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下宫之难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下宫之难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621 更新时间:2024/1/22 22:29:29

下宫之难,又称下宫之役、原屏之难、庄姬之乱、孟姬之乱,据《左传》、《史记·晋世家》是指前583年晋国赵氏家族原屏两支被灭,赵武一系夺回宗主的历史事件。 此事对赵氏打击不小,直到晋悼公时期赵武才让家族复兴。

《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误记其事发生在前597年,虚构出"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不过赵武复立确实是在前583年。

《国语·晋语九》:夫郤氏有车辕之难,赵有孟姬之谗,栾有叔祁之诉,范、中行有亟治之难,皆主之所知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

将《左传·成公四年》、《成公五年》、《成公八年》三篇中的几处描写加以整合,便可梳理出事件脉络:

晋国大夫赵盾,是赵同、赵括、赵婴齐同父异母的兄长。孟姬下嫁于赵盾之子赵朔,赵朔死后谥为庄,故称赵庄姬。而赵氏灭门惨案的重要诱因,其实是一件发生在赵氏家族内部的丑闻-- 赵庄姬与赵婴齐有奸情(此事应在赵朔死后不久,属叔叔与侄媳妇乱伦),事情败露后赵婴齐被赵同、赵括兄弟逐出晋国。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赵氏封邑改封给大夫祁奚。当时,赵武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

不久,幼时曾受赵盾养育之恩的韩厥对晋景公谈起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太史公老先生在他的《史记·赵世家》中说道:晋国赵氏家族在赵盾时期曾经执掌晋国朝政,就连当时的国君晋灵公都惧怕他。晋灵公年幼顽劣,宠信奸臣屠岸贾。屠岸贾为己谋利,于是与晋灵公串通一气,屡次刺杀正卿赵盾,未遂。后赵盾逃匿,但是还未出国境,赵盾的族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又迎赵盾,赵盾得以继续掌权。赵盾拥立公子黑臀,是为晋成公。

晋成公即位后,完全委国政于赵盾。屠岸贾失势,心里暗中记恨赵氏,但惧于赵盾的权威,不敢作乱。赵盾死后,屠岸贾又得宠于晋景公(晋成公之子)。前597年,屠岸贾认为时机成熟,就告遍诸将:"当年赵穿弑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但是仍是贼首。以臣子弑君主,而他的子孙在朝堂,那还怎么惩罚罪恶之人呢?请诛杀赵氏!"这时曾为赵氏家臣的韩厥却反驳道:"灵公遇到贼人,赵盾正在逃亡,我们的先君(即晋成公)以赵盾没有罪,所以并不诛杀。如今你们要诛杀他的后代,这是违反先君的意思而乱开杀戒。"屠岸贾不听,决意要下手。

韩厥心急,亲自到下宫(赵氏的宫室)要求赵朔赶紧逃亡。赵朔不愿意,说道:"如果你不让赵氏绝嗣,赵朔死而无憾。"韩厥答应了,回去便称病不出(在《东周列国志》中,赵朔与夫人赵庄姬作生离死别,并告诉赵庄姬:"如果生男子,他就叫赵武,当为赵氏复仇;如果生女子,她就叫文嬴,赵氏宗庙就该灭亡!")。屠岸贾不请示国君而私自带领诸将攻打赵氏于下宫,屠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东周列国志》还提到赵旃害怕受到牵连,逃亡了),尽灭赵宗。

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实际上为晋成公之女),已经怀有赵朔的孩子,逃至公宫(晋宗室的宫殿)藏起来。赵朔的一个门客叫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告诉挚友程婴:"你为什么不死呢?"程婴说:"赵朔的妻子肚子里有子嗣,如果幸运得到男子,我一定照顾他,奉养他;假如是个女子,我会去死的。"后赵庄姬分娩,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了,到宫中搜索。赵庄姬将婴儿赵武藏在自己胯下,祈祷道:"赵氏宗族如果绝嗣,他就会哭叫;如果不该灭亡,就不会出声。"屠岸贾搜索时,赵武竟没有啼哭,屠岸贾没有搜到。赵武脱险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次没有搜到,以后一定还对再来搜查,怎么办?"公孙杵臼问:"保卫婴儿与死,哪个更难?"程婴回答:"死来的容易,拥立少主难啊!"公孙杵臼说:"赵家的先君们曾厚待您,你来干难事,我干容易的事吧,我先死!"于是两个人计划着拿别人的婴儿充数(《东周列国志》中称充数的是程婴之子),藏于山中。程婴骗诸将:"我程婴不能拥立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两金子,我告诉赵氏孤儿的下落。"诸将高兴,成交,出动军队随程婴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骂道:"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年下宫之难没能随主公而死,与我共谋藏匿赵氏孤儿,如今又出卖我。即使不能扶立少主,又怎么忍心出卖我们?"抱住婴儿大呼:"老天啊!老天啊?赵氏孤儿有什么罪啊?求你们让他活命,只杀我公孙杵臼就可以了……"诸将不干,将婴儿与公孙杵臼一并杀死。诸将都以为赵武已死,很高兴,以为斩草除根。然而真正的赵氏孤儿尚在人间。之后,程婴保护赵武一起隐居于深山之中。

