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厚颜无耻,甲午海战明明打输了却宣传打赢了!

厚颜无耻,甲午海战明明打输了却宣传打赢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38 更新时间:2024/1/20 5:59:39

这是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大清投降的图,实际上这场战争打输了!

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为尽快善后,慈禧太后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派鸿章和他的长子李经方,代表大清天朝赴日本赤间关马关港,与伊藤博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当时讯息尚不发达,天朝战败的消息,在民间只是以小道消息的形势传播着。尽管如此,真相的传播,已对大清形成了致命的威胁。为继续愚民,更为了大清国的稳定和光辉形象。慈禧传下密旨,全面封锁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大力宣扬,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壮丽篇章。

旨意一下,大小官员立即高效的行动起来,当时的中文报纸早已接到禁令,不得报道大清惨败的真相,而是继续宣扬大清军力天下无敌的英姿。于是诸如一些,大清发明的新式床弩。已正式装备八旗军队,小日本吓尿了的新闻满天飞,让人心民心为之一振。

英文报纸因不受朝廷管辖,顺天府便派出兵丁和衙役,沿街高价收购所有报道甲午海战的报纸,争取不让一张报纸流入市场。同时重金收购海外媒体,然后以外媒的名义来报道甲午海战的战况,高度赞扬大清朝廷运筹帷幄,大清军民英勇善战的事迹。

经过努力,朝廷终于严密控制住了主流舆论,但各种民间谣言还在传播。为做的滴水不漏,各地学政衙门组织起本地的才子们,想让他们编一些大清繁荣昌盛的故事来欺骗百姓,怎奈,这些才子们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再加上交游广阔消息灵通。早已明了甲午海战的真相,如今哪里肯帮着朝廷制造假新闻?于是一个个托病拒绝,衙们主官无奈,只得大肆招收民间无赖,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充当舆论引导员。到处宣扬大清军力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甲午海战,小日本不自量力,被我天朝军队犁庭扫穴打得溃不成军,李中堂亲赴日本马关接受伊藤博文投降。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官方放出的这些假消息,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于是老百姓就真的相信了,连杨柳青出版的年画里,内容也全变成了,倭国投降图,李中堂镇倭图,小日本朝拜太后图等比较正能量的东西。一时间人心鼓舞锣鼓喧天,人人称颂太后洪福齐天,英明睿智。

大清国内这么一闹,把作为战胜国的日本也弄懵逼了。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战胜了?经过三个月的秘密调查,终于以扎实的证据证明,大清确实败了,朝廷此举只不过是愚弄百姓罢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必须给予日本巨额赔偿,这笔钱最终摊到了所有大清国民的头上,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大清百姓一边声嘶力竭的歌颂大清崛起。一边不断的勒紧裤腰带。至此他们也开始疑惑:我们不是战胜了吗?为何日子越来越艰难?为何还要给战败国赔款?

舆论引导员红着脸解释道:"困难是暂时的,光明是永久的,我们给日本的钱财不是赔款,而是扶贫款,这次甲午战争把小日本给打惨了,简直民不聊生。小日本服软后,我们作为天朝上国也不能眼看着他们亡国亡种,于是就拿出钱财帮助他们战后重建,这样做既是大清朝文明富裕的象征,也是国际社会通用的人道原则。大家把裤腰带再紧几圈吧,为了大清的面子,再苦我们也得撑着。"

老百姓这下明白了,他们情绪高昂的喊过一阵口号后,提着篮子争先恐后挖野菜去了。

出现这种事情是很搞笑的,全球都知道大清战败了,唯有大清国民沉浸在战胜后幸福的感觉之中。当时最具公信力的媒体《纽约时报》撰文称:这是一个奇怪的民族,非常善于意淫,哪怕对着石柱子,也能在幻想中达到高潮。

