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62 更新时间:2023/12/15 18:53:33

话说武媚娘一登上后座,立马成了一架永不停息的行政机器,加上唐高宗李治的“甩手掌柜”性格,武后更是如鱼得水,处处在大唐政界留下她的印记,史载“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不用过多解释就知道武后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主,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叫谁生就生叫谁死必死。

在她“登基”后的最初五年(也就是李治没有完全“病休”的时候),“广弄冤案,天下森森”,严厉打击大量政敌,反正曾极力反对武媚娘称后的老鸟集团(基本上也就是这帮老鸟把娘娘腔抬上台的,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位顾命大臣就是李治能当上太子的主要功臣,李治也可谓是娶了媳妇忘了“爹”的相样板)大部分折戟沉沙,先是因书法精妙能看出王羲之手笔真假而被李世民赏识的褚遂良,被免去尚书右仆射之职(宰相级数的),后来还一贬再贬,由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由世界大都市一直赶到当时鸟不拉屎未开化的越南,那种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估计面对荒漠也没了写遒劲书法的心情了),不出三年就死于任所。武果然对敌人是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有仇不报非君子的辣劲,要做到除恶务尽。

当然,要打倒政坛“巨无霸”长孙无忌就有点难度。当时同样是武媚娘“眼中钉”的长孙无忌身份和褚遂良有点不同,他既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也是顾命大臣的头子,标杆式人物,最重要的是他是天子的亲舅父,也可以说没有长孙无忌就没有李治的天子宝座,所以要打倒他的无疑是要复杂得多,因为他的这么多显赫的身份也就是他的“免死金牌”,武媚娘再激进也不能不投鼠忌器,她忌的当然也就是亲密爱人李治的态度,一下子把天子的舅舅搞垮,别人怎么会不唱衰李治呢?人在这个世界上还真是环环相扣,互相牵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尤其是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的政坛,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能轻易独善其身。反正,武媚娘要打倒长孙无忌比打倒褚遂良曲折得多,尽管长孙无忌正是武媚娘最需要打倒的主。

当然,出了名多权谋的武媚娘绝对是能找出干掉长孙无忌的计策的,时间问题而已,连没有一点过错的王皇后都被她无中生有一个“杀女儿”嫁祸于人的“超高动作”成功打倒,她就不相信长孙无忌屁股没屎,即使是没有什么大的把柄给我抓住,我也可以参照打倒王皇后的那一套炮制一个出来嘛,“空手套白狼”的招数还不会?只要时机配合,我就不相信甩不掉这烫手山芋,武媚娘在心中暗暗冷笑起来。

机会终于来了,就在倒霉的褚遂良在偏远的越南蛮荒之地郁郁死掉后不久,聪明的武媚娘终于也找到了置褚遂良政治盟友长孙无忌于死地的一条绝妙计策,也就是用起来十分得心应手又不费多少政治代价的谋反罪,当然这次武媚娘继续沿用了她对付王皇后的套路,那就是“无中生有”,这个原本就是不用多少投入就生产出效益的“高招”。

其实,无中生有的计策在什么时候都可以用,为什么武媚娘要等这么久呢?那当然是要等合适的时机了,因为无中生有不能与胡编滥造同日而语,不然被人家反过来证死自己就不好玩了,所以说造谣也需要高智商啊,世事洞明才是学问。因为武媚娘等了很久,才等来一桩严重的“朋党案”,那就是韦季方朋党案。

公元659年,在武媚娘的授意下,为武媚娘上位十分卖力的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为太子掌管书籍,不是为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顺手牵羊巧妙地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目的就是要抢班夺权,扶植自己的亲信,进而谋反。谋反可是死罪,这个李治一听就惊得合不拢嘴,然后回过神来才大摇其头,说是舅父扶我上位的,等同于再造父母,他要造反早就反了,还等到现在啊?然后又一甩手发回给许敬宗重审。当然重审的结果也是维持原判,大概是多了一些对长孙无忌十分不利的关于韦季方“揭发”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而这些都是由大手笔许敬宗用写小说的笔法编造出来的。

面对如此“铁证”,李治立马放声大哭,好像是在怪恩重如山的舅父不自尊自重,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的天下难道不就是舅父你的天下吗?为何如此愚蠢做跳梁小丑呢?怪不得那么起劲反武媚娘为后了,原来是有了自己的如意“小九九”。

“即使舅父真的要夺朕的天下,我也不忍心杀舅父,不然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连父亲的小老婆都据为己有,还大模大样立之为后都不怕别人嚼舌头,还怕弑舅之恶名啊?是不是做戏的痕迹浓了点)?后世的人又如何评价我呢?”李治基本上在他的亲人遇难时都是这种大哭的造型,简直就是一架新式眼泪机器。换点新意如何?

