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顿国一开始不是投靠陈国的吗?为什么最后又投靠楚国

顿国一开始不是投靠陈国的吗?为什么最后又投靠楚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762 更新时间:2024/1/16 22:44:26

顿国,姬姓,西周初封子爵国,据考证,其始封地在今河南商水县境内,与陈、项、沈等国为邻。商水县地处淮水中上游段,是前朝殷商之地,周建立后,为了监管殷商旧民,武分封了许多姬姓子爵国,集中在淮水流域,包括顿、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等。春秋中期顿国由于陈国所迫,南迁徙,至今河南项城南顿镇,历史上称为南顿。

“顿”字由来,“顿”字由“屯”和“页”组成,“屯”的甲骨看上去就像一粒嫩芽,下有根须,上面一横表示大地,故“屯”的造字本义就是从地面上冒出一粒幼芽,所以《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卦便是以“屯”命名,表示事物的起始阶段。而“页”的甲骨文看上去就像一个人跪着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义:“页,头也。”“屯”和“页”联起来就是屈膝跪地,将头低下去。即“顿首”,古代“顿首”是一种高级礼仪,无论在祭祀或接待上司等高级场合都是必须的,《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很有可能,顿国的“顿”字就是因此而来。

西周时期,周王室威望尚高,各地诸侯还能相互并存,顿国当时依附比其强盛的姒姓陈国,两国关系还不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商水县出土春秋早期青铜器“原仲簠”,其铭文记载:“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沦仲妫家母媵簠(fǔ)。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之。”从铭文可以看出,陈国大夫原仲将女儿仲妫嫁往顿国,“原仲簠”是作为陪嫁物随往顿国的,是陈顿政治联姻的一个佐证。

那为后来陈顿两国会反目?这就要关系到当时复杂的列国格局了。春秋初期,楚国在雄主楚武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当时陈国的地缘位置被南北两大强国夹持着,北为郑国,南为楚国,陈国只好怀柔身边一系列小国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顿国大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陈国联姻的。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南边楚国北上图霸的日益逼迫,淮上一纵小国惶惶不安,为保自安,只得见风使舵,纷纷开始倒向楚国,顿国也没有坚持住,弃陈国而去,投靠了楚大哥。陈国大怒,发兵攻打顿国,顿国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被迫开始南迁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也。取焦、夷,城顿而还。”说得是,公元前637年秋季,楚国令尹成得臣帅师讨伐陈国,理由是陈国倾向于宋国,得了陈国的焦(见姜姓焦国篇)、夷之地,在顿地筑城后回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说得是,公元前635年,楚国包围陈国,然后将顿国国君顿子护送到新邑,使顿国复国。不过这个时候的顿国已经不在原址上,据上述“(楚人)城顿而还”来看,顿国原来的都城成了楚地了。很显然,顿国背叛陈国,陈国讨伐顿国,顿国被迫南迁,后来楚国借此出面干预攻打陈国,将顿国故地据为己有,然后安排逃亡到楚国的顿子南迁另建顿国。

据清代《春秋大事年表》记载:“顿子迫于陈,南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南迁后的顿国到了项城县(今项城市)境内。南顿国实际上是楚国扶立的,之后南顿国事事唯楚大哥马首是瞻,春秋后期,顿国经跟着楚大哥鞍前马后,只要楚国跟他国发生战争,小顿的身影必会出现。《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说得是公元前568年,楚国教唆顿国占空子去打陈国,因此陈军包围了顿国。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说得是公元前538年,楚国率领一班淮上小国讨伐吴国,其中就包括顿国。顿国本就弱小,再经连经兵乱折腾,可怜的小顿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到了《左传·定公十四年》:“顿子牂(zāng)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公元前496年,顿国国君牂想要事奉晋国,背叛楚国以及断绝与陈国的友好,二月,楚国灭亡顿国,国土划入楚国版图。

