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海禁政策到底是怎样的?有何影响?

明朝的海禁政策到底是怎样的?有何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94 更新时间:2023/12/12 5:39:18

在谈论起中国在近代史上落后于西方的现状时,几乎都是众口一词,追责于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就连明朝的「海禁」,也不能落得一个清白之身,而是时常都要遭遇众人的口诛笔伐。

细按起来,似乎是大可不必的。

因为明廷的「海禁」政策,实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较之大清朝的「闭关锁国」,更是相去甚远了。

「海禁」有理

公元一三六八年,大明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终其一朝,也可称之为我们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盛世,而且建国之初的国际环境,却是不容乐观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倭患异常猖獗;

在大明初建的洪武年间,日本则经历着,南北两个天皇,谁也不承认谁,谁也不服谁,而引发的旷日持久的械斗。在本土打了败仗的浪人,与大量由于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日本平民,逃亡到海上。这些亡命徒,勾结到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侵扰中国沿海地区,靠打秋风过活,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明朝的倭患。

据《明史》和《明实录》里的记载,从1368—1374年的七年间,颇具规模的,倭寇对大明沿海的侵扰,就有十二三次之多。

其二,内患尚未肃清。

当时的抗元义军中,张士诚方国珍的力量都不容小觑。后来,他们的割据政权虽给朱元璋荡平了,其残余的势力并未肃清,于是流亡海上,时有勾结日本浪人,侵扰沿海地区的祸患。

甚至有些闽浙的大族,也时有为了私利而通倭的事件发生。

由此看来,明初的「海禁」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明廷将内忧与外患分而治之。而不至于他们彼此勾结到一起,引发更大的祸端。当然,这还仅仅只是放到桌面上来讲的话儿。另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待笔者慢慢与大家揭晓。

以「海禁」诱使「万国」来贡

原来当「生于大元,长于大元的」的朱元璋,自草根举义,做了大明朝的皇帝以后,就又开始羡慕起昔日大元朝在国际上的地位来了。

只是大明的军队,却不能十分的给力。即不能肃清北元的残余势力;又做不得以武力去征服中亚、西亚。眼见着那些曾一直向大元进贡的,「天高皇帝远」的小国,与大明的交情淡了下来,不肯来进贡,才逼得朱元璋使出了杀手锏——通过经济的手段,诱使「万国」来贡。

据《献通考》卷三十一 ·《市籴考》上讲,当时朝廷有明令,「今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 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

也就是说,「要想跟我大明朝做生意,得首先向我进贡,承认我作为老大的国际地位!」

朝贡贸易

在起初的时候,朱元璋做得还是很敞亮的。外国的使团们千里来朝,「进贡」的物品不多,拿回去的「恩赐」从来不少。何况又有大明实行的「海禁」,使得他们带来的商品也总能销售一空,消息一传开,来大明进贡的使团,很快也就络绎不绝起来。

你当大明都是在赔本转吆喝么?

原来大明专门设有市舶司,接待外国使团,查验使团所携带的物品,随后报给京师知道,待上头给了回复,方可起运到京城,并安排使团住在京城的会同馆。待向皇帝进过贡,领了「恩赏」,其余的货物就可以到朝廷制定的地点,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互市」了。

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滨下武志,在其《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文中,详尽分析了各种相关史料,然后明确指出,大明的朝贡贸易,其贸易属性似乎是远远大过其政治属性的。

朝贡贸易的贸易属性

原来当外国使团来华「进贡」的时候,都会有大批商人随行,除贡品外,又携带着大量的货物。待使者进贡毕,则在朝廷的控制之下,首先由官府选购了其大宗商品,如香料等,尔后才准许其进行「互市」。

其中商人在港口附近贸易,使者则在会同馆进行交易。

由官府购买来的大宗商品,主要又有三种不同的用途:

其一,供皇室所用以及赏赐给官员;

其二,折抵一部分的俸禄,发放给官员;

其三,是以上两种用途剩余外的其他所有商品,由官府开 “库市”, 许商人来“博买”,最后再转卖到民间。

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朝廷对于「互市」极为限制,进贡附进物(即在会同馆进行「互市」的商品)要抽取 50% 的货物税,商人在港口进行「互市」的商品要抽取20%的货物税。

