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621 更新时间:2024/2/13 23:19:17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

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

一、共同点:

同属爵位之列

在讲区别之前,我们先来简略地介绍一下清朝的封爵制度。清代的爵位体系,从受封者具体身份角度上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皇室宗亲(直系和分支)、蒙古王公亲贵和对朝廷有大功之臣。而亲王、郡王和藩王在大范围上都属于清朝爵位制度中的一员,这也是三者的共同点。

二、具体区分

1、血缘亲疏

1644年入关的清朝,在很多方面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关于封爵这块来讲,虽然同明朝一样,在清朝初期也存在藩王体系一说,但与明朝两百余年的藩王制度相比,清朝在此就逊色很多了。除了对清朝入主中原有功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被封藩王之外,纵览清史再无藩王记录可寻。

清朝与明朝相比,除了藩王数量锐减,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清朝的藩王在血缘上与明朝的藩王不可同日而语。明代的藩王以历代皇帝诸子为王前往藩地赴任,而清朝的藩王上文已然说明,仅指有功于国家社稷之臣。所以,在血缘上,清代的藩王与皇帝是毫无血缘可言的。

而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在血缘上就要比藩王近得多了,二者在整体上绝大部分属于三大类中的皇室宗亲之列,意思就是只有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宗亲才可以获此封号。清朝在宗室爵位当中,共有十三个级别,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待遇和级别依次降低。

当然,也有人会说,蒙古亲贵不是也有封亲王和郡王的人吗?是的,确实有,不过就血缘亲疏关系来讲,因为清朝自创建以来就秉持的“满蒙一家亲”的准则,历代皇帝不乏有公主嫁到蒙古或是蒙古王公之女入侍清代后宫之例,所以许多受封者与清朝皇室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与藩王相比还是要优先得多。

2、有无实权

诸如吴三桂等人,有藩王的封号,完全出于清廷对其有功于社稷的感恩回馈。而且与明朝藩王一样,是有藩地的。当时,由于清朝入关不久,对于全国尤其是南方诸省控制力不及,所以将一些降清的汉臣封为藩王赐予南方重镇作为其藩镇,从而加强对南方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藩王不仅可以拥有藩地,同时对所辖藩镇还有超强的控制权,这也是为何当康熙宣布撤藩令之后,三藩可以立马拥兵而反的原因。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在血缘上与皇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二者拥有超品的超高品级(乾隆年间成为定制)。但清朝效仿晋朝,宗王封于京师,让宗室封王者全部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既没有藩邸,也没有治藩之权。所以,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如果单纯从爵位上来看,就是说出去很高大上,但实际上是没有实权的。

当然,如果某位亲王和郡王得到了皇帝的特别信任,得到了其他拥有具体实权的官职,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便是非常幸运的。例如雍正帝心中比亲兄弟还亲的十三爷胤祥,除了拥有和硕怡亲王的霸气头衔,还有议政大臣、军机大臣等拥有实权的官职,而且在乾隆年间还被追赐“世袭罔替”之权,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清中后期第一位),在这样环境下的亲王和郡王才是最高端的体现。

3、爵位传承

藩王虽然在清朝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就其存在时的传承而言,几乎等同于只有极少数宗亲才可拥有的“世袭罔替”之权。例如尚可喜的平南王,其子尚之信以及尚之孝之后所承袭的爵位都是平南王。

而亲王和郡王,在一般情况下,是“降级承袭”的。比如第一代为亲王,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就会自动降一级成为郡王,如果第一代是贝勒,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则为固山贝子。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整个清朝,拥有“世世代代可以承袭原爵位”特权的亲、郡王一共有12家,即我们所说的十二大“铁帽子王”,他们的后代承袭时可以不用降级,仍按原级继承,即“世袭罔替”。

史海君说:

清朝的藩王,如同白驹过隙一般,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再无藩王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其坐拥重镇享有军政大权,严重威胁了皇帝的统治。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与皇家关系密切,但在一般情况下(蒙古王公除外,另一套体系),是没有半点实权可言的,最多就是说出去好听一些。要想内外兼修,得到皇帝的信任重用或者对于国家有大功是必备条件,拥有这两项权益之一的人,不仅可以拥有享实权的官职,而且幸运儿更会得到“世袭罔替”之权,成为人生赢家。

