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504年09月08日:《大卫》首次展出

1504年09月08日:《大卫》首次展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19 更新时间:2024/2/29 4:12:49

《大卫》是1501年—1504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此雕塑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卫》体现了人体的神圣美与大卫即将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从而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体雕像之一。

重要展览

1504年9月8日,《大卫》首次在佛罗伦萨展出。

2017年7月15日,《大卫》复制藏品正式登陆鸟巢体育场,展览周期为三个月。

雕塑内容

《大卫》雕像是一个赤身裸体、身材高大、肌肉健壮、发育很好的青年男性。他的站立姿态十分自然、优美:两腿自然开,右手下垂自然放松,头部转左侧,生殖器自然下垂。大卫的面孔看起来格外英俊,眼晴大而有神,鼻部很高,棱角突出,看起来很有立体感。欧罗巴人种男性普遍身材高大,发很多,这个雕塑作品中的男性头发浓密卷曲,阴部的毛也较多。

艺术鉴赏

主题

《大卫》是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人物形象

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他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刹那神情: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面容英俊,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凝视着敌人,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他左手持握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下垂,略握拳状;右腿坚定地屹立于大地,左腿则略显休闲地微屈。

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注的紧张情绪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

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整个雕像体魄雄伟强健,肌肉起伏有力,外轮廓刚毅健美,脸部显示出高尚、勇敢、坚强的神情和不可战胜的气概。这些正是当时受外来侵略者所蹂躏的意大利人民所渴望的。雕塑家在大卫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爱国者的理想。

整体形象

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使塑像具有内在的紧张感与动感,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

大卫的胸部隐见的肋骨和显见的肌肉共同组成起伏的波纹。而大卫的头部是紧张而机警、带有挑战性的,头部、颈部与身体的和谐,隐含着一个骄傲的男性在袒露自己身躯时所特有的、像雄鸡或雄性凤凰一样的自豪感、夸耀感。大卫的双手是巨大的,巨大的双手在炫耀着男性力度的同时,也夸张着男性在性美感、肉体美感指向外在时所具有的付出、奉献、自信的心理感觉。

大卫的腰部极具魅力,“腰部成了塑像的主要兴趣所在,从那里放射出身体的所有其他平面”。

整体结构

在这个高大的雕像上,尽管在整体结构上,米开朗基罗作了些艺术上的夸张处理(如手关节较大,大腿过长等),以加强巨大的感觉,但它的每一细节的解剖结构的精确都是无懈可击的。

手法

学者们经谈到《大卫》人体的分割感——他的形体被有意识地分割成“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冥想”两部分。这一点从人物垂直线的运用上可以看出来,它将雕塑分割成看上去不同的两个部分。

人体的右半部分是起支撑作用的,健壮、略为夸张的右手握着将要杀死敌人哥利亚的石头,使这位勇士成为以色列。他的右腿承载着人体全部的物资和精神重量,再一次反映了无理性行为的必要。右半部分是《大卫》存在的基础,因为它在视觉上起着支撑向上的、富有活力的姿势。左半部分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左手温文尔雅地握着搭在肩上的投石器,在那思想的永恒瞬间里,让行动(这里的行动意味着敌人的死亡)的武器处于松弛状态。左腿,在生命力不堪重负的行动中处于休息状态,保持着永远的闲淡。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837年08月12日:慈安太后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孝贞显皇后一般指慈安太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咸丰二年(1852)二月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她生前没有

  • 1893年09月08日:数学家陈建功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陈建功(1893年9月8日—1971年4月11日),字业成,浙江绍兴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杭州大学教授。1893年9月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1913、1920年陈建功先后两次赴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浙江工业专门学校、国立武昌大学数学系。19

  • 1948年08月12日:朱自清因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 1943年09月0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每年九月八日是“世界新闻记者日”或“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其目的是唤起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努力工作、认真采写真实报导、揭露战争贩子的反动面目、及时报导事件发生的真象、打击坏人坏事,保卫世界和平。九月八日为纪念捷克斯洛克氏族英雄、共产党员、新闻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被德国法

  • 1978年0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197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华国锋、邓小平、廖承志出席,黄华和日本外务大臣圆田直分别代表本国在条约上签字。条约简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或“中日友好条约”。这是继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发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公报以来两国关系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中华人民

  • 1951年09月0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是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条约正文全名:《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英文:Treaty of Security and Safeguard

  • 1992年08月12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英语: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是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的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该协议由美、加、墨三国组成,经过几年协商,在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2018年12月,美国、墨西哥与加拿大领导人

  • 2000年08月12日:第一个国际青年节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青年节(International Youth Day)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设立的节日。第一个国际青年节是在2000年8月12日。联合国在1999年通过了第54/120号决议,将每年的8月12日定为国际青年节。国际青年节的设立为各国政府重视青年问题提供了契机。各地在国际青年日这一天,会举办演唱会、

  • 1966年09月08日:国际扫盲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所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所设立的。日期为每年的9月8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

  • 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被发现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张爱玲,上海出世,生于1920年9月19日(张爱玲的美国绿卡、美国结婚证、死亡证上写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