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大国的夹缝中,韩国是怎么消灭郑国的?

在大国的夹缝中,韩国是怎么消灭郑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564 更新时间:2024/1/5 10:14:35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可谓是最弱小的一个,尤其是战国中晚期,基本上只看到韩国被揍,然后割地求和,而且不是依附于楚国,就是依附于齐国、秦国,基本上是在大国夹缝中讨生活。但是韩国也曾十分骁勇,尤其是吞灭当时的中等诸侯国郑国后,更是被称为“劲韩”“小霸”。那么,在当时情况下,在大国夹缝中的韩国到底是怎么灭掉这么大的郑国的?也成为一个谜。

“迁都:就近集结军队”

韩国在建立之初,在三晋里面实力算最弱的,而其北面是赵,南边是楚国,西边是魏国、秦国。因此也想对外扩张的韩国一早就把目光集中在东边相对好对付的郑国身上,因为这也是其唯一能够有把握的。而当时的郑国虽说领土已经大为缩小,但是在当时仍算得上一个中等诸侯国家,兵力有十几万人,而且百分之70都集中在首都新郑,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拿下了新郑,也就基本上灭掉了郑国。为了这个战略目的,在韩景侯时代就把都城从宜阳迁到了郑国和韩国的边境阳翟,这样做的目的是名正言顺的在边境集结重军,而不被防备,以便随时发起突袭。

“开会:就是个障眼法”

而接下来,韩国又唱出了一出好戏,主要目的是为了麻痹郑国:一方面,在韩烈侯侯时代,时刻保持与郑国的友好睦邻关系,而且,当时三晋联合攻打齐国、国等国家所得到的战利品,都会分给郑国一部分,以此麻痹郑国国君。而另一方面,在时机成熟后,韩国为了加深三晋同盟,邀请赵烈侯魏武侯在其上党郡北部的屯留城举行会盟,而最为关键的是,韩国也邀请了郑康公,没想到,郑康公觉得三晋会盟开会叫上自己,那是瞧得起自己,说明郑国实力雄厚,这个面子不得不给。于是,郑康公欣然答应了。而且,亲自率领2万精兵,花了半个月时间赶到屯留城聚会。

“突袭:里应外合灭郑”

正在,会盟举行的过程中,集结在韩国首都阳翟的15万韩军,秘密开进郑国,偷袭郑国的首都新郑,而当时新郑军队尚有6、7万人,而且城高池深,守个几年也没问题。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在开战前,韩国做了两个准备,一是,在之前给郑国送战利品时,每次都在新郑留下来部分军士,伪装成百姓,潜伏下来,以便接应;二是,选取几百名敢死队成员(都是孤儿),化装成难民,分批次潜入新郑。等15万大军围城,里面的潜伏人员就开始纵火,全城纵火,这样郑国当时的御林军被迫从守城中抽调出来,挨家挨户抓捕韩国的奸细。同时,敢死队,趁夜袭击南门守卫,然后韩国大军猛攻南门,最后南门被攻破,15万韩军攻入新郑。

“囚禁:迁都韩郑一体”

此时,还在开会的魏国、赵国、郑国,还被蒙在鼓里,等一切尘埃落定,这个消息就传到了这三位的耳朵里。其实,赵烈侯和魏武侯如果联合是可以让韩国吐出已经吞下去的郑国的,但是,魏武侯考虑到,当时的领土被韩国分成两半,一旦翻脸,魏国霸业可能受到影响。而赵烈侯,从维系三晋同盟出发,也只能默认结果。最为可悲的是郑康公,自己还在开开心心的开会,才几天过去,自己的国家就没了,但是,三大国都没意见,自己又处在上党,上天无门,入地无缝。最后韩国国君,将郑康公囚禁起来,此后郑康公就跟在人间蒸发了一样,谁也不知道被韩国囚禁在哪。而且韩国为表韩郑一家,把都城直接迁移到新郑,并且对原来郑国的贵族大加安抚,很快郑国就被韩国完全消化,成为韩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韩国灭郑,是韩国几代国君共同努力的结果,毕竟郑国不是小国,灭起来很费力。而且韩国充分利用了魏国、赵国,在其无暇顾及的情况下,闪电战,先下手占领郑国,造成既定事实,可谓是十分明智、果决的,不失为一个经典灭国案例。

标签: 韩灭郑郑国

更多文章

  • 鄫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鄫国,周朝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

  • 郑氏三公是谁?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郑氏三公,春秋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郑氏三公。郑氏三公像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南檀山、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三角地带。郑桓公郑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今陕西),国号郑,西周最后一个封国。周宣王死,周幽王

  • 春秋时期郑国首位国君:郑桓公的生平简介(郑氏三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郑桓公,春秋,郑氏三公

    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

  • 罗马帝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罗马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年-公元68年),罗马帝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奥古斯都)所属的尤里乌斯家族借由联姻关系与克劳狄乌斯家族结合形成的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共传五位皇帝,依次为:屋大维(奥古斯都)、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劳狄乌斯和尼禄。公元前27年,屋大维接受元老院赐予

  • 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三位皇帝卡利古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罗马,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卡利古拉,全名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公元12年8月31日-公元41年1月24日),原名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日耳曼尼库斯(Gaius Julius Caesar Germanicus)

  •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 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提比略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罗马,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神君奥古斯都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42年11月16日—公元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或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Tiberius Claudius Ne

  • 晚清时期淮军十大名将都有谁?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淮军,清朝

    上次达摩君给大家盘点了湘军十大名将,那今天咱就来说说淮军。作为晚清历史上另外一支重要的军事集团,淮军实际上脱胎于湘军,并在李鸿章的苦心经营下,逐渐超越了湘军,成为晚清政府最信赖的主要国防力量。那么,除了统帅李鸿章,淮军中又有哪些名将呢?今天,达摩君就给大家盘点晚清时期淮军的十大名将。张树声(1824

  •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淮军,清朝

    清末的淮军和湘军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歼灭了北方的捻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清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国内战场堪称“劲旅”。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清末对外作战中,清朝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左宗棠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

  • 失败的罗马军制改革——阿德里安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马帝国,阿德里安堡之战

    改革,一直都是帝国遭遇重大危机后的求生方式。强如罗马帝国,也不能例外。然而改革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崩溃。公元3-4世纪的罗马军制改革,无疑就是越改越差的典型案例。改革的成果如何,在著名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暴露无遗。颠覆性大改君士坦丁一世上位前 罗马出现了四帝相争的局面公元

  • 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罗马,哥特人,阿德里安堡之战

    衰退的军团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可观的实力。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美索不达米亚。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