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明军为什么会输

土木堡之变明军为什么会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844 更新时间:2024/2/8 4:36:55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与瓦刺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明军一败涂地,最终在土木堡战败投降,明英宗被俘,文武中枢全部覆灭,而此时距明成祖朱棣北伐不过二十多年。那么,还处于强盛时期的明军,为何不敌数万蒙古军呢?

宦官王振,应当要对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失败负起责任。明英宗极度宠信王振,甚至让一切军政事务都交由王振决断。然而王振并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他组织不当,导致前线的明军混乱不堪。王振独断专行,拒绝其他文武大臣插手军政事务,搞得众人怨声载道。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王振在退军时担心大军损坏他的庄稼,因此屡次修改行军路线,导致士兵疲惫不堪,最终被瓦刺大军追上,明朝骑兵为断后几乎全军覆没。

在选择撤退路线时,许多人一再要求撤入居庸关,然而王振却一意孤行,将残存部队带上缺水的土木堡,最终导致明军陷入包围,这才有了“土木堡之变”。尽管有许多人认为王振不过是替明英宗背锅,但王振一路上指挥失误,他作为指挥者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王振错误的指挥并不是明军惨败的唯一原因,明英宗的仓促准备亦为明军的失败埋下伏笔。明英宗朱祁镇热衷于指挥战争,但他的指挥能力却远不及他的先祖。在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刚刚指挥数十万明军进攻西南叛乱的麓川土司,尽管明军损失惨重,但明英宗还是因为成功平定叛乱而觉得自己堪比先祖。

瓦刺统帅也先犯边以后,明英宗跃跃欲试,他坚持御驾亲征,且极为仓促的集结部队。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只用了两天,不仅粮草没有备齐,就连明军编制都十分混乱,一路上军纪松弛,明英宗甚至被迫下诏要求文武百官整顿军纪。这样的军队,如何是蒙古人的对手?

而更致命的是,明英宗不仅没有指挥能力,还刚愎自用。明朝文官集团势大,明英宗希望用这场战争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进行权力清洗,从官员们手中夺回实权,为此明英宗将权力全部交给自己的心腹太监王振。然而不管是王振还是明英宗,都不擅长指挥军队,可是朱棣留下的众多贤臣却无法参与军政事务。《明史》记载;“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实际上不是张辅等人不敢言,而是不能言,明英宗已经将他们踢出权力中心。明英宗带上他们不过是顾及面子,实际上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实权,这就导致明军在溃不成军时,却没有一位大臣能站出来力挽狂澜。

而且,明军号称二十万精锐,但其中水分极大。在土木堡之变前,西南麓川土司掀起叛乱,明英宗命京营大军与九边精锐前去平定。不久以后福建又发生叛乱,神机营主力前往平定。这两场战争历时数年,明军虽然平定叛乱,但也损失惨重。

明朝羁縻卫所制度的衰败,也是明朝失败的原因。明朝的边境政策本就存在问题,朱棣借用朵颜三卫时又承诺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封给他们,这就导致明朝北部的防御线出现缺口。而且明朝的“羁縻卫所”制度在明成祖时就已经逐渐衰落,明英宗继位以后,长城以北的许多土地被明朝放弃,卫所南迁,明朝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纵深,只能依靠长城进行防守。

同时,瓦刺在朱棣北伐以后迅速发展起来。明成祖的北伐虽然让瓦刺损失惨重,但终究没有彻底解决瓦刺,当明军退军以后,瓦刺再次活跃在明朝北方。在朱棣时期,蒙古存在鞑靼和瓦剌两个势力,而明朝又增添了朵颜三卫。此时的明朝相当于主宰者,这三股势力必须达到平衡,谁的势力一旦过于强大,明军就会插手进行削弱。鞑靼和瓦剌以及兀良哈陷入内斗,自然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然而在明英宗时期,明朝的北方势力不断收缩,瓦刺趁机坐大。可是明英宗由于数次小规模冲突中明军的胜利,而对瓦刺非常轻视,最终中了瓦刺的计谋。

当明军行至大同时,瓦刺佯装撤退,镇守太监郭敬报告瓦刺是为引诱明军深入,然而王振与明英宗依旧一意孤行,坚持北进。前线明军战败以后,明英宗与王振慌乱撤退,却数次更改行军路线,最终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刺军切断土木堡水源,明军饥渴难耐。也先派遣使臣诈和,并主动撤退,明英宗竟不疑有他,王振则下令移营就水。

