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绥靖政策简介:牺牲别国保全自己的一种手段

绥靖政策简介:牺牲别国保全自己的一种手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78 更新时间:2023/12/31 12:08:33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被西方国家积极推行。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初,美英对日本侵华不加反对,一般认为,美英是在指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1932年美国虽然宣布“不承认主义”,反对日本破坏门户开放政策和《九国公约》,但同时,美国又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销日本。美国这种既指责又纵容的两面政策一直延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则一再偏袒日本,如,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拒绝对日经济制裁。1937年7月,英日更是直接签订了有田-克莱琪协定,这一协定可说是慕尼黑阴谋在远东的前奏曲。

绥靖政策在欧洲的推行,以英法对德绥靖为主要内容,英国为主导。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对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5年1月,法国同意大利签定“罗马协定”,怂恿意大利于10月挑起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英法操纵国联虽然不得不宣布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苏伊士运河。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5年8月通过的美国中立法,在1939年11月作了修改之后是绥靖政策的变种。有人认为,它的目的在于隔岸观火,从中渔利。

1936年3月,由于英法按兵不动,德国不发一枪一弹,占领莱茵非武装区。8月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则推行不干涉政策,客观上是纵容德意等干涉者,结果,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德国借西班牙战场完成了军事实验。

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

此时,考虑到苏、法、捷三国彼此签订了互助条约,加上英法之间也有互助义务,斯大林建议,建立一个英、法、苏、捷反对纳粹德国的联合阵线,并制定一项对付德国的联合军事计划。可是,英法不仅对此不热心,反而于1938年10月,伙同德意把慕尼黑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让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地区,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最极端的表现。

标签: 绥靖政策张伯伦法拉第

更多文章

  • 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背景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后声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360年)进爵南郡公,后更在兴宁元年(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桓温虽然内镇扬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亦交由其两个弟弟桓豁及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东晋全

  •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背景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后赵将领姚弋仲降晋,其子姚襄亦随父归降,皆获东晋遥封官职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姚

  • 桓温第一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第一次北伐简介:桓温第一次北伐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背景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诸子争位,后赵国内

  •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三次北伐带来什么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桓温,桓温北伐,晋朝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

  • 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塞尔维亚不甘心被吞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分裂与统一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南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

  • 萨拉热窝事件前的国际局势:大国之间矛盾加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

  • 萨拉热窝事件的评价:普林西普被认为是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和对毗邻的塞尔维亚挑衅。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匈帝国在1908年所吞并,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

  • 萨拉热窝事件中的受害者斐迪南:奥匈帝国王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萨拉热窝事件,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子。皇帝独子皇太子鲁道夫于1889年精神病自杀后成为皇位继承人。因他主张通过兼并塞尔维亚王国将奥匈帝

  • 萨拉热窝事件中的刺客普林西普:一名塞族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普林西普,萨拉热窝事件,一战,

    加夫里若·普林西普(1894年7月25日—1918年4月28日),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黑手党成员。刺杀王储斐迪南时,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事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由于当时他还不满20岁,不能判死刑。于是公元1914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狱中

  • 萨拉热窝事件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费迪南大公,

    萨拉热窝是被奥匈帝国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进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这一天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