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04年07月12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逝世

1804年07月12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35 更新时间:2024/1/20 3:47:54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美国政治家、军人、财经专家,美国开国元勋(美国国父)之一,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及《美国宪法》起草人签署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政党制度创建者,共济会新泽西州莫里斯敦美国联合分会会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美国金融、财政和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政党相争而决斗丧生。

汉密尔顿人物简介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来自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私生子,是个孤儿,11岁时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做伐木工,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18岁的汉密尔顿在波士顿战役中,加入了北美民兵,随后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并成为乔治·华盛顿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后来,卷入一桩性丑闻,在与副总统伦·伯尔的决斗中命丧黄泉,享年49岁。在美国的开国元勋中,没有哪位的生与死比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更富戏剧色彩了。在为美国后来的财富和势力奠定基础方面,也没有哪位开国老臣的功劳比得上汉密尔顿。

虽然他也身为美国建国之父之一,却始终没能像别的人那样做上美国总统,而且在与其主要政治对手托马斯·杰斐逊的竞争中更是输得惨不忍睹,可孰料在其过世后,他的政治遗产,包括“工业建国之路”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等等,却在此后的美国历史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甚至一些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的总统,如亚伯拉罕·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他们所施行的政策就是建立在汉密尔顿的遗产基础上的。

汉密尔顿的战绩和政绩都非显赫:作为华盛顿的侍从武官,他对独立战争的贡献巨大,其中最著名的是1781年的约克镇战役;他是《联邦党人集》最主要的执笔者;在华盛顿任总统时,他作为财政部长(1789-1795)政绩非凡,并创建了美联储的前身――合众国第一银行;作为联邦党人的首领,他为美国两党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等。

汉密尔顿作为财政部长的业绩被他形形色色的生活经历所掩盖:账房伙计、大学生、青年诗人、评论家、炮兵上尉、华盛顿的战时副官、战场英雄、议员、废奴主义者、纽约银行创造人、宪法委员会成员、演说家、律师、教育家、对外政策理论家和军队高级将领等等。”切尔诺夫的结论极具说服力:“如果说杰斐逊提供了美国政治论文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汉密尔顿就撰写了美国的治国散文。没有哪位开国元勋像汉密尔顿那样对美国未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有如此的先见之明,也没有哪个人像他那样制订了如此恰如其分的体制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共济会新泽西州莫里斯敦北美联合分会(American Union Lodge at Morristown,New Jersey)会员,也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签署人中已确认的13位共济会会员之一。

无父母的孤儿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早年历史有很多谜团。他1757年1月诞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岛。当时,奴隶劳动盛行于该岛,大批住在伦敦的英国遥领地主,掌握着该岛的政治经济实权。外公是法国胡格诺派教徒,其祖先是种植园主。当时赴该岛行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母亲名叫雷切尔·莱温。但是,历史学家始终无法确定他的父亲到底是谁。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父亲名叫詹姆斯·汉密尔顿,出身于苏格兰望族,但终生潦倒,一事无成。汉密尔顿是他们俩人的私生子。雷切尔·莱温当时跟他住在一起。

1765年,詹姆斯·汉密尔顿把他和他的母亲遗弃在西印度群岛的圣克罗岛上,自己到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圣文森岛经商。汉密尔顿依靠母亲经营的小商店不能维持生活,12岁时就到两个纽约商人开设的店铺作伙计,13岁时母亲逝世,家里的朋友帮他在圣克罗伊岛上找了个活儿,给会计当助手,学记账。圣克罗伊岛当时叫圣克鲁斯,是维尔京群岛的一部分。

小汉密尔顿从小就与众不同,其他孩子还在玩游戏的时候,他已经立志,长大要做北美殖民地的政治领袖。他阅读了每一本能够得到的书籍,不管是英语的、拉丁语的,还是希腊语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了不少商业和经济知识,能清楚、有力地表达自己的主。这种表达能力给他的新生活奠定了基础。

当时,一场海上风暴袭击了西印度群岛。小汉密尔顿给一个叫皇家丹麦美国公报的报纸写了一篇相关报导,文章引人入胜,他的一些朋友因此决定帮助他去接受良好的教育。小汉密尔顿拿着他们的钱,到纽约去上学,他打算读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圣克罗伊岛,报效乡亲。

汉密尔顿到了纽约后,申请到国学院学习,也就是如今的哥伦比亚大学,但是因为他的教育水平不够,所以没有被录取。所以他决定先到新泽西伊丽莎白镇的一所学校去。

汉密尔顿是学校里最认真的学生之一,每天看书到午夜,早上又很早起床,到一个安静的墓园去继续读书。他写了很多文章,每次都努力改进自己的风格。在伊丽莎白镇待了一年后,汉密尔顿被国王学院录取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798年08月01日:阿布基尔海战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阿布基尔海战,发生于1798年8月1日—2日,也就是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1798—1801)期间,英法海军在地中海尼罗河口的阿布基尔海角(埃及)附近进行的一次交战,是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之一。结果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终,英国战役指挥官纳尔逊受封为尼罗河男爵。阿布基尔海战结果英国舰队用了整整两个星

  • 1895年08月01日:古田教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古田教案(英文:Kucheng massacre)是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95年8月1日)发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一场教案。古田教案是义和团起义前(1899-1901年)最严重的教案(传教士及基督徒与异教徒直接的冲突)。古田教案事件背景1892年,江西赣州人刘祥兴以钉秤补碗为生来古田创立斋教会。而

  • 1806年07月12日:莱茵联邦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莱茵联邦(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注意与莱茵同盟区分,是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于奥斯特里茨战役战败后由拿破仑所建立,是1806年至1813年间于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实体,最初成员有16个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基本介绍18

  • 1958年08月01日: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1958年8月1日,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诞生,成为国家领导人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国事用车。“红旗”轿车式样美观、典雅,内外装饰富有民族风格。最大功率200匹马力,最高车速为每小时185公里。对于中国人而言,红旗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汽车品牌,还是一种深深的情怀和神圣的记忆。对于一汽人而言,红旗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和

  • 1854年07月12日:乔治·伊斯曼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乔治·伊斯曼,中学辍学,按当时的学业标准评价,他被视为“没有特殊天份”的学生。他家境贫穷,在很小的时候起,就担负起照顾寡居的母亲和两个妹妹的生活,其中一个妹妹还严重残疾。14岁便在保险公司做勤杂工,就此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后来在当地一家银行谋得一职。他就是乔治·伊士曼先生,他具有克服财政困难的能力,组

  • 2008年08月0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京津城际铁路(Beijing-Tianjin Intercity Railway)是一条连接北京市与天津市的城际铁路,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环渤海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第一个开通运营的城际客运系统。

  • 1904年07月12日:巴勃罗·聂鲁达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

  • 2004年07月12日:郭全宝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郭全宝(1920年11月30日-2004年7月12日),北京人,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演员。人物生平8岁拜师王少云学习唱京剧丑角。11岁起在天桥平民茶园里与白全福等撂地演出化装滑稽二簧,期间拜于俊波为师学说相声,并与侯宝林、白全福等同台演出。14岁起辗转于京、津、济南

  • 1405年07月11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经麻喏八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误杀郑和船队登岸人员。事件发生后,西王派使者谢罪。郑和鉴于西王请罪受罚,对该事件予以克制。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谕当地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击败了他,杀敌五千余人,

  • 1979年07月11日:美国天空实验室烧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天空实验室,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航天站。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5部分组成,全长36米,最大直径6.7米,重约80吨。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