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4/2/13 23:19:37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汤和,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

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人质交换孙德崖,同样是其结局的一个伏笔。

其实汤和对朱元璋也是发过牢骚的,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汤和驻守常州时,一次请示未得到朱元璋满意的答复,他便在醉酒时埋怨:“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毕竟对你那么恭敬,而你却如此对我。

朱元璋的反应是“闻而衔之”,已经心生嫌隙了。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细数汤和在征陈友定时的过失,只封他为中山侯。

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洪武四年朱元璋以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溯江而上西征明夏政权。明夏丞相戴寿扼守瞿塘关,守将莫仁寿在瞿塘峡横架铁锁,封锁江面。又遇大雨,江水暴涨,汤和无奈驻军大溪口,数月不进。当时傅友德率军自秦陇入蜀,攻克绵州,廖永忠挑选精兵破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引军继之”。班师回朝论伐蜀功,傅友德、廖永忠受上赏。

当时的明夏政权,明玉珍已经死了五年,明升不过十五岁。伐蜀之战,就是送给汤和的功劳。但是朱元璋对汤和此战的表现非常不满:

上复谕中山侯汤和曰:朕前者命尔统师伐蜀,尔乃驻兵归州逗留不进。非颖川侯(傅友德)越关度险直入剑阁,致戴寿撤瞿塘之兵,还援汉州。德庆侯(廖永忠)因得乘虚攻破瞿塘,则西蜀何由可下。后攻保宁,又不勇往。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明太祖实录》

汤和此时,已经是深刻了解了朱元璋的为人,又加上本就是他能力不足造成的,他只能“顿首谢罪”。

洪武五年的三路大军北伐,汤和跟随徐达出征,本应是一次帅师而出、凯旋而归的战争,这又是一次加官进爵的机会。但是徐达一路作战不利,汤和在断头山遇敌战败,平阳左卫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此时朱元璋的反应是“帝不问”。

洪武十一年,汤和因功进封信国公时,朱元璋赐给汤和的诰书写道:

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论见功。

汤和之功,朱元璋在诰书中写得明明白白:

东平越地,南下八闽,西擒察罕脑儿酋长,下巴蜀,颇有其功。

这是先批评一句,然后论功封你为国公,你得记着你是有过失的,是我朱元璋既往不咎。

以上就能看出来汤和与朱元璋微妙的关系。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以年老乞骸骨,当时开国六公爵,徐达邓愈李文忠已病逝,其余公侯“皆在京师”,但是“见和之请”,才“次第以为言”。

这,就叫眼力见。

朱元璋同意汤和等人的退休申请,便在凤阳为汤和等诸公侯营造府第。当时浙闽一带屡有倭寇扰民,他对汤和说:“卿虽老,强为朕一行。”汤和不负所托,在沿海营造数十城,兵丁役夫数万人,浙地百姓已有怨言,汤和却说:“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直到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沿海,汤和筑造的数城皆坚固,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朱元璋的用人水平还是毋庸置疑的。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因病失声,朱元璋“即日临视,惋叹久之”,病情刚有些好转,又让汤和的儿子把他迎接至京师,坐车入宫。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更加严重,朱元璋“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

感情如此之深,夫复何求。

汤和晚年,经历了胡蓝案,听闻了李善长、冯胜、蓝玉、傅友德之死,行事愈加谨慎,在他每年一次的入京朝见,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

从汤和刚开始的“约束甚谨”、驻守常州的牢骚;到伐蜀之战后的顿首谢罪、春秋高思归故乡的乞骸骨;再到晚年的“益为恭慎”,没有胡惟庸的得寸进尺,没有蓝玉的骄姿蛮态,只在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行事态度,跟随领导性格的转变而转变,小心驶得万年船,或许这就是官场中明哲保身的最佳方式吧。

标签: 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一、

  • 隆科多曾经参过八王议政 雍正为什么最后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雍正,隆科多,历史解密

    隆科多是康熙朝后期首辅大臣佟国维的侄子(以电视剧为依据)。他本人也是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曾经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并在战场上杀敌保驾的有功之人,深得康熙赞赏,并赐宝刀以示嘉奖。康熙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远大,于是就把他安排到关外当差,意思是到基层历练,待成大器再加以重用,但是隆科多显然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良苦用

  • 成吉思汗为什么用了22年才消灭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夏,宋朝,历史解密

    当我们翻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时会发现没有一部《西夏史》,这是为什么呢?是本身就是无关紧要还是另有隐情值得思索,在我看来——西夏的历史之所以在历史上被抹去,是因为蒙古人曾在西夏手中吃过亏。13世纪初期的蒙古帝国如一颗超新星,引燃了北部草原和戈壁。整合了原来分散的游牧部落的蒙古帝国迅速开始对南方的西夏进

  • “第五言福,百家始终”,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传承,从上古八大姓到后来的百家姓,从“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的上古时期到秦汉后姓氏合二为一流传至今,这个标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姓氏有单姓和复姓,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官职为姓的“司马、司空、司徒”,以居

  • 左宗棠晚年做错事,慈禧反而开除举报他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左宗棠,清朝,历史解密

    说起晚清时期的历史,始终绕不过这么一个女人——在20几岁时以太后身份临朝,统治晚清朝政数十年之久,凭借政治权术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慈禧太后。总览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有人说她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靠耍阴谋诡计上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晚清数十年波云诡谲的政局动荡中,慈禧始终屹立不倒,其把控形势

  • 揭秘:捻军与太平天国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捻军,清朝,历史解密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它俩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仅此而已。捻军也是民间的秘密结社,称为“捻党”,在《湘军志》里

  • 刘邦的哪几个儿子是被吕后带大的?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汉朝,刘邦,吕后,历史解密

    说道历史中的第一位皇后,在正史中记载的就是吕雉,但是在历史中,吕雉的名声并不是很好,更何况她死以后吕氏还惨遭灭族!吕雉的恶毒和心狠手辣是公认的,但是吕雉的狠毒和恶毒,都是对着和她为敌的一些人,或者对她有威胁性的一些人,那些对她来说至亲的人, 吕雉还是十分温柔的,这一点可以从刘邦的几个儿子身上得到证实

  • 中书省的下设机构都有哪些?还有哪些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书省,君主制,历史解密

    中书令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史家司马迁中年以后,因曾身受腐刑,并学识过人等原因任此要职。曹魏后,宫内图书的整理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士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称中书监,次者称中书令。如西晋

  • 鲁隐公是怎么继位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鲁隐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孝公在位二十七年,死后其子弗湟继位,就是鲁惠公。鲁惠公继位后,知道秦国用天子之礼祭祀天帝,鲁惠公于是也向周平王申请,周平王不同意。鲁惠公很生气,就故意用天子之礼祭天,周平王也不敢过问。鲁惠公的正妻无子,而他的妾声子生儿子息。息长大后,鲁惠公为息娶宋国之女。宋女来到鲁国后,惠公见她长得漂亮就将宋女作

  • 为什么说与司马师争权的下场,司马昭会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你们知道为什么说与司马师争权的下场,司马昭会承担不起,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曹操的位置谁来坐?于是乎曹丕、曹植这对兄弟,就展开了“光芒万丈”的“竞争”。最终曹丕技高一筹取得了胜利。可惜经此争斗后,曹丕就对曹植忌惮太深,若非老妈出面,他真敢把曹植杀掉。因此许多人都言,曹魏之所以会被司马家取代,祸根就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