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华民族几次遭入侵却未中断的秘密

中华民族几次遭入侵却未中断的秘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4 更新时间:2024/1/20 8:17:48

马克思曾有一句著名的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句话说得比较绕,恩格斯对此的解释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同化,而且大部分还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中国古代的情况,就深刻地印证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落后的游牧民族尽管不断依靠精锐骑兵打败农耕民族,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反过来被他打败的强大的汉文化所征服、所同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名号和中原的汉民族相互攻伐争斗,或主动或被动地相互融合包容。

比如,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了14个政权:前赵(匈奴304-318)、后赵(羯319-350)、前秦(氐351-394)、前燕(鲜卑337-370)、后燕(鲜卑384-409)、后秦(羌384-417)、西秦(鲜卑385-431)、成汉(巴氐304-347)、后凉(氐386-403)、南凉(鲜卑397-414)、南燕(鲜卑398-410)、北凉(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代(鲜卑315-376)。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大屠杀屡屡上演,动辄上万,“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历史上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为什么中华文明屹立不倒?

而从公元907年唐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华夷混合政权。

不过,不管哪个民族,一旦进入中原,都逃不过被同化、汉化的命运。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已与汉族逐渐融合。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同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唐朝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各民族已经融为一体,出现了新的汉民族共同体。以致后来,契丹人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而连“契丹”之名也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中原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颇具吸引力,儒家的思想文化深深影响着他们。从黄帝开始的古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互相汲取、互相结合,以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也经历了无数的融合。

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可以说,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民族凝聚力,促使中原与周边各民族经过了战争—和平—战争,在战争中完成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历史上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为什么中华文明屹立不倒?

从中国的地图上看,我们国家应该是相对封闭的:东边和南边是大海,西南是青藏高原,西北是茫茫戈壁沙漠,只有北边与游牧民族直接相接。在北部这个广阔无垠的亚欧大草原上,游荡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像潮水一般来回涌动,周期性地或向东方或向西方,每每掀起滔天巨浪,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改变着世界。

北方游牧民族的游荡,可以归纳为一种“势能定律”:它们总是从势能高的地方涌向势能低的地方。每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东方处于高势能态,他们就被迫游向西方;而每当中原王朝处于衰落的状态,东方为低势能态,他们又从西方游向东方。就这样,中国在历史上强弱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游牧民族来亚欧平原上东西向来回迁移。有时候,这种迁移影响巨大,甚至改变了世界。因此也可以说,中国通过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变了世界,而且不止一次地改变了世界。

匈奴是在秦汉时期中国北方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而且早期一直对中原处于强势地位。随着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孜孜不倦”的强有力打击,匈奴元气大伤,并且发生了分裂。到了东汉初年,南匈奴归顺汉朝,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东汉明帝、和帝时期,汉军数次攻打北匈奴,北匈奴不敌,只好向西逃窜。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经过休整后强大起来。374年,匈奴人向东哥特人发动进攻,导致东哥特王自杀,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好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人太强悍了,穷追不舍,西哥特人又惨败,只得再向西逃窜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几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驱动起来,向赶羊群一样向西驱赶他们。最后赶到了罗马帝国,导致罗马帝国根基动摇,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尤其是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它使日耳曼人丧胆,匈奴铁骑被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称为“上帝之鞭”。而这个“上帝之鞭”要是深究起来,似乎还要从大汉帝国那里寻找原因—被大汉驱赶向西的匈奴竟然在欧洲大发神威,不禁令我们后人哑然失笑。而今,欧洲还残存着匈奴人的影响,有人怀疑匈牙利和奥地利人都有匈奴人的血统。大家知道,欧洲人一般都是名在前,姓在后;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与我国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这可能就是匈牙利人具有来自东方的匈奴人血统的一个佐证吧。

