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朗戈朗戈木板之谜

朗戈朗戈木板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67 更新时间:2024/3/14 4:16:27

它是一种“会说话的木板”,当地人称做“科哈乌·朗戈朗戈”。最先认识此木价值的,是法国修道士厄仁.艾依罗。厄仁在岛上生活了近1年,深知此木就是复活节岛的古老字。

“朗戈朗戈”是一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有的像木桨,上面刻满了一行行图案文字符号。有长翅两头人;有钩喙、大眼、头两侧长角的两足动物;有螺纹、小船、蜥蜴、蛙、鱼、龟等幻想之物和真实之物。厄仁在世时,这种木板几乎家家有收藏。厄仁不久染上了肺结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后不久,由于宗教干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烧毁,几乎绝迹。由于战乱等原因,岛上已找不到懂这种文字符号的人了。

然而有识之士都认为,“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是揭开复活节岛古文明之谜的钥匙。100多年来世界许多学者为破译它倾注了毕生精力,但一直没有人能破译。

泰堤岛主教佐山很重视“朗戈朗戈”,认为这是在太平洋诸岛所见到的第一种文字遗迹,其符号与古埃及文相似。从文字本身看,它似乎源于小亚细亚半岛;从写法看,它属于左起一行右起一行的回转书写法系统。

捷克人种学者、文字鉴赏家洛乌柯物发现原始印度文与“朗戈朗戈”图案符号较为相像。匈牙利语言学家海维申对此作了分析对比,并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次震惊科学界的报告。报告指出,两种文字符号中有175个完全吻合。复活节岛文字存在于19世纪中叶,而印度河谷文字则早在公元前2500年成熟,相距竟4000多年。

奥地利考古学家盖利登确认,复活节岛古文字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也颇为相像。1951年他又一语惊人:苏门达腊岛民装饰品上鸟的形象与“朗戈朗戈”上的很相像。

法国教授缅特罗本世纪30年代曾在复活节岛作过大量考古工作。他坚持“朗戈朗戈”文与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密切的关系。各国学者各有所见。

后来,有一位名叫棉托罗的青年从复活节岛来到泰堤岛,自称能识读神秘木板字符。他立即被大主教佐山召进府邸读唱了15天,主教在旁急速记录符号,并用拉丁语批注,写出一本笔记。

1954年,一名叫巴代利的人种学者在罗马僧团档案馆发现了一本油渍斑斑的旧练习簿,那就是“佐山主教的笔记”。两年后,巴代利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声称,已破译了“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文字叙述了南太平诸岛是宗族战争、宗教杀人仪式的舞台。

但是,当汉堡大学出版了巴代利冗长的著作之后,人们发现,巴氏对“朗戈朗戈”字符的诠释,只不过是棉托罗口述的翻版而已。

1915年英国女士凯特琳率考古队登岛。听说岛上有位老人懂“朗戈朗戈”语,她立即去拜访。老人叫托棉尼卡,已重病垂危。他不仅能读木板文,而且还会写,并写了一页给女士,符号果真与木板上的一模一样。但老人至死不肯说出其含意。

1956年以图尔.海尔达为首的挪威、美国考察团来到复活节岛,探知一名叫艾斯吉班的男子有一本祖父编写的复活节岛全部文字符号的书,并用拉丁语作了注释。但艾斯吉班不让图尔细阅。后来此书就再也没人见到了。

托棉尼卡老人死后40年,智利学者霍赫.西利瓦在老人的孩子彼得罗.帕杰家见到了一本老人传下来的“朗戈朗戈”文字典。霍赫征得同意把讲稿拍了照,但后来胶卷和讲稿却莫名其妙地不知去

奇怪的是,凯特琳也只来得及发表自己的日记,便突然死去。考察到的材料未能发表便不翼而飞。唯一的一页手写文字符号能传到今天,纯属偶然。但托棉尼卡老人临死前写的到底是意,今天仍然是个谜。

波利尼西亚学者希罗则提出一种看法,认为木板上符号不是文字。19世纪在伦敦召开的一次人种学会议上托马斯·盖克斯里则郑重声称,“朗戈朗戈”符号不是文字,只是一种印在纺织品上的特殊印戳。

