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415 更新时间:2024/1/21 16:46:40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林俊杰的一首《曹操》也让我们了解到三国纷争时动荡不安的时局,三国鼎立时期发生过很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有三大战役可以说对于天下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今天我们来聊聊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

一、官渡之战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建安五年,曹操统军在官渡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三、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中。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东汉末年,因为汉桓帝、汉灵帝的昏庸无道,爆发了十常侍之乱。为了诛灭独霸大权的宦官集团,发展外戚势力,大将军何进暗中策划了扫清宦官的行动。因为计划败露,何进被诱骗入宫遭到杀害。但是,何进的党羽却趁机进入宫中,将宦官们几乎屠戮殆尽。这是一次两败俱伤的宫斗,而历史的流向转向何方,当时充满了变数。这时候,在

  •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祸乱朝纲,由此拉开天下大乱的序幕。《三国演义》第五回中说到:曹操“发矫诏诸镇”号召天下兴义师讨伐董卓,于是“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很快就召集了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至于十八路诸侯的兵力,《三国演义》中说“多少不等,有三万者,至有一二万者”,《三国志》说“众各数万”,算下

  •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是真实历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所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事件,当然,也不是完全虚构的事件。基本上,七分为真,三分为假。通常认为,在东汉末年时,由于汉室衰微,导致诸侯割据,天下战乱纷争。在此期间,荒蛮之地的董卓趁乱举兵入京,一举篡夺了军政大权,开始令人发指的恐怖统治。初平元年(190年),各地诸侯共计十八路集结,以剿

  • 三国有哪些高危职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诗宋词当中有大量三国内容,而三国事迹也成为戏剧和民间文学作品的常见话题,但凡懂点历史的都知道三国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批相当危险的职位,基本上是谁碰谁死,不由得你不信,今天就来看看这些高危职业有哪些!东吴大都督1、这第二个高危职业就

  • 2021国庆档电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马上就要到十月一国庆节了,对于影视圈来说,国庆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档期,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今天就跟大家聊聊,2021国庆档电影有哪些?从目前来看,大概有十几部电影会在国庆档期间播出,包含剧情、动作、爱情、青春等题材,较受关注的影片有《峰爆》《我的青春有个你》《关于我妈的一切》等。相比于中秋档,十几天

  • 黄巢起义带来了什么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在中国古代史中,始终都少不了农民起义的影子。自古以来,汉末、唐末、元末等等,莫不是如此。而伴随着农民起义的,往往是一个王朝的覆灭,唐朝便是如此。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对于唐朝的历史来讲,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起义军征战的过程中,唐朝的统治基础遭到了极大地破坏,而这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以

  • 黄巢起义是哪个朝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黄巢起义,指的是唐朝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 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755-763年,平原太守颜真卿成为了战争中的中流砥柱!那为何与一百年后的黄巢起义有关系呢?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878-884年,私盐贩子黄巢自河南濮阳响应王仙芝造反!那黄巢身为一个私盐贩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势力?背景此时,要从一百年前说起,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身为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

  • 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哪个在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在唐朝,有两次事件非常出名:一是由安禄山领导的安史之乱,它发生在唐朝中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二是由黄巢领导的黄巢起义,它发生在唐朝末期,是唐朝灭亡的开始。以时间来算,安史之乱发生在前,黄巢起义发生在后。一、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谁前谁后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灭亡于公元907年,在这200多年里发

  • 黄巢起义为什么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唐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黄巢王仙芝起义是声势最大的一支起义部队,鼎盛时期,总人数多达五十万大军。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黄巢的造反,完全属于那种“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类型。他们从起兵到败死,一直没有彻底推翻唐王朝的想法。黄巢甚至在打进长安的两年多中间,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