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禹治水背后的历史:气候变化,文明迁移,部族战争,国家诞生

大禹治水背后的历史:气候变化,文明迁移,部族战争,国家诞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3/12/17 22:39:14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时期发生气候变化,引发了全球性的严重洪水灾害。在这个漫长的大洪水时期,我国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为遭受洪水灾害而逐渐衰微。华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黄河中上游的中原地区迁移,我国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现在这一地区。

当时我国正处于舜禹时代,许多古籍对大洪水都有记载,也提到了先民为躲避水患而迁徙的事迹: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淮南子·齐俗训》: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尧舜禹为了躲避大洪水,先后分别建都平阳(今山西太原)、蒲坂(今山西永济)和安邑(今山西运城)。但事实上在他们之前的三皇五帝,大都居于江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王国维就曾说过“尧舜之前如神农、黄帝、太昊、帝喾皆居东方”。

可见这场大洪水的暴发,影响了华夏文明的落脚点,成就了开居中之国的夏王朝。否则,随着山东龙山文化和江浙良渚文化的发展融合,我国最初的王朝极有可能出现在东方的近海地区。

一开始负责治理水患的是有崇氏的。鲧其实很善于治水,他修筑堤坝围堵洪水的“堙障法”并非一无是处,治水失败的更主要原因还是严峻的气候和落后的物质条件。鲧被追责后,他的儿子大禹接过了治水的重任。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上任后改“堙障”为“疏导”,但是仍然见效缓慢,因为他花了漫长的十三年时间才“成功”。对于这样的成功,屈原就不大相信,他在《天问》中质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屈原大概觉得,以他通达天地的高超思维都想不通的事情,很可能是假的。

大禹如果有机会亲口回答屈原的质疑,他至少能够说出两大理由来证明治水确实需要耗时十三年!

第一个理由就是打赢部落战争、一统天下需要这么长时间。大禹是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的关键人物,这十三年时间是他为江山传子,助启开创一代王朝创造条件的关键时期。

其实经过尧舜时代向高海拔地区的西迁之后,水患对先民的威胁已经不那么急迫,否则也不可能给大禹十三年的时间去治理。换句话讲,大禹能够在治水总指挥的位置上坐稳十三年,事实上是另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部族冲突和战争。只有消灭敌对部族,有效地控制不同部族,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国家才能够建立起来。三皇五帝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但都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上古时期部族之间冲突与战争的记载,在古代史籍中非常多见: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荀子·议兵》:尧伐讙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

《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所以大禹并不是像他父亲鲧那样,傻傻地只想着设法治水。他的成功并不是治水方法的成功,而是借治水之名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实力壮大才是真实的成功。当时华夏大地上的主要矛盾,是水患的威胁与先民渴望安居之间的矛盾,子承父业、接班治水的大禹是大多数部族都能接受的人物。

大禹被舜任命为司空,并兼任总领联盟事务的“百揆”,有权指挥各个部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水。在治水大权之下,大禹也就能以妨碍治水为名,征讨不顺从的部族,“禹伐共工”就是例证。

共工氏在我国上古时期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部族,女娲颛顼、帝喾以及尧舜等人都和共工氏发生过战争。古籍提到共工氏时,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振滔洪水”,只要一发生洪水就说是共工氏作怪。

所以大禹完全可以说,三皇五帝都没有摆平共工氏,他自然更需要一些时间去搞定共工氏,才能把水患的祸根除掉。

就这样在治水的十三年时间里,手握大权、可以号令四方的大禹以治水之便,将各个部族的民众按照地域划分,建起早期的社会管理组织,具有国家意义的管理机构也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成为其后正式建立国家的基石。

大禹要说的第二个理由绝对是重量级的。水患是天灾,天不降灾,人间自然无祸。大禹完全可以说,经过他十三年来的努力,上天深受感召而决定不再让灾祸降临,于是水患自然根除。

事实真相是这样吗?根据现代科学的推断,确实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地球上多雨时期一般发生在暖期气候向冷期气候的转变,这个变化过程相对缓慢,所以多雨时期常常持续很长时间。而大禹恰恰赶上了气候发生相反变化的时期,冷期气候开始向暖期气候转变,这是一个快速突变的过程,有雨过天晴的效果。因此,随着气候的快速好转,气候带北移离开华夏地区,季风、降雨变得正常化,植被逐渐得到恢复,洪水灾害也就自然得到消除。

所以说,大禹的成功并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在等着听天命的过程中,必须竭尽人事,夺取并巩固地位和权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鲧以生命为代价,给他讲清楚的道理。

标签: 大禹治水

更多文章

  • 老皇帝闭门不出,宰相带头出逃,太子不愿接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老皇帝,宰相,太子

