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人对蝗灾的看法

古代人对蝗灾的看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53 更新时间:2024/2/6 20:49:59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蝗虫,俗称“蚂蚱”,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而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蝗灾和旱灾、涝灾也被并称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

先秦文献中的蝗灾都称螽或者蟓,早在《诗经·周南·螽斯》中就有对蝗虫的记载,“螽斯羽,诜诜兮。”螽就是蝗虫的意思。而以“蝗”字来代表“蝗虫”则在《吕氏春秋·孟夏》中就有明确的相关记载,“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在《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中有“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孝文帝本纪》中亦有“天下旱,蝗”的记录。

由此可见,蝗灾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且发生频率较高。

明朝的徐光在《农政全书·除蝗书》当中第一次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所发生的蝗灾,在春秋的234年中共发生蝗灾111次,他把这些蝗灾按照每月发生的次数进行统计,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蝗灾)最盛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租值也,故为害最广。”表明蝗虫是在农历的4~9月间最为猖獗。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在这里,编者略举数例,蝗灾爆发的频繁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与蝗灾斗争的呢?

这个解决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治理蝗灾上,古代的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番迷信与科学的斗争。

汉朝时期,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以儒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就是由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后来由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天意与人事是交相感应的。而这个学说为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很受重视。

受此观点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是道德的缺失触怒了上天导致上天降灾于人间。是故,人就想通过祭祀的办法打动上天,消灭灾害。所以每当发生蝗灾的时候,百姓就会经常祭拜“蝗神”,希望灾害消失。那么作为统领天下百姓的皇帝,他们的做法又会是什么?

《贞观政要》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京师发生了难遇的大旱,因为干旱的原因发生了蝗灾。唐太宗到苑林里去察看庄稼的情况,见到蝗虫,多次用自己的权杖敲击并且咒骂道:“百姓们把粮食视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而你们却轻易地吃掉毁坏粮食,这是在害他们啊。

如果百姓们有什么过错,那都是我一个人的错,你如果真的有灵,能感应上天的话,就啃食我的心脏吧,不要害苦了百姓。”唐太宗一说完就吞掉了一只蝗虫。

显然,虽贵为天子,但他们的想法还是与平民百姓一致。认为是自己的德行操守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所以上天才会用蝗灾来警告自己,同时他又认为,自己是天子,上天能够感应到自己的行为,他希望上天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帮助百姓渡过这场灾难。

当然,古人之间自然也有对这种观点抱持异议的人,东汉王充就是其中一例,他曾坚决反对这种观念,《论衡》中有:“天地安能跑?”“虫食谷者,部吏所致。”的记载。

其实不仅仅是王充,唐朝宰相姚崇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同样认为蝗灾并不是天灾,他主张捕蝗灭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们只知道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认为蝗虫是天灾,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姚崇上奏主张灭蝗,朝议鼎沸,都认为捕杀蝗虫既不合规矩,又是无用之举。唐玄宗也在众议之下举棋不定,姚崇在此时大胆地站出来,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摆明厉害,以过往之时百姓受蝗灾之苦为例,彻底说服了唐玄宗支持他进行灭蝗工作。

然而没想到,摆平了皇帝,地方官员却仍对灭蝗之举持有反对意见。汴州刺史倪若水就是其中一员,他拒绝御史灭蝗的指挥,并且还反驳说:“修德才是消除天灾的唯一办法,前朝有个人叫刘聪,也曾经尝试靠人力灭除蝗虫,结果就招致了更大的灾难!”

姚崇反唇相讥:“蝗虫生在您的境内,是因为您的德行不好么?”倪若水说不过姚崇,深知自己不占理,只得配合工作。在姚崇的坚持下,一共捕杀了四十万只蝗虫,蝗灾的危害就这样被减小到了最低限度。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古代应对蝗灾的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在这里,编者略举数例,蝗灾爆发的频繁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古代应对蝗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人工扑打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

  • 巫溪山洞上万尸骨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巫溪县古路镇村民冉茂林在田间劳作时意外发现一块疑似人头骨的东西,而在古路镇名叫玉家洞的山洞中,还堆积着成千上万块人骨。古路镇安监办工作人员与古路镇文化站站长钟大喜在多方观察下得出结论:这不是现代人骨。据村里的老辈子回忆口口相传的传说,这些头骨或许正与明末清初可能发生的一场悄无声息却腥风血雨的战役不谋

  • 1940年8月14日:张啸林被枪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张啸林(1877年一1940年8月14日),原名张小林,浙江慈溪人,是旧上海青帮头目,贩卖鸦片,逼良为娼,与黄金荣、杜月笙并称“上海三大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37年日寇发动八一三事变,张啸林公开投敌,沦为汉奸。大肆镇压抗日救亡活动,为侵华日军收购粮食、棉

  • 1777年8月14日:汉斯·奥斯特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汉斯·克海斯提安·奥斯特(丹麦语:Hans ChristianØ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文学家。在物理学领域,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产生作用力于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在化学领域,他发现了铝元素。十九世纪后期,在科学方面的后康德哲学和演进,由于

  • 1385年8月14日:阿勒祖巴洛特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阿勒祖巴洛特战役(葡萄牙语:Batalha de Aljubarrota,英语:Battle of Aljubarrota)发生于1385年8月14日,国王João I及其将军Nuno Alvares Pereira指挥的葡萄牙军队和卡斯提尔国王Juan I的军队之间。背景随着百年战争

  • 1912年8月14日:金克木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男,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

  • 1988年8月14日:恩佐·法拉利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恩佐·法拉利(1898年2月18日-1988年8月14日)法拉利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就像奔驰(本茨)、福特、保时捷等人一样,他在汽车制造业也享有盛誉,人称“赛车之父”。恩佐·法拉利毕其一生,致力于提高赛车的性能以不断夺取桂冠。1947年,恩佐·法拉利创立了法拉利公司,并生产出第一辆法拉利125S汽车。

  • 地沟油的辨别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一旦食用“地沟油”,它会破坏人们的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的严重后果。所以“地沟油”是严禁用于食用油领域的。但是,也确有一些人私自生产加工“地沟油”并作为食用油低价销售给一些小餐馆,给人们的身心都带来极大伤害。因此“地沟油”这个名称已经

  • 古代蒙汗药的主要成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蒙汗药,多见于古典白话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蒙汗药为粉末状,多下在酒里,故成悬浮液,酒色显得浑黄。蒙汗药与酒配伍,真可谓“珠联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药力见效快,真是出门便倒,倒头便睡。在《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里,梁山好汉晁盖等人为智取生辰纲,用蒙汗药下到酒里,把官兵麻

  • 《南山集》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南山案是发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文字狱。由左都御史赵申乔举发翰林戴名世(人称戴南山)的作品《南山集》“狂妄不谨”、“语多狂悖”,而且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戴南山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中引用了方孝标的《滇黔纪闻》的南明永历的年号。康熙五十二年二月,戴名世因此被斩,方苞免死,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