就这样,程婴与赵武在深山中居住了15年后的前583年,晋景公生了病,一占卜,得知是大业(大业为嬴姓,赵氏的先祖)的后代们在从中作祟。晋景公问韩厥,韩厥是知情人,于是劝诫晋景公:"大业的后代在晋国绝嗣的那不是赵氏家族吗?中衍之后,都是嬴姓族人(【注】:赵衰一族为嬴姓赵氏)……如今我们的君主却独灭赵氏,国人都很痛心。只希望国君能够处理它。"晋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世子孙吗?"韩厥顺水推舟,俱实以告。于是晋景公与韩厥谋立赵孤,召来藏于宫中。诸将入宫来给晋景公探病。晋景公公开将赵氏孤儿带入朝堂。诸将不得已,都把责任推给屠岸贾。于是让赵武、程婴拜见诸将,诸将反而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灭掉屠氏家族,晋景公把当初的赵氏田邑还给赵武(在《东周列国志》中称是晋悼公听由韩厥之言,才为赵氏平反昭雪)。

等到赵武行弱冠礼,程婴于是向诸大夫辞行,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赵氏家臣多殉职。我不是偷生,而是思念扶立赵氏的后代。今天你已成年,恢复了爵位,我将到九泉之下去见赵盾与公孙杵臼。"赵武不愿意程婴离开他,哭泣不止想留住程婴,程婴还是选择了自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后周世宗柴荣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因此也叫郭荣,二人都是贫下中农出身,所以深知民间疾苦,一旦掌权,知道怎样做事才能让老百姓拥护。特别是柴荣,成为皇帝后,获得的评价很不错。司马光在拿他和五代时期另一个能力较强的帝王后唐庄宗相比时,说:“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hell

  • 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经济为何开始落后与南方地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

  •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

  •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藩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

  • 唐朝有哪两位皇帝登基时时在洛阳而不是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国都是长安,洛阳仅仅是在武则天称帝期间作为武周的国都存在过,所以唐朝的皇帝绝大部分肯定是在长安登基,但在唐朝历史上,也曾经有两位皇帝是在洛阳登基。 这两位皇帝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和唐哀帝李柷,因为他们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于洛阳继位,而且他们在唐朝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低,在位时间也比较短暂,所以被忽视了。

  • 五胡十六国慕容家族建立的四个燕国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朝时期在北中国又出现了四个燕国,不过,这些燕国有燕国之名,却是鲜卑人所建。鲜卑人一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为拓跋鲜卑,又称北部鲜卑,另一部分发源于位于今内蒙的鲜卑山,为东部鲜卑,包括慕容鲜卑,段鲜卑和宇文鲜卑。鲜卑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传到曹魏时代,慕容鲜卑的酋长莫护跋,在魏国随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

  • 奠定西晋王朝基础的“三司马”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年),208年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

  • 中国古代柔然民族历史介绍 柔然汗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

  • 北魏迁都后为何迅速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北魏孝文帝因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而被看作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迁都这一举措也被看作体现了孝文帝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然而事实上,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圭天兴元年(三九八)以来,一直定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历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而迁都洛阳之后的北魏王朝,连孝文帝计算在内,也只传了

  • 刘裕手下有哪些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刘裕,东晋朝时期的实际掌权人,在历史中被后人多有赞誉。他著名的两次北伐也是后世人们探讨与借鉴的经典案例。那么为什么刘裕要挥军北上呢?刘裕北伐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天下宏观局势以及刘裕自身来探讨刘裕北伐的举措。首先刘裕掌控东晋朝时期,南燕慕容超听信佞臣的言论,又观东晋朝皇位更迭导致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