顿国亡国后,国人以国名为氏,但顿姓人极为少见。

标签: 顿国楚国

更多文章

  • 辽、金时代蒙古高原的强大部族:克烈部的历史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克烈部,宋朝

    克烈,辽、金时代蒙古高原的强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或译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凯烈等。《辽史》称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达旦"。 据《史集》记载: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肤黝黑,因被称为"克烈",后来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继承王统的一支以克烈为名,其馀诸部

  • 辽国覆灭后,契丹人去哪里了?这些姓氏后裔很多是契丹人(起儿漫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辽国,起儿漫王朝

    说到契丹人,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天龙八部》中的乔峰的身世。而且我们很多人对契丹的认识并不多。很多人只知道契丹人建立了辽国一直跟北宋对峙,而且还抢走了燕云十六州。一直威胁着我们的中原的正统王朝大宋。多数人认为契丹只不过跟匈奴一样占据了蛮荒之地的游牧民族。可是看一下当时的地图,现在中国地图上的一半面积都在

  • 苴国是怎么被灭的?苴国是被秦国“假道伐虢”所灭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苴国,春秋战国

    这个苴字看着简单,其实好复杂,读音多,解释也多,作为古国名,官方注音为cha,读作“茶”音,但广元人都读作ju,“举”音,至于为什么,无人知道,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读的。其实以前在广元是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字的,直到2009年在东坝片区修了一条路,取名为苴国路,广元人才知道,原来广元以前叫苴国,至于其它,一

  • 揭秘: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原王氏,周朝

    最近一段时间热播的《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摆脱了以往三国故事中,传统的蜀汉主轴,而以司马懿的视角来诠释这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关羽、张飞、周瑜等传奇人物,在此剧中统统没有露脸,就连号称“三国不写赵子龙,就懂历史也枉然”的大众偶像赵云,在此剧中也只是以晚年形象出现,打了个酱油。闲话少

  • 郯国存在了多长时间?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郯国,春秋战国

    郯国自周朝建国,立国800余年,是东部的偏远小国,治国者勤恳智慧,整个春秋时代没有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不征伐他国,遇事艰忍,处事公正且讲大局。郯国离当年的政治经济中心遥远,西北的鲁国是离得最近的大国,东北面是莒国,过了莒国是齐国,南面是钟吾,也是一个小国,较少来往,再往南就是蛮荒之地了。交通与经济不如

  •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滕国什么时候建立的?(温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滕国,春秋,温国

    滕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战国时期,宋康王称王,滕国被宋国灭掉。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

  • 周朝诸侯国:虞国的建立与灭亡(温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虞国,周朝,温国

    虞国,也称北虞,春秋时期诸侯国,位于山西晋南,国君为姬姓,都城遗址坐落在中条山脉最低平最开阔之处的平陆县古城村。虞国,周初武王所封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始封君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孙虞仲(排行第二,受封于虞,故曰虞仲)。公元前六五五年被晋国所灭。前655年,虞国君贪图晋

  • 周朝诸侯国:曹国的发展史(温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国,周朝,温国

    曹国,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辖地为菏泽市定陶区、牡丹区、曹县等。《史记·管蔡世家》: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於曹,是为曹国受封之始。西周时,曹是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春秋时,曹国与周围的

  • 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为什么立即就衰落了呢?是怎么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郑国,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对于春秋五霸来说,按照时间顺序

  • 在大国的夹缝中,韩国是怎么消灭郑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灭郑,郑国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可谓是最弱小的一个,尤其是战国中晚期,基本上只看到韩国被揍,然后割地求和,而且不是依附于楚国,就是依附于齐国、秦国,基本上是在大国夹缝中讨生活。但是韩国也曾十分骁勇,尤其是吞灭当时的中等诸侯国郑国后,更是被称为“劲韩”“小霸”。那么,在当时情况下,在大国夹缝中的韩国到底是怎么灭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