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人为什么尚武

秦人为什么尚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590 更新时间:2024/2/8 4:36:23

提到秦,我们肯定会想到它的尚武精神,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后来大一统的秦朝。提到别的国家都是各种形容词,唯有秦是“尚武”,这是为什么呢?

秦人地处边疆,一直与少数民族,林胡,犬戎等争地方,开疆扩土,所以民风彪悍,人们也已武力高为荣。再加上山东六国一直因秦地处偏僻不通周礼而歧视秦国,所以秦人想与山东六国一战而正名。秦人重军功,特别是商鞅变法后,军功可封爵,所以秦人好战。

初始的成因

秦在建立初期,位于周的西部,与戎狄战争不断,作为御戎的屏障担负着保卫西周的重任。从《诗经》的记载上来看,戎狄擅长马上骑射作战,战争中具有主动性,而秦人又身处西部险恶之地,农业生产落后,因此,秦人的任务艰巨可想而知。但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为了生存,秦人只有将对戎的战争进行到底。

在不断的斗争中,秦人借鉴学习了戎狄的骑射技术,逐步掌握了较中原地区兵车更有杀伤力的骑兵战术。由于地缘化的因素,秦人长期与戎狄等民族相处,加之其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转化而来,逐渐形成了朴实、豁达、剽悍、勇猛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崇尚武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受到秦强权政治的保护,使得秦人的这种尚武精神成为整个国民的精神。

政治背景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纷争的时代,兼并战争使得周初分天下的上百各诸侯国致春秋末期时寥寥无几,所几个国家也都是不停的攻伐征战,秦自然不能排除在外。秦自平戎狄,称霸西部后,开始逐渐将自己的注意力转东方,但滞后的经济基础、纷乱的管理秩序、错误的对外方针、加之旧贵族势力的负面影响,导致秦在最初的兼并争霸战争中获利微薄。但秦国的历代统治者大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敢于直面现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懂得“科学发展观”的道理,不断的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吸纳人才。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楚人“商鞅”。商鞅在主持秦变法中,出有一书《商君书》作为秦国变法的主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其实质的就是基本的农战政策,鼓励开垦耕种、奖励战功,规定不管地位高低贵贱,只要立有军功,就能封地受爵。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商君书》还有相应的措施及手段,不管是连坐杀罚,还是授爵封地,秦统治者以尊贵的身份爵位和丰厚的经济报偿为诱饵吸引各基层人民投身对外战争。

秦的统治者可谓是“用心良苦”的将其民众逼上战场、诱上战场,奖罚等一系列措施使秦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秦人的基本生活融入了农战之中,这也就是《商君书》的预期目的,秦人“自觉”的走上战场,于是出现了“民之见战,如恶狼之见肉。”可见秦人对通过战争获取利益的渴求现象,虎狼之秦出现了,甚至连战国的策士也说:“秦者,虎狼之国也”,这种铁血尚武的民风正是他的统治阶级梦寐以求的。

秦人好战的民族心理和性格

秦变法利用军功爵位、封赏土地大大调动了秦民众参与战争的积极性,另外秦人性格、地域环境以及重利思想都促成了秦人尚武精神的发扬,游牧民族尚武好勇的性格和心理对秦文化有着深深的渗透,这是秦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军事性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另外,秦虽然辖西方大片土地,尊敬周天子,但仍然被中原各国排斥,兼并战争中移民攻伐他国,诛杀六国有生力量,秦以生存为急和强烈的逆反忧患意识,这些都造成秦特有的民族危机感进而形成强悍的民族意识。

因此,秦文化注重实效、功利,性情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追求大和多,主动性和目的性极强,不容任困难和力量的阻挡。一部秦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与其说秦是一个国家,不如说秦的本质就是一支军队,被称为“国家”的军队,同时战争又培育了秦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们在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拼搏进取的心态,这种坚韧的精神对秦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诗经.秦风》,在《诗经·秦风》中,就有一首名为《无衣》的诗,写的就是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话的翻译是:谁说没有衣裳?我衣服的就是你的衣服。君王要出兵打仗,我就要把武器修理好。我与你共同应对。

《诗经》中绝大多数战争诗都表达了人民的厌战情绪,独有《秦风》一卷表现出一种踊跃参战、慷慨从军、高昂雄壮的战斗气势,充分表现了秦地战士乐于战斗,崇尚武力的风情之美,也正是这种尚武风气使得秦在兼并历史战争中生存下来,并完成一统的关键所在。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我们自称汉人而不是秦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我国历史上有多个大一统王朝,各方面实力都到达巅峰,人们以这些朝代的子民为豪,如汉人、唐人。那么问题来了,明明秦朝才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我们为什么不自称秦人呢?首先,秦朝时间太短。一统天下,这么伟大的功绩,若是时间再久远一些,文人骚客的话梅辞藻可能可以把它捧到天上去。可秦二世而亡,令人叹息。在古代,所

  • 刺猪洞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刺猪洞是位于黔西县素朴镇塘山村营盘坡观音岩半山腰的一处自然景观。起源相传早年猎人们到此打猎,被猎犬追逐的刺猪潜入洞中躲藏,刺猪洞因此而得名。简介刺猪洞神秘莫测,它位于悬崖峭壁底层,洞门两侧怪石峥嵘,奇峰突兀,箐木蔽日。洞口不大,洞内广阔,入口处有一古代留下的军事防御工事,营地内大约可以容纳200人,

  • 赳赳老秦的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很多人提到秦、老秦,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句子,让人热血沸腾。那么你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这句话的全文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大秦帝国之

  • 日本秦氏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日本秦氏为日本一个古代的氏族,与东汉氏同为具影响力的氏族。自称秦始皇的后代(新撰姓氏录说是三世孙孝武王)。秦氏为日本一个古代的氏族,传说先祖是中国秦始皇的子孙弓月君(融通王)。可能与东汉氏以渡海的形式来到日本,但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是由百济来到日本,来到的时间约3世纪,当应神天皇

  • 流凌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流凌,是指河流封冻前,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因流动的冰称为凌,所以冰在水面或水体中随水流动称为流凌。流凌可以分冬季结冰流凌和开春解冻流凌,前者流凌以冰花和冰淤为主,后者以碎冰块为主。这里所指的是封冻前的结冰流凌。现象解释流凌指的是在河流封冻前,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的现象,也指河流在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现

  • 冰挂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冰挂是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形成原因冰挂是由于冰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凝固形成的,需要潮湿冰冷天气才能形成。物态变化冰挂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南方空气中的水蒸气多一些,突然遇冷凝固成了固体。像雨、雾

  • 脂肪液化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

  • 郫县豆瓣有什么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郫县豆瓣是成都市郫都区(旧称郫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郫县豆瓣是中国顶尖调味料之一,其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与众不同,香味醇厚却未加一点香料,色泽油润,全靠精细的加工技术和原料的优良而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郫县豆瓣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

  • 邯郸之战的战争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秦军五校(每“校”8000—10

  • 邯郸之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前259年2月,即邯郸之战前的9个月,嬴政在赵国邯郸出生了。11月,秦国派王陵带领秦军进攻赵国邯郸城。邯郸之战开始。公元前258年2月,形势对王陵稍微有利,秦国于是给王陵增加兵力,王陵继续围攻邯郸城。几个月后,王陵围攻邯郸城损失了五个校的兵力,形势对秦军不利。11月,秦国派王龁、郑安平到达邯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