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为何没能恢复元朝的全部疆域?

明朝为何没能恢复元朝的全部疆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561 更新时间:2024/1/21 19:07:07

元朝灭亡之后,明朝其实也想过恢复元朝的全部疆域。但遗憾的是,后来因为明朝先后发生了靖难之役,以及后面的土木堡事变,直接让明朝错失了这个机会。

说到底,明朝没能完成这个宏伟目标,全都怪老朱的子孙后代,太不给力了。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随着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明朝正式开国。在明朝开国的同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出乎意料的决定。朱元璋声称,自己是继承了元朝的统治,而不是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

朱元璋的这个决定,看起来似乎就只是一句话而已。但实际上,在这个决定的背后,却大有深意。

首先,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开国,但势力范围其实仅限于南方。至于广袤的北方,已经更北方的草原地区,则是完全归北元政府统治。而在这部分区域当中,很多地主阶级的乡绅士族,内心深处对元朝还是有一定的认可的。

如果当时老朱宣称,自己是将蒙古人赶跑,不认可元朝为正统王朝的话。那朱元璋想要得到这些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就相当困难了。要知道,前者相当于改朝换代,除了皇帝换了姓氏之外,其他的基本没变,那些北方的地主阶级,自然会接受得更容易一点。

而如果是后者的话,那更近似于外族入侵了,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除此之外,老朱的这个决定,其实还有一点小心思。既然明朝认可了元朝的正统性,那明朝作为接下来接替元朝的朝代,接管元朝的所有地盘,自然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为后面明朝的扩张,留下了一个法理上的旗号。

当然,这些东西,其实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要占领地盘,肯定还是得靠拳头。不过好在,到了朱元璋这会儿,北元政府内部矛盾重重,而且自身也比较衰弱。所以,明朝开国之后,明军很快就一路北上,最后直接占领了北京地区。

而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明朝更是不断扩张,不但拿下了西北的陕甘宁地区,以及西南的云贵川等地,就连北元朝廷,都被明军直接打掉了。到了朱元璋在位后期,明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彻底扩展到了北方草原。

到了这个时候,明朝虽然没有继承元朝的全部领土,但扩张的意图,已经显露无疑。

客观来说,朱元璋这一代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以往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对比,朱元璋的这个成绩,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至于说老朱为啥继续扩张,直接恢复元朝乃至蒙古帝国全盛时期的地盘,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老朱做不到。

在元朝和明朝之前,中国历史曾经出现过两个高峰,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唐朝。如果深入了解这两个时代的扩张史,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两个朝代的扩张,其实是惊人的类似。

首先是汉朝。汉朝自刘邦开国之后,刘邦在位期间,主要任务是统一中原,顺便剪除那些异姓王,彻底完成对中原地区的统一。而接下来的吕后执政的十多年,以及再之后的文景之治,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积攒国力。

再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前期主要是打匈奴,击败匈奴之后,开始向西域方向扩张,最后逐渐让汉朝的版图达到最大。

从刘邦到汉武帝,这个过程一共花了四代人,五位执政者。

然后是唐朝。唐朝自从李渊建国之后,李渊在位期间,主要任务也是统一中原。等到中原统一之后,没过两年,李世民就发动了玄武门事变,这也算是唐朝的一个意外情况。而李世民登基之后,也是先打北方的突厥,然后再去揍西边的吐谷浑和高昌,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而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又继续扩张,将唐朝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到了这个时候,唐朝的版图才算达到极盛期。也就是说,唐朝达到极盛期,也是用了三代人,三位执政者。

甚至就连后来的元朝,其实也差不多。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打下那么大的疆域,只是统一了北方草原而已。至于后来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则是先后经过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三代人,五位执政者的治理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这当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客观规律。

蒙古帝国比较特殊,我们暂且不论,只说汉唐。为什么汉唐两个巅峰期,都是先统一中原,然后先打北方草原,然后再向西发展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不统一中原的话,内部就会不稳定,根本无法对外扩张。

而如果中原统一之后,想向西方扩张,中国古代唯一的通道,就是河西走廊。这条狭长的地理通道,极易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切断。也就是说,如果不先解决北方的敌人,而是先向西扩张的话,很容易会被北方游牧民族一分为二,太过危险。

所以,统一中原的重要性排在最前面,然后是解决北方的敌人,再之后才是向西扩张。

到了明朝这会儿,其实也差不多。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任务,其实是统一中原。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其实做得非常好。要知道,明朝和汉唐两大时代都不一样,汉朝前接秦朝,而唐朝则是前接隋朝,思想上大家都没什么区别。但是明朝的前面,则是元朝,两个朝代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导致朱元璋统一中原之后,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内部矛盾。即便这样,朱元璋依然同时击溃了北方的北元政府。不得不说,老朱的能力,真的是很强很强。他把原本属于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皇帝的事情,都给做了。

但问题是,在老朱去世之后,接下来明朝发生的事情,却让明朝的扩张进程,走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首先是靖难之役。老朱去世之后,因为跳过了儿子,直接传位给了孙子,所以导致他家老四不服气,最后直接起兵造反,干掉了自己的大侄子。这场靖难之役,不但对明朝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耗,而且还导致北方的很多游牧民族,又有了再次崛起的机会。