130年来有过探索、发现、希望、失望及轰动,但刻有鱼、星、鸟、龟等图案及符号的木头却始终保持沉默。世界收藏的木板只有20多块。分别保存在伦敦、柏林、维也纳、华盛顿、火奴鲁鲁、圣地亚哥、圣彼得堡的博物馆里。

199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人类学及人种学博物馆出版了一本蓝册子,印数仅200册。作者是历史学博士伊琳娜.费多罗娃。小册子是作者30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它终于揭开了复活节岛“会说话的木头”之谜。

伊琳娜40年代就迷上了“朗戈朗戈”文字,经过30多年研究复活节岛和整个太平洋的历史、风土人情、岛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其他波利尼西亚语言,最后得出“朗戈朗戈”符号实际上是一种图画文字的结论。

伊琳娜是靠直觉和推理取胜的。她先弄清符号画的是什么,然后就深入思考,找出它所代表的意思,再寻找恰当的词语。她的公式是:直觉+波利尼西亚语知识+同义词和同义异音词的搜寻。最后又把结果放到另外的木板文中去检验。

结果完全相符,于是她编出了字典。利用字典,她可以阅读任何一块木板文。实际上她已经阅读了现存20多块复活节岛木板文字符。尽管未找到起源,但朗戈朗戈不再是秘密。圣彼得堡博物馆珍藏的两块木板中的一块,伊琳娜译为:“收甘薯拿薯堆拿甘薯甘薯首领甘蔗首领砍白甘薯红甘薯薯块首领收......”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约柜现在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在耶稣来临以前,被隐藏的约柜要被显露出来。对于可能藏有约柜的地点,现在人们有三种说法。有些人主张约柜在西奈山下的某个山洞里,在次经《马卡比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另一种说法是:就在髑髅地耶稣的十字架下面的那个洞里面。在我们信徒中有一位考古学家名叫“袁外特”,他原来是医院里的一个临床医生,他同时又是一位很

  • 邯郸之战白起为什么不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在战国这一汗青阶段,四台甫将之首的白起善于用兵,百战百胜。白起在秦昭王时交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庞大的进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下楚国都城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绩赫赫。白起担负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扑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不过,长平之战既是白起军事生计的一座岑岭

  • 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什么没有灭了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前262年,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在长平举行。对阵的双方,一是秦国,一是赵国。双方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雄厚的国家。史称“长平之战”。当然,如你所知,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最终以秦国胜利、赵国失败而告终。战争结束后,秦国主帅白起残忍地将40万赵国降卒尽数坑杀,只放了240

  • 长平之战中秦国死伤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0年爆发的长平之战无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秦、赵两国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

  • 为什么长平之战开始不用白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最大的围歼战,最终以赵军被坑杀40万惨败,并被史学界认为是秦统一六国的转折点。长平之战先期的双方将领为秦王龁、赵廉颇,后期为秦白起、赵赵括,当时的白起和廉颇都是当世名将,那么这么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什么秦国不一开始就派上白起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式,赵军丢失上党退守长平后,

  • 1978年11月18日:琼斯镇惨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1978年11月18日,美国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的信徒在教主吉姆·琼斯的胁迫下,在南美洲圭亚那琼斯镇(Jonestown)集体自杀。共有913人喝氰化物中毒身亡,其中包括276个儿童,那些拒绝自杀的人被强行灌下氰化物,或枪杀、勒死,吉姆·琼斯开枪自尽。整个营地只有四人幸免于难,其中两人是冒死逃跑的

  • 澶渊之盟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

  • 澶渊之盟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宋与辽的关系一向不好,等到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即位,宋辽关系是越发恶劣。在宋真宗统治初期,辽国不断骚扰宋朝边境,意在掠夺幽云十六州。终于,在多番战争后,辽意图讲和,和宋真宗畏惧辽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自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

  • 澶渊之盟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与辽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签订的条约,在签订条约之前双方交战多次,未分胜负。辽国像议和,而宋真宗畏惧辽国便同意和解。要不是有寇准暗地里威胁曹利用,宋真宗甚至觉得给辽国百万钱财也无所谓。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

  • 神龙政变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背景晚年的武则天沉湎享乐,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联系减少,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张兄弟却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插手朝政,男宠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