姑息苟安政策可以解释得通的,必须要从藩

  • 解密:侬智高起义带头人侬智高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侬智高(壮文:Nungz Cigaoh,1025年—1055年)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的领袖。在壮族历史上,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侬智高早年能文能武,能写文章,武艺高强

  • 解密:壮族侬智高起义最后是怎么被狄青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做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