当然,博古通今的老狐狸许敬宗还是能引经据典安慰娘娘腔一番的,不然还算大知识分子吗?许狐狸也像诡计多端的魏征劝李世民不要纳齐王妃为后一样,来了一大段史实佐证,说汉文帝也曾杀舅父而天下人却认为他是明君来安慰李治(可惜他比汉文帝差远了),然后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陛下你要是为苍生社稷就赶快下手吧,不然夜长梦多呀,我也是为了你好,不然到时候后悔莫及呵。

李治一听到许敬宗的这一番“肺腑之言”,可能也隐隐有点感动了,这才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啊,我怎样还好意思怀疑他的一番好意呢?

于是,李治把大手一挥,颇有领袖风度地对许敬宗说,那就按你的意思办吧,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我看也不用再对质了,免得大家不好面对。

呀,如果一个雄才大略的天子发昏到可以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词而这么“果断”地判一个大臣(这个大臣还是自己的亲舅父)死罪的话,我相信三岁小孩也不会相信那是一个好天子,这简直就是草菅人命,且任何人都可以稍为伪装而能兜售其奸。

反正,长孙无忌是被他的好外甥亲自送上断头台的,先是被削去了一切官职和封地,所有直系亲属和宗族子弟全都被流放或被杀,诛连九族啊。长孙无忌本人先是被贬往鸟不拉粪的黔州,不久许大炮又派武媚娘“四大金刚”之一的袁公瑜(执法头目)亲往黔州,逼长孙无忌自缢,所以说长孙无忌是“被自杀”的。不管怎样,反正长孙无忌一死,武媚娘的一块心头大石也落了地。

唉,所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不禁令人想起了“英果”李恪被长孙无忌下令被自杀时所喊的关于长孙无忌族灭的那些话,果然是一报还一报,长孙无忌用“谋反”之罪干掉了李恪,武媚娘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赏了一个更大的“谋反”火锅给他吃,这想起来确实是很有讽刺意味,而且和长孙无忌构陷李恪的手法几乎一模一样,有很高的仿真度,只是细节不同而已。

唉,出来混确实要还的。

标签: 李治长孙无忌

更多文章

  • 宋朝皇帝为什么不能杀士大夫?不杀士大夫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皇帝,士大夫

    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了文人治国这一原则。这条治国策略的实施,在那个时候,有它必须执行的原因,但是随着王朝发展,文人越来越大,全国上下热衷于文治,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弊病,因为在选择文

  • 揭秘清朝最畸形的产物之——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包衣

    随着最近清宫大戏的热播,包衣也随之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那么,包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包衣是清朝特有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全称包衣阿哈,满语家奴之意。最初的包衣阿哈是满洲贵族对于家奴的通称,后来逐渐固化,成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称谓。正因为这些所谓的家奴并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

  • 魏延有没有叛乱?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魏延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魏延,魏延叛乱,魏延之死

    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灭三族

  • 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哪一句更能煽动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农民起义,十大农民起义口号,农民起义口号

    数千年来,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阶级的产生。阶级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而又不足的产物,在不同的阶级群体寻求自己的利益时,他们直接就必然会有矛盾产生。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都是如此。当矛盾无法转移或者解决之时,暴力冲突就出现了。自华夏大地统治阶级出现之后,起义运动便成为了阶级矛盾的导火线。

  • 厚颜无耻,甲午海战明明打输了却宣传打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甲午海战

    这是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图,实际上这场战争打输了!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为尽快善后,慈禧太后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派李鸿章和他的长子李经方,代表大清天朝赴日本赤间关

  • 从“井陉之战”谈韩信的本事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信,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亮点之一,当时韩信受命攻打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井陉之战”发生在攻打赵国的时候。 汉军在拿下赵国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名叫李左车,韩信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向他讨教。原来啊,在这场战斗之前,李左车就给赵军的统帅陈馀出主意,说井陉这个地方非常狭窄,运粮草的车

  •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 项羽一方面明尊怀王为义帝,暗中却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了18个诸侯国,分封给各个诸侯与降将、部将。最值得后人思考的是--为何项羽要在此时搞分封?当时,巨鹿之战中,项羽战胜了围困巨鹿的20万王离军以后,统率代、

  • 刘秀成名之战: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秀,王莽,绿林军,刘秀成名之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兄弟聚众起义,反抗王莽。彼时,刘秀势力弱小,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有什么能力可以胜出呢?我们从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或许可看出刘秀的能力。西汉刘姓皇族繁衍生息,到了刘秀时,家族已经没落。刘秀

  • 为什么淝水之战时谢安还有心思下棋?淝水之战谢安下棋定军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谢安,谢安下棋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苻坚凭借自己统一北方后的广袤天地,前秦的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于他。此时的苻坚是雄兵百万,战将千

  • 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