正是这一政策的影响,致使使团带来的大部分商品都由官府收购,再经由商人转卖给民间,进而实现了朝廷对海外贸易的垄断。

标签: 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延被刘备重用,而诸葛亮为什么却不看好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魏延,刘备,历史解密

    提到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蜀汉大将魏延在随同诸葛亮北伐时提出的著名军事构想。在《魏略》中,魏延向诸葛亮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魏延请求领兵五

  • 曹操有25个儿子,司马家族夺权时有人反抗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势力相当庞大。但是后来,整个曹魏政权却给司马家族轻松夺去。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疑问:曹操既然那么多儿子,眼看着曹魏江山逐渐衰落,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一步步蚕食,乃至于最后被司马炎夺位。难道曹操的那些儿子们,就没有一个站出来与司马家族搏斗的吗?在司马家族夺权的过程中,也不能

  • 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为什么都没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神龙政变,历史解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其能力可见一斑。虽然武则天做皇帝的大部分时间做得还不错,但是她把国家改为了“武周”,还把自己的儿子从皇位上赶下来的。这让李姓的家族子孙以及朝内还心向唐太宗的李姓天下的人非常不满。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尤其是武则天对于接班人的考虑,不得不让他

  • 手握重兵的靖南王耿精忠,最后为什么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耿精忠,清朝,历史解密

    这个说起来真的很讽刺,看看耿精忠这个名字,“耿”、“精”、“忠”;这三个字,哪一个不是“至情至信”的字眼?“忠心耿耿、精忠报国、忠义无双”,耿精忠一样也没做到。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本是大明臣子,满清入关时耿仲明卖主求荣,归降了大清。努尔哈赤对耿仲明不薄,又是封王,又是封地,耿仲明感念清朝皇室的恩德,故

  • 忽必烈对文天祥钦佩不已,他死后彻底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天祥,宋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传承上千年,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无论身居何种位置,都想着报效祖国,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这些人就是国家栋梁,是中华精神的实践者,同样也是全世界人类的榜样。提到救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武将,诚然无论是打江山还是守天下,一个王朝的军事实力

  • 水浒传中,花荣真的是宋江的心腹吗?他们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花荣。虽然梁山上不乏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帅哥,如眉清目秀、面白须长的吴用,龙眉凤目、皓齿朱唇的柴进,但他们都没花荣帅的出名。花荣一出场,必然惊艳四座。“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的花荣就是众多读者心目中的梁山第一美男子。可这个梁山靓仔结交的朋友,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个人

  • 历史上的魏延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不被诸葛亮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延,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魏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延在《三国志》中是以罪将的身份出现在书中的,原因是他当时有谋反篡逆的意图。然而真正读完关于魏延那一章才能发现,其实魏延只是和杨仪观点不同,加上诸葛亮死后,小人杨仪掌权,小肚鸡肠的杨仪为了报政见不和之仇,陷害了魏延。得到刘备赏识而在三

  • 历史上的孙权是怎么看待孙策 和演义中的区别有多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权,孙策,孙策,历史解密

    看过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江东三氏打拼才有了后来的吴国,第一是孙坚的,孙坚是个能文能武的将军,一生驰骋疆场,最后却被刘表陷害,中箭身亡,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继位,带领手下的程普黄盖等人从袁术手中逃出,来随后周瑜追随孙策打下了江东的半壁江山,但是不幸的是孙策又被仇家杀害。最后孙策临死之际孙策把自己的江山托付给

  • 三国典故——偷渡阴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偷渡阴平,历史解密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

  • 在长平之战中楚国明明可以趁机攻打秦国,为什么却没有付出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说到在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我觉得始终是一个疑团,为何那么说,因为那时候的秦国整体实力并非那麼强,最终却可以完爆,我觉得,网编觉得这应当還是与那时候的当政相关的,那时候楚国的整体实力不通常,可最终却输掉,不为人知彻底就是说自个沒有抓住机会,网编见到有至少的人到问网编历史时间中长平之战楚国我也可以在借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