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清朝最畸形的产物之——包衣

揭秘清朝最畸形的产物之——包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29 更新时间:2023/12/5 2:33:56

随着最近清宫大戏的热播,包衣也随之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那么,包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

包衣是清朝特有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全称包衣阿哈,满语家奴之意。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满洲贵族对于家奴的通称,后来逐渐固化,成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称谓。

正因为这些所谓的家奴并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而是皇家的家奴。所以,虽然同是家奴,其身份、地位与普通人家的家奴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包衣成为了清朝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清朝包衣的最初来源大致有这么几个:

一、爱新觉罗家族原本就已经存在的世奴,即所谓的家生子奴隶。二、满洲平民因犯罪而被罚没为奴隶者。三、部分满州平民因生活无着而自愿或被典身、贩卖为奴隶者。四、战争期间俘虏的汉族人、朝鲜人等等被收编为奴隶者。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来源,但不是主流。

也就是说,清朝的包衣不仅仅由满州人组成,还包括了汉族人、朝鲜人等等。但是,清朝包衣中的汉族人既不隶属汉军八旗,也不同于后来的汉民,这些人被称为包衣汉姓人,归属于满洲八旗的各个包衣牛录。

换句话说,这些人仍然属于满洲人,只不过,身份是包衣而不是平民,《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就是典型的包衣汉姓人。

伴随着满洲政权与关内政权战争规模的升级,由于满洲人口相对较少,八旗军队的兵源补充成了大问题。为了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许多青壮年的包衣阿哈们被派上了战场,开始逐渐脱离低级的奴役生活,建功立业。

在清朝定鼎中原、一统天下之后,满洲统治阶层出于对汉人的天然不信任,中央乃至全国各地的许多重要职务都由满洲人充当。

但是,中国的疆域实在太大,人手根本不够,最后自家的家奴再一次进入了满洲统治阶层的视野。用自家的家奴总比用外人来得放心一些,清朝的包衣阿哈们从此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不少出身包衣的人,成为了机枢重臣、封疆大吏,甚至入阁拜相、位极人臣。

这些包衣出身的官员,虽然开衙建府、锦衣玉食、风光无限。但是,对于皇家而言,他们的身份依旧是家奴,家奴对主人应尽的义务还是必须尽到的。

清朝入关之后,包衣的身份并没有随着其中一些人职务的不断升高而改变,终清朝二百年,包衣始终都是皇家的家奴,直到清亡。

在皇帝亲掌的上三旗,各包衣牛录由内务府统一管辖,编入内务府包衣三旗,归皇帝及其近支亲属使唤。

在入八分辅国公以上公贵族所掌握的下五旗,包衣牛录同样单独编制,归本旗大小旗主使唤。

虽然很多包衣出身的官员后来成为了威风八面的“大人物”,但是,相对于本主而言,他们的身份依旧是家奴。即便是位列中枢、入阁拜相的包衣,见到本主依然要执奴仆礼、以下人的身份侍奉本主。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嘉庆年间的大学士松筠,其所在的蒙古镶蓝旗旗主家办丧事,松筠虽然彼时已是“宰相”之尊,但也只能老老实实去给主子迎宾、哭丧、送葬。

要知道,松筠还只是隶属蒙古正蓝旗普通旗人,地位要高于奴籍的包衣,清朝包衣相对本主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清朝每年一度的内务府选秀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内务府包衣三旗每年一度要挑选包衣秀女(后期称使女)入宫充当宫女。这些包衣秀女的地位要远低于户部组织挑选的八旗秀女(八旗秀女通常挑选来充当皇帝的妃嫔或者皇子、皇孙等近支皇族的配偶)。

也就是说,即便是高官、哪怕是“宰相”家的小姐,只要你是包衣籍,你就必须按制度应选,被选中后就必须进宫充当宫女,尽你家奴应尽的义务。同样,下五旗的包衣同样有将女儿交予本主挑选为使女或妾的义务。

虽说清朝的奴籍是世代相传的,但是,包衣的身份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这就涉及到所谓的抬旗。清朝一些立有重大功勋的包衣及其后代会被皇帝加恩除去奴籍,抬入满洲八旗,从而摆脱奴籍。

此外,包衣出身的皇后(实际非常少、几乎没有,清仁宗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实际在出生前其家族已经由包衣抬入满洲旗了)、皇帝的生母以及一些非常受宠的后妃家族也会被“抬旗”,如清仁宗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清高宗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家族等。

不过,抬旗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似乎很多、而且很简单。清朝真正得到抬旗待遇的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局限于后妃家族,普通官员以功勋抬旗的相对要少得多,包衣出身的官员抬旗的就更少了。

当然,抬旗并不仅仅限于包衣,由汉军旗抬入满洲旗,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等情况也叫抬旗,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说到底,清朝的包衣制度实际就是满洲奴隶制旧俗的一种延续,并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甚至可以被视为糟粕。只不过,这种主仆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加便于统治阶层的集权,因而被清朝统治者保留了下来。

同时,由于作为皇家的家奴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最高统治层面,从而获得其他人无法得到的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所以,清朝许多包衣非但不以此为耻,反引以为荣。不单包衣如此,甚至整个满、蒙、汉军八旗都以自认皇家的“奴才”为荣,也算是畸形到家了。

标签: 清朝包衣

更多文章

  • 魏延有没有叛乱?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魏延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魏延,魏延叛乱,魏延之死

    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灭三族

  • 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哪一句更能煽动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农民起义,十大农民起义口号,农民起义口号

    数千年来,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阶级的产生。阶级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而又不足的产物,在不同的阶级群体寻求自己的利益时,他们直接就必然会有矛盾产生。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都是如此。当矛盾无法转移或者解决之时,暴力冲突就出现了。自华夏大地统治阶级出现之后,起义运动便成为了阶级矛盾的导火线。

  • 厚颜无耻,甲午海战明明打输了却宣传打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甲午海战

    这是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图,实际上这场战争打输了!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为尽快善后,慈禧太后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派李鸿章和他的长子李经方,代表大清天朝赴日本赤间关

  • 从“井陉之战”谈韩信的本事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信,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亮点之一,当时韩信受命攻打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井陉之战”发生在攻打赵国的时候。 汉军在拿下赵国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名叫李左车,韩信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向他讨教。原来啊,在这场战斗之前,李左车就给赵军的统帅陈馀出主意,说井陉这个地方非常狭窄,运粮草的车

  •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 项羽一方面明尊怀王为义帝,暗中却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了18个诸侯国,分封给各个诸侯与降将、部将。最值得后人思考的是--为何项羽要在此时搞分封?当时,巨鹿之战中,项羽战胜了围困巨鹿的20万王离军以后,统率代、

  • 刘秀成名之战: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秀,王莽,绿林军,刘秀成名之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兄弟聚众起义,反抗王莽。彼时,刘秀势力弱小,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有什么能力可以胜出呢?我们从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或许可看出刘秀的能力。西汉刘姓皇族繁衍生息,到了刘秀时,家族已经没落。刘秀

  • 为什么淝水之战时谢安还有心思下棋?淝水之战谢安下棋定军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谢安,谢安下棋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苻坚凭借自己统一北方后的广袤天地,前秦的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于他。此时的苻坚是雄兵百万,战将千

  • 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

  • 长平之战,秦军在赵国境内作战,为何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秦军,赵国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

  •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过去2000多年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有必要。因为战争的一般原则没变。什么是战争(战役、战斗)的一般原则?即能不能打。由此生出两个问题:能打怎么办,不能打怎么办。迫于命令和时局(当时国共谈判)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林彪两次在四平失手。或者,林彪等人认为不能在四平与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