    一提到宋朝,很多人马上一脸嫌弃。尤其是南宋,不仅许多读者嫌弃它,他们皇家子弟都时不时地要嫌弃一番。就连宋高宗赵构坐龙椅到最后都厌烦了,他把位子传给养子赵昚,自己走下龙椅又活了25年才死去。继位的宋孝宗赵昚也是一样,觉得这把椅子真是越坐越没劲,索性把位子传给太子赵惇,自己做太上皇在5年后病逝。而这位接

  • 孔融死前与曹操的交锋:虽输给了屠刀,但说对了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融,曹操

    东汉末年的大军阀中,最先对孔融动杀心的是袁绍。《三国志》中说袁绍与“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这句话中“公”指的是曹操,袁绍看孔融不爽,想让曹操找个借口把他干掉。而当时曹操觉得天下不在自己手中,没必要杀此大名士败人品,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此后曹操与袁氏兄弟分道扬镳,他没有马上走另立或自立为帝的

  • 雍正是怎样对待三个儿子的?整死一个,传位一个,废弃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雍正,雍正儿子

    雍正跟康熙相比子嗣稀少了很多,在他生前长大成年的儿子只有弘时、弘历、弘昼三人。这三兄弟从雍正那里所获得的父爱,可谓是天壤之别。除了留下弘历作为接班人外,弘时、弘昼哥俩都被雍正整的很惨。尤其是成年更早,而又性情直率的弘时,竟直接被整死了!雍正四年(1726年),25岁的弘时被父亲雍正抛弃。雍正在这年颁

  • 汉武帝打匈奴的钱是哪来的?汉武帝搞钱征匈奴的三大法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武帝,汉朝,征匈奴,刘彻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力比拼,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分量比韩信重,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比徐达重。如果韩信、徐达是拳头,那么萧何、李善长就是供应血液的心脏,他们搞钱搞物的能力才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汉朝初期的疆土面积仅有200万平方公里左右,贫弱的汉政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面对周边四夷的侵扰大多时候

  • 刘备摆了诸葛亮一道又一道,诸葛亮也阴了刘备一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诸葛亮

    君臣之道神似夫妻之道,要和谐就得要双方强弱分明,否则只能散伙换人。诸葛亮和刘备的结合,对诸葛亮而言,是找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对刘备而言,是找个人再赌一把,输了就回家接着编筐卖鞋。俩人的隆中谈话开了一个好头,瞎跑乱撞的刘备对自己的未来大饱眼福,割据蜀地做个土皇帝,他很开心。诸葛亮也很开心,三分天下的i

  • 两位皇太极的忠勇之臣,各自走向不归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太极,多尔衮

    跟许多赶上看陈小春版《鹿鼎记》的朋友一样,我也是20年前看了这部金庸武侠剧,才知道的鳌拜这个人。巧的是我对多尔衮的最初认知,也是源于一部电视剧——潘迎紫、尔冬升、刘青云联袂主演的《一代皇后大玉儿》。作为清朝初年的两大权臣,鳌拜和多尔衮的成长过程完全不同。比如,一出生就自带成功光环的多尔衮,可以说是步

  • 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降温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空调,古人降温

    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寒冬酷暑,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恐怕仅凭自身的素质是无法抵御严苛的自然条件的。因此,一些基本的防寒防暑的措施是必要的。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夏季还是十分炎热的,人对于气候变化的感觉还是十分敏锐的,有时,即使是微小的气温变化都可能会导致不适,所以,盛夏之际,皇宫里

  • 刘备为什么没在关羽被杀后马上复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关羽,刘备给关羽报仇

    后世有人评价刘备,说早在关羽被杀之时,他并没什么强烈反应,只是在登基称帝之后才挥师伐吴,这很奇怪。其实一点也不怪。概因战争这个东西,最是耗费社会资源,必须要把全社会组织起来,男人当牲口推上战场,女人当男人推下田地,各地官员都要做工作忽悠老百姓,但凡哪个老百姓明白事理,还得赶紧抓起来。这就是群臣劝谏,

  • 唐僧的头盖骨:揭秘大报恩寺地宫里最值钱的宝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僧,大报恩寺,大报恩寺地宫

    大报恩寺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传说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生母,在1412年到143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我国惟一被史料记载的琉璃宝塔,因为美丽和荣耀,被世人称作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这座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庙,历经沧桑,见证了数

  • 大宋朝是怎么被一次蝗虫之灾改变了政局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蝗灾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四月,寇准第四次下课后,宋真宗对朝廷的官员进行了一番升调,重新调整了各方的势力。在这番升调中,宋真宗重新起用王钦若,让他成为了帝国的副相,变成了帝国第三号人物。得此高位后,王钦若势力倍增,理应不可一世了吧。然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伴随着三个人的先后出事,王钦若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