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灭亡后存活33天的伪楚政权:张邦昌伪楚政权

北宋灭亡后存活33天的伪楚政权:张邦昌伪楚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063 更新时间:2023/12/23 19:55:49

导读:宋金争战期间,志在必得的金朝最初的目标其实是在俘获宋朝皇帝以后,将其作为手中的政治筹码,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将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全部在京皇族宗室押送北上,就是以为了让他们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意在将赵宋皇室之合法继承人斩草除根,再卵翼一个傀儡政权,作为金朝的藩属国,进而构成一道金宋之间的天然缓冲屏障。

当时,新兴之金朝感觉自己并无能力控制偌大的中原,于是,便先后建立了两个傀儡政权:建伪楚,立张邦昌为楚王,继而建伪齐,立刘豫为齐王。

“胆小皇帝”张邦昌

北宋被大金灭朝以后,在南宋之前,还有一个短暂的王朝,持续了33天就没了——这倒霉皇帝便是我们在之前提到的张邦昌。

赵构19岁的时候就毛遂自荐,要去金营当人质,临走的时候,还大义凛然地说,日后若两军交战,不必考虑我的安危!他一番慷慨激昂,说得送行的人感动异常,眼泪都稀里哗啦地往下流,但是,还有一个人哭得比这些人都痛——此人就是赵构的陪同张邦昌。这张邦昌奉命陪同赵构一起去大金当人质,联想到日后在金营中的苦难日子,他自然伤心异常。这样看来,这张邦昌是陪赵构去当人质的,怎么又成了皇帝了?这得归功于他爱哭的性格。

宋金战争示意图

金人攻打北宋成功后,占领了北宋的一大片土地。既然是占领了,就得作为金的一部分进行管理。但在派人去管理这件事上,大金内部谁也不愿去,一来是因为文化不通,二来也是因为大金大部分朝臣都是武将,而当时还未能引入汉官管理,因此,此事成了让金朝头痛的一件事。

后来,有金人提出,建立一个傀儡政权,即让汉官当傀儡皇帝,来统治原来汉人的土地,这叫“以汉制汉”。这种政权,基本上各个乱世都有过,在历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伪政权。伪政权即在别国、他族扶持下成立的,需要听命于他人,配合他人统治的政权,对内对外,该国名义领导都没有政策上的自主权。只要符合这些条件,不管你这皇帝是何方神圣,是自愿的还是受胁迫的,是仁慈的还是残暴的,受不受百姓拥护,都叫伪政权。

建立伪政权后,就必须要找个人做伪王——具体找谁呢?有金人便推荐说,张邦昌应该可以。他为人懦弱,动不动就掉眼泪,这样的人好控制,再加上没什么才能,远程遥控他肯定不敢反抗!刚开始时,张邦昌不同意——他当然也知道当皇帝是好事,但是大宋原来的皇帝是被俘虏了而不是死了,万一大宋复国、强大了,自己就成了谋朝篡位的逆贼,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不当的话,金人这边横着大刀等着砍他的脑袋。最后,据说张邦昌只得哭着登基了。

有金人撑腰,伪楚政权后来怎么会消失了?原来,张邦昌当上了伪王之后,整天提心吊胆、神经兮兮的,他所想的只有一件事——让大家都感觉他是被逼无奈才坐了皇位的。所以,连睡觉的时候,他都不敢睡龙床,而是住在偏殿里。

当时张邦昌的后宫里还有一些前朝的妃嫔,但地位都比较低。这些人原来都不得宠,上面有的是比自己漂亮、比自己会讨皇上欢心的妃子,但现在那些受欢迎的妃子都被掳走了,就剩下跟自己能耐差不多、零星的几个同伴,还有一个软弱无能的傀儡皇帝。于是便有女子在这张邦昌身上使上了“美人计”。出人意料的是,别看张邦昌平时看起来没有脾气、没什么能耐,他还真是那种软硬不吃、死活不从的人。他有自己的小九九——凌辱前朝妃嫔,也是死罪!

