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56 更新时间:2023/12/13 16:15:40

夷陵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的两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孙刘联盟的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了保住江东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同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与此同时先前被曹操占据的荆州陆续被刘备和孙权兼并。当时刘备派兵占据了荆州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权得到了荆州的江夏郡和南郡,而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此时还在曹操的手中。后来为了巩固和刘备的同盟,孙权不仅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还将南郡借给了他,因此我们所说的刘备借荆州事实上应该说是“借南郡”。刘备占据荆州后不久就开始向西南发展占据了益州,这时候孙权见刘备实力日渐壮大于是就派人前来讨要南郡,而此时替刘备镇守荆州的恰恰是性格孤傲的关羽。孙权几次派人前来同关羽交涉都没有结果,双方有几次险些兵戎相见。

刘备和孙权在荆州上的利益很难达成一致,孙权于是发兵摆出了要武力收回南郡的样子。后来刘备将长沙郡和桂阳郡抵作南阳郡割让给了孙权。尽管这次双方算是在领土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这时候刘备和孙权的同盟实际上已经是貌合神离了。此后刘备发兵占据了汉中,关羽也在荆州发兵攻打曹魏的南阳郡,将曹操的大将曹仁困在了樊城。这时候孙权见夺回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暗地里向曹操投诚,最终在曹魏和东吴的两面夹击之下,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关羽被杀荆州被占,这两笔账刘备一起算到了孙权的头上。就在关羽死后的第二年刘备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称帝建立了蜀汉,第二件事就是动员全国的军事力量筹划伐吴。

刘备称帝伐吴在当时蜀汉内部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样做,比如赵云诸葛亮,其中赵云甚至当刘备的面阻拦刘备伐吴但刘备并没有听从赵云。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因为关羽的死悲痛欲绝,夷陵之战在小说里可以说是一场刘备为关羽复仇的战争,因此这时候的刘备是不理性的,所以没人可以劝阻这场军事行动。然而在历史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伐吴仅仅是为了关羽报仇吗?事实上我认为并不如此,尽管后来我们知道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这也证明了刘备伐吴的确是错误的。然而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是刘备不得不伐吴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拆散魏吴联盟,第二是稳定国内局势。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原因,有人说刘备伐吴怎么会拆散魏吴联盟呢?我认为刘备一定是知道仅仅凭借蜀国的力量是不足以灭掉吴国的,而且魏国当时雄踞北方刘备真的和吴国拼个鱼死网破那魏国肯定是坐收渔利了。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不是和吴国血拼的而是间接的取得和吴国谈判的筹码。如果在关羽被杀荆州被占之后,刘备就派人和孙权讲和那么此时刘备就显得被动了,孙权就占据了谈判的优势。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应该是在前线力挫吴国的军队,然后迫使孙权回到谈判桌上这样一来刘备就有了拆散魏吴联盟的机会。

下面我们再来看刘备伐吴的第二个原因:稳定国内局势。我们说荆州的丢失不仅仅是让蜀汉丧失领土这么简单,我们知道孙权是背弃和刘备的同盟袭击了荆州,可以说刘备是让孙权狠狠的阴了一回。如果刘备不对孙权背盟的行为作出反应,那么刘备在蜀汉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这对于一个新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我们知道刘备建议的蜀汉其实主要就是就是益州和汉中这两个地方组成的,而这两个地方前不久还是属于刘璋张鲁的。因此蜀汉内部在建国初期是很不稳定的,刘备对外如果示弱那么在蜀汉内部那些对他不满的人说不定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他。其次蜀汉的人才凋零也是刘备迫不及待伐吴的原因,当时如关羽 张飞 马超 黄忠等战将都相继离世,蜀国真正能带兵打仗的除了刘备真的没有几个人了,而此时的刘备已到暮年,因此刘备也感觉在自己生前必须要为蜀国扳回一局,这样才能稳住大局。但历史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给了东吴使蜀国面临的情况更加糟糕这点是刘备始料未及的。

标签: 刘备夷陵之战关羽

更多文章

  • 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侯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原地区因为汉室的衰弱,兴起了无数诸侯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乱世,才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能够以一当百的大将,有的是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的出现让这段历史充满了闪光点。 不过令人最感到意外的

  • 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

  • 东林大将孙承宗要清君侧,为何魏忠贤被吓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承宗,魏忠贤

    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 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 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

  •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做了一个终身决定,但依旧没能摆脱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关条约,李鸿章

    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一个条约的签订,从“中兴名臣”,“擎天玉柱”变成“汉奸”、“卖国贼”者,千古之下,唯李鸿章尔。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故纸堆,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时,往往发现,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今天,小编带大家聊聊马关条约下的李鸿章,一个古稀之年老人的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何以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背后真相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县令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

  • 秦昭王晚年疯了,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昭王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 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

  • 刘邦七岁时的一场战事,决定了魏国灭亡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魏国

    刘邦七岁这年的战事,其实是赵国惹出来的。这年赵国看着两次大败秦国,一次大败燕国,其中杀燕军主帅相国栗腹,俘获燕军副帅卿秦、乐闲,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王喜割地求和,便感觉到吞并燕国唾手可得。看看天下大势,燕国在东北角,只与齐国相邻。燕齐两国又是世仇,赵攻燕,齐国一定不会出手相救。魏国刚刚死了魏安

  •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钱荒

    “钱荒”,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少了。那么,出现了“钱荒”怎么办?主流经济学者的建议很简单:放宽货币,降准,降息等等。但是,一个矛盾现象却被忽略:放宽货币之后,按道理,钱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反倒会出现“钱荒”呢?没有想到的是,“钱荒”恰恰是钱(纸币或铸币)太多而导致的。其实,钱多之后,反而出现“钱荒”

  • 吴范死后占星术无人继承,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吴范,占星术

    吴范,字文则,会稽郡上虞县人。因研究历数,知晓气候,而闻名于郡中。被荐举为有道,来到京都,正值天下大乱而未被任用。时值孙权崛起于东南,吴范于是前往投奔并任职其下。凡是遇到灾祸、吉祥的征兆,他就推算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及其变化情状,其预言大多应验。于是以此声名显扬。起初,孙权在吴郡,准备讨伐黄祖,吴范说

  • 李鸿章第一次见马克沁机枪,没问价而是问一个问题,令现代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鸿章,马克沁机枪

    中国在历史上领先世界数千年,所以古人们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这种骄傲在满清的乾隆皇帝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给英国外交使者的国书中写道:“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完全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气,但其实当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 在那遥远的西方,欧洲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