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圆明园经历过几次考古

圆明园经历过几次考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72 更新时间:2024/2/8 4:31:07

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它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圆明园被毁后一切都化为乌有。但是圆明园并不是就此湮灭,从1996年开始,圆明园经历三次大规模考古,获得许多重大发现,对历史和考古都有重大意义。

资料显示,从1996年开始至今,考古人员对圆明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5万多件物。然而,圆明园有100多处景点,占地240多万平米,因此任重而道远。

自1996年开始,圆明园遗址公园先后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第三次发掘自2013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为圆明园遗址史上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

圆明园考古队已经完成22处景区的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探明了这些景区的遗址保存状况和布局。先后对如园遗址、养雀笼遗址、海晏堂蓄水楼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达5万件。

此次发掘分为三期,计划通过长期、持续的考古工作,明确绝大部分景区范围、布局和形制,完善整体保护体系,建立起可视、立体的考古成果展示平台,达到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展示服务的目标。

远瀛观遗址位于圆明三园之长春园西洋楼景区中部,西为海晏堂,东为线法山,前为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的大殿建在高台上,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顶覆琉璃瓦,平面呈倒凹字形。这里是乾隆皇帝居住、办公、观赏喷泉的地方,非奢华。

考古人员发现,尽管清朝史料对圆明园的景致、建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但在发掘过程中往往有意外的发现,“从考古结果看,几乎每个遗址都和设计图纸有不同的地方。”因此,通过考古发掘人们能弄清楚圆明园景观最真实的情况。

如园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成,仿自南京瞻园(达的花园),嘉庆年间进行过大规模重修。如园里景致有观丰榭、延清堂、含碧楼、芝兰室、挹霞亭、静怡斋、锦縠洲、听泉榭、引胜斋等。

嘉庆帝当年踱步在观丰榭,曾赋诗一首《观丰榭》,“林端虚榭园墙平,极目郊原禾黍盈。灏景澄鲜连远甸,畅观豫卜好西成。”嘉庆御笔石刻在清理延清堂东侧道路发现时,发现该石刻上面刻写文字为“碧萝青藓午阴凝,沿蹬寻幽缓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极,披襟挹爽早秋澄。”这是这次考古发掘的最大发现,令人现场考古人员激动不已。

这两枚嘉庆印章石刻发现于含碧楼月台,在“御题”两字之后钤两方篆书印章,首钤“嘉庆御笔之宝”,末钤“夙闻诗礼凛心传”。发现皇帝印章石刻,这在圆明园考古历时上还是首次,考古人员因此激动就不难理解了。

2017年9月21日,圆明园管理处发布消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清史研究所教授瑜对圆明园春熙院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次确认第五园春熙院位于圆明园东北角、长春园的西洋楼遗址北侧,总面积约150亩。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

  • 两伊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

  • 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万园之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那么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万园之园”呢?在一些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西方世界怎样怎样。也就是说,这个名字来自于西方。准确的说,这个说法来自于法国的一名传教士,叫做P.Jean-Denis Atti

  • 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夏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圆明园是清朝的大型皇家园林,也是文化艺术瑰宝。圆明园规模极其宏大,样式精美,被称为“万园之园”。但是圆明园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夏宫”,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兴建于公元1707年,不过此时仅仅是完成了一部分,并且做好了绿化工作。这座园林的作用是为当时的清帝王提供休闲和避暑的场所,皇

  • 白色长颈鹿灭绝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白色长颈鹿,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长颈鹿品种之一 ,最早于2017年6月初在肯尼亚被发现,当地居民将白色长颈鹿视作自然的守护神。专家称,这两头长颈鹿之所以皮肤呈白色,是由于一种罕见的“白化基因”导致。随后,肯尼亚又发现了第三只白色长颈鹿。2020年3月,位于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两只白色长颈鹿遗骸被发现,

  • 干扰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干扰弹是用来诱骗敌方红外制导武器脱离真目标,具有较高温度的红外辐射弹,亦称红外干扰弹。简介它广泛地应用于飞机、 舰船的自卫。 红外诱饵弹大多数为投掷式燃烧型,内装的烟火剂多为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能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在红外寻的装置工作的1~3微米和3~5微米波段范围内。分类分种

  • 坤宁宫事变讲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坤宁宫事变又称宋仁宗遇刺案,发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十八日夜间的坤宁宫附近一带,有四名宫廷禁卫军士兵叛变大举杀人放火,一度危及皇帝安全,但被平定。然而此事疑似涉及宫廷幕后斗争,事后被轻放处理,宋仁宗本人也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将事件压下,事件史料也不多,目前仅有史学家拼凑出的事件全貌。庆历八年事

  • 庆历新政为何昙花一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1043年,宋仁宗眼见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正好,社会也趋于稳定。但是,与此同时,北宋王朝内部俨然是官僚系统臃肿、转而带来的行政效率极其低。随后,宋仁宗为了提高北宋的国力,便决定进行改革——这便是王安石变法之前,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当然,宋仁宗改革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北宋国内当前的局势逼迫,而是来自外部压

  • 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张居正改革(又称万历中兴),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改革自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

  • 张居正改革的经济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