这些妃嫔自然不死心——长夜漫漫,自己这大好青春怎能虚度?既然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吧!有个妃嫔买通了张邦昌身边伺候他的侍者,令其将张邦昌灌醉以后,便趁机将生米煮成了熟饭。结果,一大早,张邦昌一醒来,发现身边躺着个前朝的妃嫔,而这妃嫔竟然还说木已成舟。他自然害怕得连魂儿都要丢了——张邦昌立即唤来侍卫把这个妃嫔撵走了。

撵走她们以后,这张邦昌一身的冷汗依然未下。他左思右想,认定这不是个长久之计——前有大金虎视眈眈,后有后宫妃嫔美人计连连,说不定哪天自己就把命丢了!他趁着金人班师回朝,不断地寻找赵氏留在国内的旧人。

宋哲宗

最后,他找到了已经出家的宋哲宗的废后孟氏。见到孟氏以后,张邦昌自然又上演了一场哭戏——他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哀求孟氏救救自己,救救这赵氏江山。当时,孟氏已在冷寂中度过了长达24年的岁月,也有出山之意,便接受了他的托付。随后,张邦昌把政权交给了孟太后,自己退居了二线。

1127年5月,孟皇后以皇太后之身份,册立赵构为帝即宋高宗,随之交出政权。高宗的册立意味着金兵所掳去的徽、钦二帝失去了应有的筹码威胁作用。可以说,从靖康之难到高宗即位,张邦昌让位孟皇后,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从北宋到南宋的动荡过渡期。

但就算谨慎至此,张邦昌也未能躲过这一劫。南宋建立后没多久,时任宰相的李纲上书极言其罪,本就心存不满的高宗就把张邦昌赐死了。

一共就存活了33天的伪楚政权就此彻底消失。

标签: 北宋张邦昌伪楚政权

更多文章

  • 秦赵番吾之战的后续影响:赵国日渐衰弱最终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番吾之战,李牧,秦军,

    番吾之战中秦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秦王政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赵军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挥之才。为扭转败局,秦王政召文武近臣聚集咸阳宫,商议对策。商议认为赵国全国大饥,国力不强,民心不稳,赵军缺乏充足的粮草储备,损失的兵力也难以得到补充。赵军久暴于外,必定将乏兵疲,难以持久。而秦军

  • 番吾之战的经过:大将李牧率军击溃秦军的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番吾之战,李牧,秦军,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第三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赵王迁并不怎么慌乱,因为他身边尚有将军李牧在,宜安之战中,就是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大将为赵国建树了奇功。但是,赵王

  • 秦赵番吾之战简介:赵国最后一次对秦军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赵国,番吾之战,

    番吾之战,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秦王政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今属河北)进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

  • 宜阳之战的后续影响:东周王朝最终被秦军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我们知道,延续约800年之久的周王朝最终是让秦国给灭掉了。秦国远在西部蛮荒之地,它怎么能灭掉定鼎洛阳的东周王朝呢?这原因说是秦国的强大,或说是周王朝的没落都是对的。但更为关键的原因,却在于它“决胜宜阳”的东进战略。宜阳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县,又是周室的西部屏障,攻下了宜阳,不仅灭周如探囊取物,东进中原

  •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的统一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史记》说:“其后诸侯皆为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

  • 解密:史书战国策中是如何记载秦攻宜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策,史书,宜阳之战,

    秦攻宜阳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

  • 宜阳之战简介:秦国中原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攻韩、窥周,是秦国控制中原的战略目标,夺取宜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的重要步骤。秦武王三年(前308)派大将甘茂,实施宜阳计划。宜阳名为县,实为郡,积聚上党、南阳两郡财富,是军事重镇。韩国方面势在必守,且实力雄厚,防守坚固;秦国方面,甘茂提兵远征,又有樗里疾、公孙郝等公族从内部掣肘。甘茂出使魏国,相约共

  • 解密:秦楚鄢郢之战之后留下了哪些轶事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臭池据《水经注》所载: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见久攻不下,决定引水灌鄢(湖北宜城)。水从城西灌到城东,在一个叫熨斗陂的地方入注成渊,水流冲垮了城池的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故称熨斗陂为“臭池"。白起渠据说白起灌鄢的水是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南漳县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引的,后来

  • 鄢郢之战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秦楚鄢郢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鄢郢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此战,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此战,秦国的胜利,进一步打击和消弱了楚国的实力,从此,楚国更加衰弱。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主将、蜀郡郡守张若为副将,夺取了楚国的巫郡

  • 鄢郢之战的经过:白起是如何占领楚国的统治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占领鄢城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决定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敌不意突入楚境。白起还命令秦国的军队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信心。而楚军因在本土作战而有后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