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则是欧洲的又一次“上帝之鞭”。1219年开始的成吉思汗征讨花剌子模是蒙古的第一次西征,在这场西征中,大将哲别“顺便”在乌克兰打败俄罗斯联军。后来拔都、蒙哥攻破波兰、匈牙利,直逼维也纳城下。再后来旭烈兀继征服波斯后,攻克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都城巴格达,以及叙利亚都城大马士革。蒙古帝国版图囊括了里海,外高加索和俄罗斯、东欧诸国。蒙古在东欧和中亚建立了三个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而在我国境内设立了中央政府,由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及其后代掌握。虽然蒙古人的西迁具有巨大破坏性的一面,但无意中也开了中西直接交流的历史。自此以后,中国的火药、印刷术、纸币还有炼铁高炉及冶金技术陆续传入西方。这种东西方的交流促使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在政治、宗教、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人文思想等重要领域均产生历史性的重大变革,这种影响之深广,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标签: 中华民族

更多文章

  • 为何明朝有很多大臣最后投靠了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清朝

    我们说过,崇祯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谁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有数字统计,说他执政以后,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总督袁崇焕、兵部尚书熊文灿,兵部侍郎杨镐,蓟辽都御史刘策、巡抚都御史孙元化、漕运总督杨一鹏、三边总督郑崇俭……

  • 是不是宋高宗的议和政策害死了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高宗,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地反映了岳飞精

  • 司马炎为什么立司马衷为太子?全靠儿子司马遹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炎,太子,司马遹,司马衷

    司马衷生于公元259年,当时,他的祖父司马昭、父亲司马炎都还是曹魏的臣子。公元265年,司马炎以晋代魏,称帝建国。当时,司马衷才七岁,司马炎并没有急于立他为皇太子。原因很简单,司马炎知道这个儿子不够聪明,甚至有点弱智,担心他将来担不起重担。为此,司马炎还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加以教导,希望儿子成才。两年

  • 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治,长孙无忌

    话说武媚娘一登上后座,立马成了一架永不停息的行政机器,加上唐高宗李治的“甩手掌柜”性格,武后更是如鱼得水,处处在大唐政界留下她的印记,史载“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不用过多解释就知道武后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主,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叫谁生就生叫谁死必死。 在她“登基”后的最初五年(也就是李治

  • 宋朝皇帝为什么不能杀士大夫?不杀士大夫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皇帝,士大夫

    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了文人治国这一原则。这条治国策略的实施,在那个时候,有它必须执行的原因,但是随着王朝发展,文人越来越大,全国上下热衷于文治,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弊病,因为在选择文

  • 揭秘清朝最畸形的产物之——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包衣

    随着最近清宫大戏的热播,包衣也随之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那么,包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包衣是清朝特有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全称包衣阿哈,满语家奴之意。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满洲贵族对于家奴的通称,后来逐渐固化,成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称谓。正因为这些所谓的家奴并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

  • 魏延有没有叛乱?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魏延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魏延,魏延叛乱,魏延之死

    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灭三族

  • 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哪一句更能煽动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农民起义,十大农民起义口号,农民起义口号

    数千年来,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阶级的产生。阶级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而又不足的产物,在不同的阶级群体寻求自己的利益时,他们直接就必然会有矛盾产生。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都是如此。当矛盾无法转移或者解决之时,暴力冲突就出现了。自华夏大地统治阶级出现之后,起义运动便成为了阶级矛盾的导火线。

  • 厚颜无耻,甲午海战明明打输了却宣传打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甲午海战

    这是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图,实际上这场战争打输了!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为尽快善后,慈禧太后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派李鸿章和他的长子李经方,代表大清天朝赴日本赤间关

  • 从“井陉之战”谈韩信的本事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信,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亮点之一,当时韩信受命攻打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井陉之战”发生在攻打赵国的时候。 汉军在拿下赵国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名叫李左车,韩信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向他讨教。原来啊,在这场战斗之前,李左车就给赵军的统帅陈馀出主意,说井陉这个地方非常狭窄,运粮草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