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于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是怎样的?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关于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是怎样的?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045 更新时间:2024/1/28 3:35:31

帝王讨论

秦二世胡亥认为“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厉行所谓“督责”之术。“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愤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结果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君主事必躬亲,一人独断,势必造成上下梗塞,万机废弛。王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莽自见前专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尚书因是为奸寝事,上书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逢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三岁矣。”

被称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曾对皇权稳定与皇权效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做过精当的论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唐太宗与诸侍臣的一段对白鲜明地体现了其为君之道。“上问房玄龄、肖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正因为唐太宗能适度使用皇权,充分发挥大臣的辅政作用,故能成就辉煌千古的“贞观之治”。

当今讨论

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形态最本质的反映。法国杰出的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在专制的国家里,政体的性质要求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一旦发出,便应确实发生效力,正像球戏中一个球向另一个球发出时就应该发生它的效力一样。”皇权(或称君权、王权)仅就词意而言,无非谓皇帝(或君主、国王)个人执掌的权力而已。但将其置于政治学范畴和中国封建社会具体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则包涵了多方面的意义。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和巩固于秦汉。这一体制由三项基本制度构成:即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度;地方郡县制度。其中皇帝制度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影响并制约着其他两项制度的发展变革。

研究中国政治史的人几乎一致认为,自秦、汉确立皇帝制度后,皇权遂不断加强,至明、清而跻于顶峰。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解答的概念问题——皇权强大的政治内涵是什么?即怎样从政治学角度去理解皇权的强大。以往一些研究著作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多以历朝政治制度的变革作为皇权强化的标志,认为君主通过改制达到了分权于下而集权于上的目的。这种说法固然不无道理,但却很难作为一种政治学的概念标准来判断皇权的强大与否。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虑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做到一人真正“独治”全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改革,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或是将其分割,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

那么,怎样衡量皇权在政治上是否强大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结论必须依据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其一,皇权的稳定。其二,皇权的效能。所谓皇权的稳定,是指皇权在各种政治力量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皇权能够有效地防止和镇压任何企图反抗、颠覆、或者威胁皇权的异己势力。而皇权的效能,是指皇帝能够不受阻隔地贯彻自己的意旨,并且作为最高权力载体,有能力指导和推动整个国家机器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本身的政治功能。“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皇权不稳定,自然谈不上强大,而皇权无效能,就不会有真正的稳定,个中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有些论者往往把皇帝大权独揽、恣意妄为视作皇权强大的标志,实际上皇帝过分集中权力、独断专行就会使皇权失去效能,并破坏本身的稳定性。

更多文章

  • 《天龙八部》中的一个跑龙套,刚出场就死了,但武功可敌慕容复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天龙八部,金庸,野史秘闻

    天龙之中有很多的强者,要是说天龙之中的第一人,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估计都不一样。有人会说是扫地僧,也有人会说是萧峰。扫地僧出场一次,却震惊了整个武林,他是唯一会少林七十二绝技的人,他被当时少林当家人成为师伯祖,整整比主持大了两辈,仅仅是辈分,就能看出他的实力。扫地僧出现时,是当世高手混战的时候,扫地僧的

  • 孟德献刀是假的,不过真有个你没听说过且几乎相同的原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孟德献刀,风云人物

    上一篇小编写了董卓在京师内最先掌控权力和造势的恶行,而对于小编精读复习计划来说,董卓前后的恶行居然需要预计用三篇文章来呈现,实在是令人发指。其实说实话,如果董卓并未接到何进的密诏,也许他在后世就是一个豪强的身份,撑死了是边章第二,也不会为世人所诟病。只可惜权力在手,贵于天下。本文是描写董卓在洛阳稳定

  • 太康之治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太康之治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怎么样的?太康之治是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出现的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历时十年。晋朝建立时内忧外患,既有孙吴威胁,又有曹魏势力的阴影存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不久,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

  • 阴晋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秦国军队当时真的有五十万人马吗?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阴晋之战,秦国,战史风云

    你知道阴晋之战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说到这个阴晋之战,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虽然战役比较久远,但是这场战役确实是有点精彩啊。但是让人唯一非常纳闷的是,这场战役竟然没有被《史记》记录!。那么关于这个阴晋之战到底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秦军当时真的有50万的人马吗?1、阴晋之战的过程周安王十三

  • 商朝的诸侯梅伯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梅伯,历史解密

    梅伯,是商朝的诸侯,商朝司徒,赠太师,葬豫州汝南郡东郊,也就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商朝末年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人物考证介绍战国末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楚辞天问篇》,有“梅伯受醢”的文句。这位梅伯就是3000年以来梅姓人的始祖梅伯之第12代孙梅

  • 司马炎到底在刘禅棺材里放了哪三件东西?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司马炎,晋朝,野史秘闻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人称扶不起的阿斗,之所以说他扶不起,是因为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他拱手让给了别人。其实,蜀国本来是有机会的。假如,刘禅听取姜维的建议,派重兵把守阴平,那么邓艾根本不可能偷渡阴平。退一步讲,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仍然是有机会的。邓艾兵不过几千人,且粮草不过几天,而成都守军数万人

  • 廉颇与三村名有什么渊源吗?详解廉颇与三村名的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风云人物

    廉颇与三村名有什么渊源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前262年,强大的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迎战。廉颇认为,秦国想以快取胜,赵国军队应该高筑堡垒,尽量的和秦国对峙,才有可能赢得战争。秦国攻打不得,急的是抓耳挠腮,结果赵王误中秦国反间之计

  •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真的能让店家上一盘熟牛肉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水浒传》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所写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但现存刊本中却是署名施耐庵与罗贯中,其讲述的是在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被逼落草为寇、替天行道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真的能让店家上一盘熟牛肉吗?在《水浒传》的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

  • 中日甲午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来介绍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末期,统治阶级腐朽没落,东西方列强都将手伸向中国。日本早就对中国朝鲜窥视已久。中国对日本的野心也有所察觉,中法战争后也积极建立水师。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6月8日抵朝。日本以欺诈手段诱使清军

  • 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贞观之治,历史解密

    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