当士兵们接近河边以后,一拥而上,混乱不堪。瓦刺军趁机突袭,明军溃不成军,死于踩踏者不计其数。《天顺日录》当中记载:“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最终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愤怒的明军杀死,张辅等五十二名大臣都死于乱战当中。这一战导致明军损失惨重,文武中枢全部覆灭,亲历战争的大臣李贤悲叹道:“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可以说,如果不是于谦在北京率领守军与蒙古死战,明朝极有可能与北宋一样,突然覆灭。

因此,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惨败,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必然。明英宗的自大,王振的愚蠢,明军的衰败,都要为这场失败负责。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会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明仁宗、明宣宗是两个有作为的皇帝,可惜,也是两个短命的皇帝,所谓“仁宣之治”加到一起不过只有十一年。明宣宗给大明帝国留下了一位九岁的继承者——朱祁镇(明英宗),还有一个太监——王振。英宗朝,在大明帝国与瓦剌瓦剌部族的战争中,明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历代以来,很多人总结了土木堡的教训

  • 魔法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2011年美国加州的一所名为“格雷”的魔法学校成立了,并已经被美国官方正式认证为学术机构。只要完成规定的学业,还有学位证书颁发。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所注册的魔法学校。你一定很惊讶,魔法是真的存在吗?那它又起源于什么地方呢?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对于超自然的事物既迷惑又崇拜,而这种崇拜引发了人们对于魔法的狂热

  • 柿子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柿子为柿科柿属植物,落叶乔木,原产东亚,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子不仅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糖类及多种维生素,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迄今为止,各国科研工作者发现柿子中的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包括类胡萝卜素、黄酮类、脂肪酸、酚类和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可被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和化妆品等领

  • 袋鼠战斗力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袋鼠是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不要看袋鼠看上去很萌,但是它的杀伤力可是很大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动物园或者电视里看到袋鼠,看起来人畜无害,懵懂可爱。袋鼠妈妈的袋子有时里还会露出一个小袋鼠的头,非常温馨和谐的场面。再加上袋鼠是食草动物,听起来没有食

  • 日本的秦人是什么时候过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古代一些中国人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中逃到了朝鲜半岛,一些以后又迁徙到日本,还有一些是直接跨海岛日本,因为来自秦,所以称自己是秦人(秦的子民)。对中国而言从大陆跑去日本的很多都是动乱年代出去的,出去前人家也不会留下个什么音讯,陈胜吴广那时候,外逃留下讯息更是危险,当然也非常有可能冒人认为贵族以期望

  • 秦人是现在哪里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秦国人即秦人,秦人一词现代为陕西、甘肃东部、宁夏人群的简称,因陕西省大部、甘肃东部(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定西一带)、宁夏大部地区为秦国故地,故称陕西人、甘肃人、宁夏人为秦人。秦人是华夏族(汉族古称)西迁的一支,其早期祖先是殷商贵族嬴姓部族。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为诸侯,颇受商朝重视。后因嬴氏部族

  • 秦人的发髻为什么是歪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如果仔细观察秦兵马俑的造型,会发现佣的发髻都是歪的。而在一些比较考据的电视剧中秦人的发髻也是歪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束发,作为一种古人的重要礼俗,历来都很重视。尤其是汉人,几乎所有男子束起的发型基本都很中正。不过,在上图的秦俑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将士束起的发型却偏向右侧,并且有的还斜的特别厉害。按理说,

  • 秦人为什么尚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提到秦,我们肯定会想到它的尚武精神,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后来大一统的秦朝。提到别的国家都是各种形容词,唯有秦是“尚武”,这是为什么呢?秦人地处边疆,一直与少数民族,林胡,犬戎等争地方,开疆扩土,所以民风彪悍,人们也已武力高为荣。再加上山东六国一直因秦地处偏僻不通周礼而歧视秦国,所以秦人想与山东六

  • 为什么我们自称汉人而不是秦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我国历史上有多个大一统王朝,各方面实力都到达巅峰,人们以这些朝代的子民为豪,如汉人、唐人。那么问题来了,明明秦朝才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我们为什么不自称秦人呢?首先,秦朝时间太短。一统天下,这么伟大的功绩,若是时间再久远一些,文人骚客的话梅辞藻可能可以把它捧到天上去。可秦二世而亡,令人叹息。在古代,所

  • 刺猪洞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刺猪洞是位于黔西县素朴镇塘山村营盘坡观音岩半山腰的一处自然景观。起源相传早年猎人们到此打猎,被猎犬追逐的刺猪潜入洞中躲藏,刺猪洞因此而得名。简介刺猪洞神秘莫测,它位于悬崖峭壁底层,洞门两侧怪石峥嵘,奇峰突兀,箐木蔽日。洞口不大,洞内广阔,入口处有一古代留下的军事防御工事,营地内大约可以容纳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