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次河西之战简介:魏军先败后胜未丢失寸土

第四次河西之战简介:魏军先败后胜未丢失寸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235 更新时间:2024/1/4 17:11:15

背景

秦国在商鞅实行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之际,秦国开始大举的攻入魏国的河西郡。

经过

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魏国救卫,在南梁大败赵军,并进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楚。秦乘魏进围赵国首都邯郸的时机,于前354年在元里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前353年,齐国以田忌孙膑为将,发兵救赵。同年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楚亦出兵魏国。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

次年商鞅率军包围固阳,魏国固阳的守军,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只好投降,秦国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至此魏国四面受敌,然而毕竟是当时第一强国,攻破赵都迫使赵结城下之盟后很快联合韩国大败齐军等诸侯军于襄陵,齐国,楚国求和。魏国在前351年以后陆续与东方各国结盟讲和后,调集军队向秦国反击,在前350年夺回了旧都安邑,西进并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在魏国的攻势之下同时又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被迫在彤(今陕西华县)和魏惠王相会修好,并归还所得的魏地。

评价

此役秦国趁魏国中原大战无暇西向,自己变法有所成就时发兵攻魏的想法无可厚非,却忽视了此时魏国仍是天下第一强国的事实,秦国虽经变法国力上升,但改革成果尚未稳定,国力。军力与魏国还是有差距的,魏国虽大败于齐国,但国力、军力确仍是天下第一,这也是邯郸之战攻破赵都,襄陵之战反败为胜的原因。秦国看不到这一点,先胜后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河西之战秦国魏国

更多文章

  • 解密:程朱理学的相关理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程朱理学,朱熹,儒家,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二程集》。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

  • 解密:程朱理学到底有些什么基本观点和理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程朱理学,朱熹,儒家,

    其基本观点包括: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

  • 解密:程朱理学是什么学派下面的一种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程朱理学,朱熹,儒家,

    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1] ,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 程朱理学简介:到底什么学说被称作程朱理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熹,儒家,孔子,,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

  •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宋史称其“虎头牛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安石,变法,历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变法失败后,士大夫不是对变法利弊得失的权衡总结,而多是对王安石个人的嘲弄和攻击,他们或从形象、习惯入手,或从性格、经历着笔,给王安石贴上了一系列神神叨叨和稀奇古怪的标签,颇见搞笑的一面。宋人正史或野史,连篇累牍地围绕他的外貌做文章,或说:“虎头牛耳”,或

  • 王安石新政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安石,变法,目的,宋朝,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先生在其《王安石传》一书中,对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同样身为改革家的梁先生说:“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当然,任公之言毕竟只是一家之

  • 王安石变法始末:勇于任事敢于创新虽败犹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安石,变法,虽败犹荣,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纵观王安石改革变法的始末,深感他一方面忧国忧民,勇于任事,敢于创新,有强烈的改革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审时度势,行藏自如,既极于有为,又能尽于无为。的确,他具有推进改革的高超领导智慧,是一位智商、情商、财商俱高的改革家。他推进改革的领导智慧和改革创新精神,对于当代全面深化改革颇

  • 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北宋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

  • 三峰山之战经过:中国最后的重甲骑兵谢幕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中国历史上对重甲骑兵之记载始于唐,发展后世则首推 金国的“铁浮屠”与西夏的“铁鹞子”;此两部重甲骑兵均给宋国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仅有岳飞等少数将领能正面与之野战争锋(具体战术战法也还有颇多疑点,存在争议),故重装骑兵绝非中世纪欧洲专利,然而无论中欧均最终败给蒙古轻骑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对 西夏和金国

  • 三峰山之战背景:金国退守汴京 组织忠孝军抗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不复祖先当年破辽灭宋的雄风。不过在1228年的大昌原之战中,金朝忠孝军提控完颜陈和尚却以400骑兵大败蒙古大将赤老温所率的8000之众。此仗的胜利使完颜陈和尚声名远播,忠孝军也因此成为抗蒙劲旅。但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