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井陉之战”谈韩信的本事是怎么来的

从“井陉之战”谈韩信的本事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75 更新时间:2023/12/6 0:05:00

“井陉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亮点之一,当时韩信受命攻打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井陉之战”发生在攻打赵国的时候。

汉军在拿下赵国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名叫李左车,韩信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向他讨教。原来啊,在这场战斗之前,李左车就给赵军的统帅陈馀出主意,说井陉这个地方非常狭窄,运粮草的车只能一辆一辆的过,可这个地方又是韩信进军的必经之地,您只要给我三万人马,我从小路偷袭截断韩信的粮草并拦住他们的退路,您再坚守不战拖延汉军,这样汉军进不得退不得,用不了十天我就能拿下韩信的人头。

这绝对是一条妙计,可陈馀这个人有点傲气,也可以说迂腐吧,他觉得自己的兵力远胜过汉军,不想用这样的阴谋诡计,那李左车干着急也没有用。韩信本来就担心李左车的这一招,听说陈馀不想放下尊严,就大胆的进军拿下了赵国。

要说李左车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战国赵国名将李牧的后代,简单说说李牧的两大亮点:第一,以前匈奴人欺负赵国,李牧去守边把匈奴给打的,十几年不敢靠近赵国;第二,秦国后期屡次攻打赵国,在李牧面前一点便宜都占不到,只好出阴招陷害李牧,赵王杀掉李牧之后,赵国也就没救了。(凝听历史在前面发过两篇关于李牧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翻到前面看看)

韩信恭恭敬敬的向李左车请教,要不是陈馀不用先生之言,我就栽到赵国这了,以后的路怎么走,您还要指教我。李左车谦虚一番后告诉韩信,你现在拿下魏国、代国和赵国,表面看起来风头正劲,可士兵们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要是下一步燕国坚守不战跟你耗着,时间一长齐国也知道怎么对付汉军了,拿不下这两个国家,汉王就没资本战胜项王,那时候您麻烦就大了。倒不如不要武力攻打燕国和齐国,现在您的威望和战绩都摆在那里,就摆在那里不要露破绽,每天大酒大肉的犒劳将士,做出一副要攻打燕国的姿态,让燕国人难受去吧,您再派人使者晓之以利害去招降他们,燕国人肯定就投降了,燕国一投降,下一步齐国也会投降。

韩信就按照李左车的去做了,燕国果然投降,之后刘邦派使者去劝降齐国,齐国也同意归顺了,只是韩信为了立功,趁齐国不防备出兵占领了齐国,可从战略上来讲,李左车所说的都中了。

从“井陉之战”向李左车请教能看出,韩信是一个会虚心求教的人,韩信的本事必定有一部分是跟别人学来的。我们再翻过去看看韩信的过往接触的本事人,项梁是肯定不能漏下的。

项梁是项羽的叔叔,爷俩起义之后,韩信就投靠项梁从军了,要知道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脑袋里有世家传下来的兵法,项羽的这方面本事就是跟他学的,韩信对军事感兴趣,在跟随项梁这么多年征战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学的东西肯定不少。这个也不是我这么瞎猜测的,主要有两点依据:第一个,项梁死后韩信追随项羽,他几次给项羽出谋划策,大概就是这仗该怎么怎么打,虽然项羽都没有用韩信的方法,可足可以说明韩信已经学到了东西,这些东西已经让他自信到可以给统帅出主意了;第二个,韩信得不到项羽赏识后投靠了刘邦,在跟萧何几次谈话之后,萧何对他是万分敬佩,以至于向刘邦推荐韩信做大将军。萧何那些年见过的人多了,能让他向刘邦这样推荐的,也只有韩信一个,这一切就发生在韩信离开项羽之后。

江湖上也有这么一种分析,说韩信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宝剑,那个年代宝剑都是有身份人的象征,韩信应该是贵族的后代,家里可能会藏着兵法之类的东西,就说韩信也可能有家传的兵法。这也是一种说法,不过单单拿一把宝剑来做证据,显得过于单薄了。

标签: 韩信井陉之战

更多文章

  • 项羽巨鹿之战后为何不是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 项羽一方面明尊怀王为义帝,暗中却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了18个诸侯国,分封给各个诸侯与降将、部将。最值得后人思考的是--为何项羽要在此时搞分封?当时,巨鹿之战中,项羽战胜了围困巨鹿的20万王离军以后,统率代、

  • 刘秀成名之战: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秀,王莽,绿林军,刘秀成名之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兄弟聚众起义,反抗王莽。彼时,刘秀势力弱小,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有什么能力可以胜出呢?我们从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或许可看出刘秀的能力。西汉刘姓皇族繁衍生息,到了刘秀时,家族已经没落。刘秀

  • 为什么淝水之战时谢安还有心思下棋?淝水之战谢安下棋定军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谢安,谢安下棋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苻坚凭借自己统一北方后的广袤天地,前秦的力量空前强大,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于他。此时的苻坚是雄兵百万,战将千

  • 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

  • 长平之战,秦军在赵国境内作战,为何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平之战,秦军,赵国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

  •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过去2000多年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分析总结长平之战是否有必要?有必要。因为战争的一般原则没变。什么是战争(战役、战斗)的一般原则?即能不能打。由此生出两个问题:能打怎么办,不能打怎么办。迫于命令和时局(当时国共谈判)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林彪两次在四平失手。或者,林彪等人认为不能在四平与国军

  • 赤壁之战真的经典吗?真实的赤壁之战,不是你想的那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与猇亭之战是真打了。官渡战败,袁绍病,死了;猇亭战败,刘备病,死了。唯独赤壁之战曹操全身而退,歇了两年又出去打,其实力不见削弱。官渡之战与猇亭之战袁绍与刘备是真败了,特别是官渡之战,袁绍的文臣武将死降殆尽,难怪他活不下去。反观曹操

  • 领导淝水之战,捍卫华夏文明,“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淝水之战,东晋

    公元358年,东晋豫州刺史谢奕因病去世,由于谢氏治理豫州颇得民望,于是东晋朝廷召谢氏世家子弟继任,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由于才能出众,又擅长自我表现,因而声誉高于谢安,会稽王司马昱先是召其为从事中郎,接着迁吴兴太守,而这次迁为豫州刺史,都督司州诸军事。然而谢万心高气傲,做为北伐大将却不能安抚士兵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为关羽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夷陵之战,关羽

    夷陵之战是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的两个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孙刘联盟的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了保住江东于是就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同刘备联盟一起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与此同时先前被曹操占据的荆州陆续被刘备和孙权兼并。当时刘备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