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549年6月20日:罗伯特·凯特起义

1549年6月20日:罗伯特·凯特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288 更新时间:2024/1/22 5:32:23

1549年6月20日,在圈地运动比较激烈的地区诺福克郡温德姆镇的农民,深夜拆毁地主圈地的栅栏,成为这次起义的开端。小贵族罗伯特·凯特兄弟成了起义的首领。7月初,起义军发展到两万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由罗伯特·凯特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

简介

起义波及全郡,起义军攻下了郡首府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破产行东响应,壮大了起义的声势,击溃了一支1200人的政府军,但是起义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了。

背景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由于纺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的收益超过农业的一倍以上,新贵族利用暴力、退佃等方法,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把大片的土地圈围起来做牧场,这就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全国到处充斥着流浪者,10多万人口的伦敦,就有5万多流浪者。英国社会矛盾加剧。

大批的农民破产逃亡,不但影响了英国的税收和兵源,并使社会秩序动荡不安。都铎朝的历届政府和国会,曾颁布不少有关限制圈地的法令,但都没有认真执行过。与此相反,从16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迫害破产农民和流浪者的法令,却雷厉风行。

1530年,法令规定除年老和丧失劳动能力者给乞食特许状外,凡身强力壮的流浪乞食者,一律逮捕,系于马车后部,鞭打至流血为止,然后迫令其立志愿劳动誓言,遣送回籍。1536年又重申前令,并规定凡第二次违令被逮捕者,鞭打之外,要把耳朵割去一半;三次违令者,则判处死刑。

1547年的法令规定更为严峻,凡拒绝劳动者,一经别人告发,就判为告发者的奴隶。要是奴隶逃亡逾14天,就要被判为终身奴隶,并在额上或背上打上“S”烙印,主人可以任意出卖或转让。若是三次逃亡的奴隶,就要以叛逆罪处死。如果一个流浪者在某地三天不干活,就要遣回原籍,在胸前打上“V”字烙印,并系上锁链强迫服役。

据哈林兹海德的编年史记载,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1509~1547年)被处死的失地农民有72,000人。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每年有300~400人被送上绞刑架。所以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现在的工人阶级的祖先,当初曾因被迫变成了流浪者和需要救济的贫民而受到惩罚。”并把这些反动的法令称为“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

经过

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圈地。1549年6月,温德姆镇的农民群众在拆毁地主圈地的篱笆后,就在凯特领导下,直捣诺福克郡首府诺里奇。7月初,起义因有大批失业工人、破产手工业者参加,迅速扩大到两万多人。起义军在诺里奇附近的毛斯霍德山的丛林营地拟定了29条纲领,准备送交国王。

起义者要求“今后无论人,不得再行圈地”,“任何庄园领主不得自由购买土地”;农民“可以分享庄园公地的收益,并且有利用公地的权利”;“所有的农民应该得到自由”;“从今以后,不得再居民征收任何什一税”,以及限制货币地租租额等。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比较温和的纲领,它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取消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的要求,仅反映小贵族和富裕农民的利益,显然不能满足广大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要求。起义的贫苦阶层提出:“拆毁栅栏,填平沟渠,让每个人都有使用公社的牧场的机会,希望自由、平等和同样使用一切物品。”

英国政府用镇压和欺骗两手对付凯特起义。它假意答应农民的部分要求。同时派兵进攻起义军的营寨。农民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占领了诺福克郡首府诺里季。但是,政府军在镇压了其他地方的农民起义之后,派瓦维克伯爵率领15000外国雇佣军勾结当地贵族武装共同镇压起义。8月底,起义军被击败。农民战死者3500人,俘后被处死的300多人,凯特兄弟2人也被俘处死。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捍卫了农民的土地权利。

影响

农民起义虽然屡遭失败,但有重大的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农民以武装斗争的方式维护了自己对土地的权利,使农村中保留了许多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于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基本简介中国载人航天工

  • 古人如何应对中风的后遗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缺血性脑中风,即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腰膝酸软。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这样的脑血管病,在当今时代是越来越多发了。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这类血栓性疾病更是多见。走在街头巷尾,因为中风而身体偏枯的人,经常可以遇到。脑血栓能不能不留后遗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这和抢救治疗的时机大有关系。如果

  • 古人没有碘盐如何治大脖子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很多人都知道碘缺乏可以导致大脖子病,但真正见过此病的人很少,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近些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缺碘,至少不是那么普遍和严重。古人不知道碘元素,更没有碘盐,如果真的缺碘,岂不是大脖子病横行?”你别说,还真是这样。大脖子病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至少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记载。它还

  • 雅克萨之战的历史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当局的重视和赞许。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

  • 雅克萨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

  •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是中国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

  • 《尼布楚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尼布楚条约》以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条约形式,从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这并非古代粗浅的势力范围划分,而是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保护的领土主权。这遏止了俄国继续向南扩张,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来自西方的国际法在《尼布

  •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夭折的色楞格谈判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俄历7194年)1月,俄方谈判外交使团组成,以戈洛文为全权大使,弗拉索夫为副使。2月5日(农历一月十三日,俄历1月26日)从莫斯科启程,卫兵多达500人,270车弹药粮草,在路过托博尔斯克时,又增哥萨克骑兵、步兵、火枪手、龙骑兵1400人以上,总人数超过20

  • 中华穿山甲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中华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哺乳动物。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片。鳞片棕褐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

  • 捻军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所谓“捻”,即农村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不过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群众。捻军的斗争自1853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