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灭薛延陀之战的过程:薛延陀部是如何被消灭

唐灭薛延陀之战的过程:薛延陀部是如何被消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25 更新时间:2024/2/13 12:05:40

但是639年,唐的行动开始导致了唐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恶化。阿史那咄苾被俘后,唐太宗将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唐朝边界之内,而无需册封一个新的可汗管理他们。然而,在639年,阿史那咄苾的侄子阿史那结社率阴谋暗杀皇帝败露后,唐太宗改变了主意,并册封了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居于漠南作为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区。夷男虽然感到担忧,但最初他还是向唐朝表示接受。

641年,阿史那思摩终于定居在长城北面得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此同时,夷男听说唐太宗即将封禅泰山,认为唐军主力将随唐太宗东巡,便派儿子大度设开展对东突厥重大军事攻击,意图在唐提供援助以前,摧毁阿史那思摩的政权。阿史那思摩撤回长城内,抵达朔州(今山西朔州),并向唐太宗紧急求援。唐太宗派大将李世勣、张俭、李大亮、张士贵和李袭誉率军,攻打薛延陀。李世勣首先打败大度设,迫使他逃离。与此同时,夷男派遣一名特使,向提供唐太宗自己愿与突厥和平相处之意,李世勣在诺真水大胜大度设,唐太宗派遣使者指责夷男,但没有对薛延陀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此后唐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是,薛延陀虽然仍认为他是唐的附庸,但已不再以前那样坚固。

贞观二十年正月初八,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进击薛延陀,大败之,俘虏2000余人,多弥可汗乘轻骑北逃。多弥可汗生性暴躁,对臣下猜忌,少施恩惠,对其父所用贵臣多加杀戳,专任自己的宠信之辈,部众不服,遂至骚乱。回纥酋长吐迷度与仆骨、同罗联兵进攻薛延陀,多弥大败。

唐太宗见击灭薛延陀时机已到,遂于六月十五日命李道宗、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执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统领凉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率本部兵马,分兵几路,齐头并进,进攻薛延陀。多弥可汗见大势已去,率数骑投奔阿史德时健部落,回纥发兵进攻该部落,杀死多弥可汗,其宗族也被屠戮殆尽。薛延陀余众7万余口向西溃逃,拥立夷男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书朝廷,请求在郁督军山(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东支)北麓保聚驻牧,唐太宗派李绩和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安抚。

夷男晚年统治

642年,夷男为了加强与唐朝的关系,派遣他的叔叔泥熟请求与唐太宗的一个女儿和亲,为此向唐朝进贡了马匹、裘衣和琥珀镜。这时,唐将契苾何力(出自敕勒族的契苾部落),在回他的部落探望母亲时,被薛延陀扣押,夷男劝他归附薛延陀,契苾何力拒绝归附薛延陀,割左耳明志,忠于唐朝。唐太宗担心契苾何力的安危,同意了和亲的建议,派出大臣崔敦礼到漠北与夷男进行谈判,答应在契苾何力释放后,唐太宗把女儿新兴公主嫁给夷男。

643年,夷男又派他的侄子突利向唐朝进贡5万匹马、1万头牛和10万只羊,作为聘礼。唐太宗了以隆重的仪式欢迎突利,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亲自出席欢迎他的宴会。然而,在契苾何力的建议下,唐太宗正在考虑放弃这次和亲。最初唐太宗让夷男亲自到灵州(今宁夏银川)娶新兴公主,认为这样夷男会拒绝,他将会有很好的理由断绝这次婚姻。当夷男同意去灵州,唐太宗又发现了另一个借口——说没有给够到要求的所有彩礼(为了进贡足够的牲畜做彩礼,夷男在他下属部落征收,征收的时间超过了想象,牲畜没有经过戈壁就死亡了),于是了撤销婚约。尽管他的大臣褚遂良强烈反对,他指出皇帝不能言而无信。唐太宗辩解,说如果公主嫁给了夷男,夷男的可汗之位将在敕勒有更大的合法性,唐朝将更加难以控制薛延陀。

与此同时,夷男继续定期攻打突厥。当唐太宗派特使阻止他这样做,夷男回答说:

我怎么不敢听从皇帝的圣旨?但突厥人背叛,不应该被信任。在灭亡他们的国家之前,他们每年入侵中国杀害数千人。我认为,皇帝打败他们后,他们会成为奴隶,并把他们赏赐给谈那个人。而皇帝却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他们非常礼遇。尽管如此,阿史那结社率还是反叛。它们看起来像人类一样,但心如野兽,就不应作为人类对待。我接收了皇帝的很多恩典,我没有什么可报答的。我愿为中国杀死突厥。至尊有命,安敢不从!然突厥翻覆难期,当其未破之时,岁犯中国,杀人以千万计。臣以为至尊克之,当剪为奴婢,以赐中国之人;乃反养之如子,其恩德至矣,而结社率竟反。此属兽心,安可以人理待也!臣荷恩深厚,请为至尊诛之。

截至644年底,东突厥人没有全心全意地支持了阿史那思摩摆在首位,在薛延陀威胁下漠南蒙古崩溃,突厥人逃返唐的领土,并再次在中原定居。阿史那思摩也回到了唐,再次成为唐朝将军,唐试图重建的附庸国东突厥灭亡了。这引了唐太宗的不满,并且在夷男派了一位特使朝见他时,他当时正在准备攻打高句丽,唐太宗回答说:“回去告诉你的可汗:我和我的儿子现在要征讨高句丽。如果他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欢迎他来!”夷男对唐太宗的愤怒感到恐惧,派出了另一使者道歉,并提出对征讨高句丽协助,唐太宗拒绝了。

645年,唐太宗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市)附近的驻驆山打败了高句丽的主力,高句丽莫离支(摄政)渊盖苏文请求夷男攻打唐朝,许诺如果夷男做到,将给他极大的利益,夷男害怕唐太宗,并没有这样做。然而,唐太宗由于安市不克,最终被迫放弃东征。

更多文章

  • 唐灭薛延陀之战的背景:夷男可汗屡次挑衅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薛延陀部,

    薛延陀长久以来一直是敕勒部落的一员,从属于突厥(包括在600年前后分成的西突厥和东突厥),在铁勒反抗西突厥的泥厥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时,契苾首领歌楞自称易勿真莫贺可汗,薛延陀首领乙失钵自称也咥可汗,但后来阿史那达曼朝觐隋炀帝后,他们重新臣服西突厥的射匮可汗。在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统治时期,敕勒成为东突

  • 唐灭薛延陀之战简介:唐太宗指挥消灭薛延陀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太宗,薛延陀部,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

  • 募兵制的对象:成为职业军人的条件 待遇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募兵制,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春秋吴起简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传统征发形式组建了列国的第一只特种精锐部队——武卒。从前,春秋时代,征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户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农村征兵工作也有声有色了,但征来的人没工资,还得自己解决武器和粮食。这种“募兵制”的选兵标准很高,要求全副三层衣甲——即“上身甲”、“股甲

  •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导致了藩镇割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军队,五代十国,,募兵制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募兵制在唐朝初年就已实行,之后不断发展。随着府兵制的衰落等原因,最终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并对唐朝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原因 作为府兵制经济基础的均田制崩溃。唐代府兵按均田令授田,免除租佣调,这种优惠政策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

  • 藩镇割据背景:本为防范边境战争而设置边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藩镇割据,军阀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

  • 藩镇割据简介:为什么唐代会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藩镇割据,军阀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镇

  • 唐朝藩镇割据现象解密:过于强大内附的民族过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藩镇割据,安史之乱,节度使,

    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从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末,一百多年里藩镇割据与唐政府相对峙着。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弄个一官半职,甚至还称赞藩镇是“藩岳作镇,辅我京室”,“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藩镇长期稳定的存在,并不是能用唐王朝的姑息苟安政策可以解释得通的,必须要从藩

  • 解密:侬智高起义带头人侬智高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侬智高(壮文:Nungz Cigaoh,1025年—1055年)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的领袖。在壮族历史上,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侬智高早年能文能武,能写文章,武艺高强

  • 解密:壮族侬智高起义最后是怎么被狄青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做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

  • 侬智高起义的原因:侬智高为何选择发动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北宋时期,壮族人民反抗宋王朝的武装斗争,规模较大的为侬智高领导的起义,次为区希范起义。宋代仁宗皇祐年间,广源州(今靖西德保一带)壮族领袖侬智高,发动了规模较大的反对宋王朝的战争,震撼了北宋在广西地区的统治第一,侬智高为屡求内附被拒而起义侬智高请求内附,希望能与汉族人民一起生活,不止一次,且自其父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