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627 更新时间:2024/1/15 22:17:46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按照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迅速对法国发动进攻,希望速战速决、获得胜利。结果仅一个多月德国就在马恩河受阻,陷入长期对峙的局面,施里芬计划破产。那么施里芬计划为会失败呢,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一,制定原因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不仅赔款50亿法郎,还将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法国视此为奇耻大辱,一直想报复德国。德国害怕法国报复,一直小心提防法国。此后法德之间的矛盾愈加剧烈,形成了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1891年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不久就开始制定对付法俄的战争计划。计划的主旨是:先借道比利时击败法国,然后回师击败俄国。此后施里芬对该计划不断进行修正完善,到1905年他卸任总参谋长前夕,该计划基本完善,因此被称为“施里芬计划”。

二,计划内容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内容:迅速完成全面动员,在西部集中德军主力,借道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进攻法国,西部留少数兵力牵制俄国。在短时期内击败法国后,主力东调击败俄国。

先进攻法国是因为法国铁路发达,可以短时期内完成动员,同时法国战略纵深小,回旋地小,可以迅速击败。后进攻俄国是因为俄国交通落后,短时期内难以完成全面动员,同时俄国疆域辽阔,战略纵深大,难以迅速击败。

三,一战实施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法国,俄国迅速卷入战争,一战爆发。德军总参谋长赫尔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奇按照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突袭比利时,进攻法国。

德军在战争初期进展顺利,占领了卢森堡及比利时大部领土,攻入法国,直逼巴黎。英法在马恩河发起反攻,挫败了德军的攻势,英法与德国在西线陷入长期对峙的局势,施里芬计划破产。

四,失败原因

(1)过于轻视法国。普法战争中,普军在色当会战迅速击败法国,奠定了战争的胜利。所以施里芬计划认为德国可以像普法战争一样再次击败法国,取得速胜。但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十分仇视德国,在战前做了大量准备,时刻准备复仇,使得法军充满斗志,不会像普法战争中那么轻易投降。

(2)过于轻视俄国。施里芬计划是集中德军8分之七的兵力进攻法国,仅留8分之一的兵力牵制俄国。一战爆发后,俄国迅速完成了动员,很快就对德国发动进攻。德国被迫调集重兵阻击俄国,使得东线的德军在兵力上并不占据优势。

(3)忽视英国参战。施里芬计划中因为要实施左右两翼进攻,必须入侵比利时以进攻法国。因为当时德皇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的外孙,所以德国认为英国不会参战,所以没有考虑英国参战。结果德国入侵比利时,迅速引起英国恐慌。因为比利时是永久中立国,曾得到英法普的承认,所以英国认为德国既然敢入侵比利时,那肯定会入侵英国,所以英国迅速参战。英国参战后英法联军的总兵力对德军占据优势,使得德国无法迅速击败法国。

(4)比利时的顽强抵抗。德军攻入法国前曾比利时借道,但比利时认为这会损坏比利时的中立性,所以拒绝。德军于是入侵比利时,比利时人顽强抵抗德军半个月左右,既拖延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也为法国的防御争取了时间。

(5)德军指挥失误。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并未完全按照施里芬计划执行(例如施里芬计划要入侵荷兰,毛奇担心英国封锁海岸,使得德军无法使用海港,为了可以在战时租用荷兰港口就没有入侵荷兰),而且在马恩河战役中指挥失误。马恩河战役前德军分两路包抄法国,虽然进展顺利,但兵力并不占据优势。结果毛奇误以为英法不行,就调集一部分兵力增援东线,但俄军并未对德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结果使得西线消灭法军主力的德军兵力严重不足,导致了马恩河战役的失败。

总的来说,施里芬计划过于理想,存在许多漏洞,轻视法俄,忽视英国,再加上德军指挥失误,必然会迅速破产。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施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法国政府,基于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失衡”而对普鲁士宣战却折戟色当。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未来的法国任何的军事威胁,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很

  •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两大强敌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

  •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德国总参谋部参谋长。资产阶级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生于柏林。186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曾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1863年起在总参谋部任职。1891—1905年任总参谋长。1

  • 二战美国不参加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就战争性质而言,二战与一战没有分别,仍然是世界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罪恶战争!列强势力分为三方——美英法为一方,德日意为一方,苏联为一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二战各参战国,属于被侵略和瓜分的一方。1933年1月3日,阿道夫.希特勒主政德国,二战进入倒计时,仅用6年时间便完成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和战争准备,环顾当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大战的残酷厮杀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业社会带来无限光明的想象,发达国家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互相残杀,这一点深深刺伤了许多有良知的人的心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文学进入了“第二次繁荣”。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授予一位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1885~

  • 一战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

  • 一战和二战间隔时间短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是一项在学术界相当火热的问题,不管是国别研究、历史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人员,都对这个问题灌注了不少精力。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义,对于欧洲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创伤,参战的英、法、德、俄等大国,运气坏的发生了解体与革命,整个国家发生崩溃,运气好的也损失惨重、

  • 一战和二战都是德国发起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并没有绝对的正义和非正义的一方。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利益的瓜分不均。19世纪,放眼整个欧洲,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运营模式,主要还是靠从殖民地来掠夺原料,以满足国内生产商品的需求,经过加工,这些商品出售到国外,获得利润。想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就要获得更多的原材

  • 一战比二战惨烈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战争的爆发,就意味着伤亡的开始,现代人一直认为,上个世纪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发生的破坏力最广,参战国家最多,军队和平民伤亡最惨重的人类浩劫。二战的高峰时期,世界上有61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火,近20亿人口在战争中受到伤害和波及,占全世界人口数量的80%,战场遍布欧、亚、非、美和大洋洲

  • 二战比一战出名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一场意识形态中的世界战争,是文明国家的军队根据一些国家制定的规则发动的一场战争,事欧洲的又一场战争,许多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民族(一个真正复杂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理背景的混合体),不知何故要破灭了,且这些问题大多是结构性的。这场战争并没有明确的意图,尽管有人会说,当时一些国家为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