标签: 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隆科多曾经参过八王议政 雍正为什么最后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隆科多,历史解密

    隆科多是康熙朝后期首辅大臣佟国维的侄子(以电视剧为依据)。他本人也是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曾经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并在战场上杀敌保驾的有功之人,深得康熙赞赏,并赐宝刀以示嘉奖。康熙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远大,于是就把他安排到关外当差,意思是到基层历练,待成大器再加以重用,但是隆科多显然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良苦用

  • 成吉思汗为什么用了22年才消灭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宋朝,历史解密

    当我们翻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时会发现没有一部《西夏史》,这是为什么呢?是本身就是无关紧要还是另有隐情值得思索,在我看来——西夏的历史之所以在历史上被抹去,是因为蒙古人曾在西夏手中吃过亏。13世纪初期的蒙古帝国如一颗超新星,引燃了北部草原和戈壁。整合了原来分散的游牧部落的蒙古帝国迅速开始对南方的西夏进

  • “第五言福,百家始终”,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传承,从上古八大姓到后来的百家姓,从“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的上古时期到秦汉后姓氏合二为一流传至今,这个标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姓氏有单姓和复姓,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官职为姓的“司马、司空、司徒”,以居

  • 左宗棠晚年做错事,慈禧反而开除举报他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左宗棠,清朝,历史解密

    说起晚清时期的历史,始终绕不过这么一个女人——在20几岁时以太后身份临朝,统治晚清朝政数十年之久,凭借政治权术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慈禧太后。总览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有人说她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靠耍阴谋诡计上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晚清数十年波云诡谲的政局动荡中,慈禧始终屹立不倒,其把控形势

  • 揭秘:捻军与太平天国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捻军,清朝,历史解密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它俩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仅此而已。捻军也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称为“捻党”,在《湘军志》里

  • 刘邦的哪几个儿子是被吕后带大的?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刘邦,吕后,历史解密

    说道历史中的第一位皇后,在正史中记载的就是吕雉,但是在历史中,吕雉的名声并不是很好,更何况她死以后吕氏还惨遭灭族!吕雉的恶毒和心狠手辣是公认的,但是吕雉的狠毒和恶毒,都是对着和她为敌的一些人,或者对她有威胁性的一些人,那些对她来说至亲的人, 吕雉还是十分温柔的,这一点可以从刘邦的几个儿子身上得到证实

  • 中书省的下设机构都有哪些?还有哪些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书省,君主制,历史解密

    中书令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史家司马迁中年以后,因曾身受腐刑,并学识过人等原因任此要职。曹魏后,宫内图书的整理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士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称中书监,次者称中书令。如西晋

  • 鲁隐公是怎么继位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鲁隐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孝公在位二十七年,死后其子弗湟继位,就是鲁惠公。鲁惠公继位后,知道秦国用天子之礼祭祀天帝,鲁惠公于是也向周平王申请,周平王不同意。鲁惠公很生气,就故意用天子之礼祭天,周平王也不敢过问。鲁惠公的正妻无子,而他的妾声子生儿子息。息长大后,鲁惠公为息娶宋国之女。宋女来到鲁国后,惠公见她长得漂亮就将宋女作

  • 为什么说与司马师争权的下场,司马昭会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你们知道为什么说与司马师争权的下场,司马昭会承担不起,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曹操的位置谁来坐?于是乎曹丕、曹植这对兄弟,就展开了“光芒万丈”的“竞争”。最终曹丕技高一筹取得了胜利。可惜经此争斗后,曹丕就对曹植忌惮太深,若非老妈出面,他真敢把曹植杀掉。因此许多人都言,曹魏之所以会被司马家取代,祸根就埋在“

  • 戴思恭的传扬丹溪学说是怎么样的?他有着怎样的医学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戴思恭,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戴思恭被朝廷征为正八品御医,授予了“迪功郎”的官职。由于他治病疗效特别好,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他。戴思恭曾为晋王治愈了肢瘫的病症。但后来,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因旧病复发而死。朱元璋大怒,逮捕了王府的御医,要将他们治罪杀死。戴思恭上前从容进言道:“我曾经为晋王治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