当然,接下来即位的朱棣,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这个情况,倒也不算太麻烦。朱棣即位之后,很快就再次征讨北方,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持续进攻,再次打垮了北方的敌人。到了朱棣在位后期的时候,明朝其实已经逐渐控制了草原。此时明朝的情况,基本等同于唐朝李世民在位中期,或者汉武帝在位中期的时候。

按照以往的历史剧本,接下来,明朝在控制了草原之后,就该向西方发展了。但问题是,到了朱棣在位后期的时候,明朝却发生了一个以往所有朝代,都没有遇到过的事件。这个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足迹最远抵达了非洲。这场宏伟的航海行动,直接导致明朝的世界观,和以往汉唐时代不一样了。在汉唐时代,中原政权想要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交流,只能往西方走。但是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发生之后,明朝政府发现,原来不打仗不扩张,也能走海路和西方交流,也能和西方进行贸易。

如此一来,明朝的扩张欲望,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如果说,海上运输的发展,成了明朝扩张受限的根本原因。那朱棣去世之后,连续两代明朝皇帝,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早早去世,以及再之后的土木堡事变,就成了直接原因了。

朱棣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明仁宗,仅仅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而再之后的明宣宗,则是在位10年之后,仅仅36岁就去世了。

这两位皇帝,都算是比较不错的皇帝,在位期间还缔造了所谓的‘仁宣之治。类比汉朝的话,大概就相当于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只不过时间更短一些而已。所以,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接下来的明朝,就应该在明宣宗之后的明英宗手里,开始向西方扩张,版图达到鼎盛时期。

但问题是,因为明宣宗去世比较早,导致明英宗是少年即位,根本没受过什么当皇帝的教育。所以,明英宗成年之后,根本认不清现状。这直接导致明英宗受到了宦官王振的蛊惑,轻易率军征讨北方的瓦剌。结果,二十万明军精锐,全部被瓦剌干掉,明朝的军事力量,瞬间由盛转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事变。

土木堡事变结束后,明朝的军事力量严重衰退,再也无力对外扩张。所以,自从明英宗以后,后面所有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再没有发动过对外战争。再加上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明朝可以通过海上,和西方进行联系和贸易,自然也就没有了扩张的欲望。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明朝最后没能继承元朝的所有疆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当然,明朝的巅峰时期,版图其实也很大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长时间维持巅峰版图。交通速度,直接决定了一个政权,能够统治的版图上限。

比如唐朝,真正的版图巅峰期,其实也就是李治在位中期的十多年时间而已。等到李治去世之后,唐朝的版图很快就迅速缩水了。

至于说像很多历史爱好者畅想的那样,由明朝政府完全恢复整个蒙古帝国的疆域,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一统帝国,这事基本上就不现实。就算是当年的元朝,其实也没做到这一步。元朝开国之后,西边的四大汗国,其实只是名义上对元朝称臣,彼此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管辖的关系。

以明朝的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来说,想要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蒙古帝国版图的大一统国家,基本不现实。这样一个国家,从东到西骑马行走,恐怕一年的时间都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自然不可能完成统一。

所以,就算朱元璋能活两百年,一直在位,最多也就只能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亚。至于再远一点,只要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大幅提升交通和通信能力,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下宫之难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下宫之难,又称下宫之役、原屏之难、庄姬之乱、孟姬之乱,据《左传》、《史记·晋世家》是指前583年晋国赵氏家族原屏两支被灭,赵武一系夺回宗主的历史事件。 此事对赵氏打击不小,直到晋悼公时期赵武才让家族复兴。《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误记其事发生在前597

  • 后周世宗柴荣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因此也叫郭荣,二人都是贫下中农出身,所以深知民间疾苦,一旦掌权,知道怎样做事才能让老百姓拥护。特别是柴荣,成为皇帝后,获得的评价很不错。司马光在拿他和五代时期另一个能力较强的帝王后唐庄宗相比时,说:“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hell

  • 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经济为何开始落后与南方地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

  •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

  •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藩镇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

  • 唐朝有哪两位皇帝登基时时在洛阳而不是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国都是长安,洛阳仅仅是在武则天称帝期间作为武周的国都存在过,所以唐朝的皇帝绝大部分肯定是在长安登基,但在唐朝历史上,也曾经有两位皇帝是在洛阳登基。 这两位皇帝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和唐哀帝李柷,因为他们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于洛阳继位,而且他们在唐朝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低,在位时间也比较短暂,所以被忽视了。

  • 五胡十六国慕容家族建立的四个燕国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南北朝时期在北中国又出现了四个燕国,不过,这些燕国有燕国之名,却是鲜卑人所建。鲜卑人一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为拓跋鲜卑,又称北部鲜卑,另一部分发源于位于今内蒙的鲜卑山,为东部鲜卑,包括慕容鲜卑,段鲜卑和宇文鲜卑。鲜卑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传到曹魏时代,慕容鲜卑的酋长莫护跋,在魏国随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

  • 奠定西晋王朝基础的“三司马”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年),208年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

  • 中国古代柔然民族历史介绍 柔然汗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

  • 北魏迁都后为何迅速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北魏孝文帝因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而被看作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迁都这一举措也被看作体现了孝文帝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然而事实上,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圭天兴元年(三九八)以来,一直定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历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而迁都洛阳之后的北魏王朝,连孝文帝计算在内,也只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