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911 更新时间:2024/1/31 7:56:19

背景

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后声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360年)进爵南郡公,后更在兴宁元年(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桓温虽然内镇扬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亦交由其两个弟弟桓豁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东晋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仅未能掌握徐、兖二州所在的京口及豫州等兵力。

另一方面,原本名义上臣服于东晋的前燕在其君主慕容俊在永和八年(352年)称帝自立后,就多次与东晋发生战事。前燕更多次派兵进攻洛阳,虽勉强能守着洛阳,但河南诸郡其实都被前燕所夺。东晋终在兴宁三年(365年)失去洛阳。司冀等地皆失于前燕后,前燕又进攻兖州等地,于太和元年(366年)又夺取鲁郡和高平郡,甚至曾南侵至竟陵郡。

面对前燕不断的军事行动,桓温亦希望以北伐提高自己声望,以图实现自己野心,登上帝位;又因前燕慕容恪于太和二年去世,桓温于是决意进行北伐,打算打败前燕后回朝受取九锡,终篡夺东晋政权。

过程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上请北伐,并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及江州刺史桓冲一同出兵。郗愔是在庾希因救援高平及鲁郡不力而被弹劾免职后受桓温所推,然而其实桓温一直觊觎郗愔部下驻京口的军队,心中很不愿由郗愔统率这些部众。当时郗愔之子郗超是桓温心腹,明白桓温心思后就假作父亲书信,将父亲的徐兖二州刺史的职位让给了桓温,令桓温十分高兴。至四月庚戌日,桓温终自所镇的姑孰领五万人出兵前燕。

桓温北伐至兖州,当时郗超顾虑汴水因战乱久未浚治,认为会影响漕运,但桓温不听。直至行军至金乡时就因天旱而令水军不能继续前进。桓温当时就命毛穆之开凿河道,引水令桓温水军得以继续前进,终成功进入黄河。

然而,郗超又进言,认为桓温入黄河之法是逆着水流而进,与东晋基地距离又远,难通漕运,担心前燕会拒守不战,令晋军陷入粮道断绝,无军粮继续北伐的困境。郗超于是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不论前燕逃回辽东后方、拒守邺城或出战与东晋决一胜负皆有利于北伐进展;另郗超又提议一个较稳健的策略,建议桓温守着河道,控制漕运,一直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方才继续进攻。郗超又认为若果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到晋军更难维持。但桓温都不听从。

桓温随后派檀玄攻取湖陆,更俘获慕容忠。前燕所派慕容厉率步骑二万进攻,桓温又于黄墟大败敌军。邓遐、朱序又在林渚击败燕将傅颜,前燕高平太守徐翻更投降东晋。前燕于是再派慕容臧率诸军抵抗桓温,但都失败。前燕见此,唯有派人向前秦求救。

七月,前燕人孙元率宗族党众起兵响应桓温,桓温于是移屯枋头。当时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对战事发展都十分恐惧,打算北逃回辽东。但当时慕容垂自己请求进击桓温,慕容暐于是让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率众抵抗桓温。同时,慕容暐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赂诱前秦派兵救援前燕,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坚于是在八月派苟池及邓羌率步骑二万救援前燕。

当时前燕司徒长史申胤就认为桓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预料当晋军粮运出现问题时就会不战自败。当时,桓温以昔日归降东晋的段思为向导,前燕尚书郎悉罗腾却击败桓温军,生擒段思。另桓温所派的李述亦被悉罗胜和染干津所杀,令晋军士气下降。同时,桓温早前命袁真攻打谯国和梁国,意图开石门水道以通漕运,但袁真攻取二郡后却不能开通水道,令水路运输受到阻碍。

九月,前燕开始反击,慕容德率一万兵与刘当驻屯石门,李邽以五千豫州兵断绝桓温粮道。慕容宙则以一千兵设计击败晋军,杀伤大量晋兵。桓温见战事不利,又因粮食将竭,更听闻前秦援兵将至,于是在九月丙申日焚毁船只,抛弃辎重,循陆路退军。只留毛穆之为东燕太守。桓温经仓垣南归,途中凿井取水饮用。当时前燕诸军亦有追晋军,但慕容垂认为桓温新退必然提高警觉,并以精锐殿后,不如待晋军见燕军未至,专心从速南退时才大举追击,于是只领八千骑兵从后缓缓跟随。数日后,慕容垂见晋军加快速度,于是加速追击,并在襄邑追及桓温。另一向面,慕容德已经领四千骑兵率先在襄邑设伏,于是桓温在襄邑受两军夹击,晋军大败,死了三万兵。苟池所率的前秦兵亦在谯国邀击桓温,杀伤又以万计。十月己巳日,桓温收拾散卒,驻屯山阳。叛归东晋的孙元在武阳据守,但都被前燕所擒。第三次北伐至此结束。

标签: 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更多文章

  • 桓温第二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背景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后赵将领姚弋仲降晋,其子姚襄亦随父归降,皆获东晋遥封官职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姚

  • 桓温第一次北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是什么?(桓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桓温北伐,桓温,东晋,

    桓温第一次北伐简介:桓温第一次北伐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背景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诸子争位,后赵国内

  •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三次北伐带来什么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桓温,桓温北伐,晋朝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

  • 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塞尔维亚不甘心被吞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分裂与统一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南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

  • 萨拉热窝事件前的国际局势:大国之间矛盾加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

  • 萨拉热窝事件的评价:普林西普被认为是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斐迪南大公,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和对毗邻的塞尔维亚挑衅。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匈帝国在1908年所吞并,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

  • 萨拉热窝事件中的受害者斐迪南:奥匈帝国王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萨拉热窝事件,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子。皇帝独子皇太子鲁道夫于1889年精神病自杀后成为皇位继承人。因他主张通过兼并塞尔维亚王国将奥匈帝

  • 萨拉热窝事件中的刺客普林西普:一名塞族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普林西普,萨拉热窝事件,一战,

    加夫里若·普林西普(1894年7月25日—1918年4月28日),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黑手党成员。刺杀王储斐迪南时,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事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由于当时他还不满20岁,不能判死刑。于是公元1914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狱中

  • 萨拉热窝事件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费迪南大公,

    萨拉热窝是被奥匈帝国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进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这一天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

  • 索姆河战役战前准备:英军第一次使用了坦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索姆河战役,霞飞,德国,

    索姆河战役是协约国在 1916 年总战略进攻计划的一部分。计划拟定的内容是:在福煦将军的统一指挥下,法国法约勒将军的第 6 集团军和英国罗林森 将军的第 4 集团军,负责突破囤驻在富科库尔、埃比泰讷(40公里)地区的德国冯·贝洛将军之第 2 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并运用骑兵兵团向法军负责的佩罗讷、莫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