纸毕竟包不住火,甲午战争中日本攻陷旅顺,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幸存者逃出来后,又躲过朝廷的层层追捕。然后到处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终于使真相大白天下,压抑很久的媒体趁机跟进,将汹汹民意推向了高潮。

铁幕拉开后,再也无法拉上了,慈禧见势不妙,便把谎报军情,编造战功的罪名推给兵部和吏部的首席大臣,同时以颠倒黑白制造谣言的罪名大肆抓捕舆论引导员。最后宣布,甲午海战,大清确实战败了,以前那些编造大清胜利的谣言,全是舆论引导员在捣鬼,现在他们已经因隐瞒真相而受到惩罚,但战争赔款还摆在那里,希望大家再紧紧裤腰带,帮助朝廷渡过难关。

这下老百姓不干了,他们跳着脚嚷嚷:"当初舆论引导员说我们赢了战争,为帮助日本重建,才让我们紧裤腰带的,如今又说战败了,还让我们紧裤腰带。这翻来覆去的咋总跟老百姓的裤腰带干上了?"

宣旨的官员冷哼一声,背后涌出大批兵马,他狞笑着对大家说:"大家看见了吧,这就是骁勇无敌的八旗兵马,尽管他们打不过小日本,但收拾起你们来比砍瓜切菜都容易。快勒紧裤腰带,把省出的钱财都拿出来帮朝廷交战争赔款。"

老百姓们脸色苍白,纷纷弯腰低头,一边又一遍的紧了紧,腰间那根陈旧的裤腰带。

标签: 甲午海战

更多文章

  • 从“井陉之战”谈韩信的本事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信,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亮点之一,当时韩信受命攻打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井陉之战”发生在攻打赵国的时候。 汉军在拿下赵国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名叫李左车,韩信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向他讨教。原来啊,在这场战斗之前,李左车就给赵军的统帅陈馀出主意,说井陉这个地方非常狭窄,运粮草的车

  •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 项羽一方面明尊怀王为义帝,暗中却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了18个诸侯国,分封给各个诸侯与降将、部将。最值得后人思考的是--为何项羽要在此时搞分封?当时,巨鹿之战中,项羽战胜了围困巨鹿的20万王离军以后,统率代、

  • 刘秀成名之战: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秀,王莽,绿林军,刘秀成名之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兄弟聚众起义,反抗王莽。彼时,刘秀势力弱小,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有什么能力可以胜出呢?我们从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或许可看出刘秀的能力。西汉刘姓皇族繁衍生息,到了刘秀时,家族已经没落。刘秀

  • 为什么淝水之战时谢安还有心思下棋?淝水之战谢安下棋定军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谢安,谢安下棋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苻坚凭借自己统一北方后的广袤天地,前秦的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于他。此时的苻坚是雄兵百万,战将千

  • 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

  • 长平之战,秦军在赵国境内作战,为何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秦军,赵国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

  •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过去2000多年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有必要。因为战争的一般原则没变。什么是战争(战役、战斗)的一般原则?即能不能打。由此生出两个问题:能打怎么办,不能打怎么办。迫于命令和时局(当时国共谈判)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林彪两次在四平失手。或者,林彪等人认为不能在四平与国军

  • 赤壁之战真的经典吗?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你想的那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与猇亭之战是真打了。官渡战败,袁绍病,死了;猇亭战败,刘备病,死了。唯独赤壁之战曹操全身而退,歇了两年又出去打,其实力不见削弱。官渡之战与猇亭之战袁绍与刘备是真败了,特别是官渡之战,袁绍的文臣武将死降殆尽,难怪他活不下去。反观曹操

  • 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淝水之战,东晋

    公元358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奕因病去世,由于谢氏治理豫州颇得民望,于是东晋朝廷召谢氏世家子弟继任,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由于才能出众,又擅长自我表现,因而声誉高于谢安,会稽王司马昱先是召其为从事中郎,接着迁吴兴太守,而这次迁为豫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然而谢万心高气傲,做为北伐大将却不能安抚士兵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