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从建国到灭亡都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从建国到灭亡都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4/1/21 2:41:58

楚国是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楚国不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却是最难搞定的。楚国因何而从一个小国成长为左右春秋战国格局的大国,又因何丧失大国地位,在强秦的攻势下苟延残喘,又是如何在最后的岁月里回光返照?

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度,不仅是因为她有屈原宋玉,不仅是因为她有鱼鳖鼋鼍,也不仅是因为她有霸王项羽,更多的是因为她幅员辽阔、带甲百万,有一争天下的资本。楚国起于江汉,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共计吞灭四十余个诸侯国,是灭国占地最多的国家。数百年间楚国蓬勃发展为横跨江淮以至在战国末期占据整个南中国的最大诸侯,而且这个南中国不是长江之南,甚至也不是淮水之南,而是大体接近黄河之南。如此广袤磅礴的气势,即便秦国与其相比也是相形见绌。

中原诸侯无论大小都是经天子册封确认的邦国,政权意识强烈,所以只能以战争方式进行吞灭,被吞灭的君主部族都很难形成治权独立的封邑部族,法令变更的阻力相对要小许多。而楚国不同,由于地理偏远,又不是周室的原封诸侯,而是自生自灭一般性的承认式小诸侯,因此可以自行吞并相邻部族,从而不断扩大土地民众。正是这种不同,形成了楚国远远强于中原各国的分治传统。

楚国的扩张至少有两种方式,一是迫使相邻部族臣服的软扩张,实质就是一种整合,一种兼并,一种文明化入。所以这种扩张带有双方相互妥协的一面,在楚国而言,是允许臣服部族在原有土地上一定程度的自治,可以有私兵,并且国君不能任意夺其封邑;在臣服部族而言,则接受国君的封赏惩罚与行动号令。二是武力吞并,被武力吞并的部族与土地由邦国直接治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被武力吞并的部族渐渐成为几乎完全自治的新世族。而这两种情形,就成了楚国分治的根基。

所谓分治,其一经济分治,经济上分为王室直辖的土地与世族封邑土地,后者基本上不向邦国缴纳赋税;其二军事分治,世族封邑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兵武装;其三权力划分,政治权力依据族群实力之大小而分割,国政稳定地长期地由王族与大世族分割执掌,吸纳外邦与社会人才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而分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分割。楚国在几乎整个春秋时期,都处于王室与老自治部族分掌权力的情势下,所以战国时代在楚国实行变法是几乎不可能的。吴起变法惨败,屈原也被放逐都反映了根深蒂固的贵族分治有极大的惰性。相对于实力大争所要求的国家高度聚合能力,楚国依然是最弱的,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楚国的衰落。

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最大王国,其国力军力却始终没有强大到能够稳定强盛一段时期。在整个战国时期,唯独楚国乏力不振。战国时期楚国最好的状态,便是虚领了几次合纵抗秦的“纵约长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常态就是在强秦面前屡战屡败,连连迁都,甚至连楚怀王都被秦国囚禁,客死他乡。之所以如此,根源便是楚国的分治使其始终无法聚合国力,形成改变天下格局的冲击性力量。

虽然楚国在分治中走到了最后的岁月,但是分治任然迸发了最后的一抹光辉。因为分治的夹缝中楚国保存的一部分力量,在秦国纵横中原连灭韩、赵、燕、魏之后,在楚国最后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最大程度的爆发了出来。在项氏的率领下楚军以成功的防守反击战大败秦主力大军二十万,追击三日三夜不顿舍,攻破两壁垒,杀七都尉,秦军战死近十万人。但是分治的本质决定其并不能长久的凝聚力量,一战大胜,老世族相互掣肘的恶习复发,楚军以六十余万兵力应战秦国六十万大军,对峙年余,最终仍落得个兵败国灭。

1、因分治而兴

据古书记载,周公旦“制礼作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而在后来天下礼崩乐坏,周王室日渐衰微,周公旦所立之“七十一国”,仅剩下战国七雄这几个一流强国和宋、越、蜀、卫这几个二流国家。这些二流国家就不多说了,在战国七雄中,除却挖垮老姜家墙角的田齐,架空晋君、继承晋国遗产的赵魏韩,还有那个龟缩北境、迂腐至极的燕国,老秦人的不屈和楚人的进取,造就的秦国、楚国的发迹、强盛史,不得不令人感慨。

秦人的祖先因养马有功而成为了周王朝的附庸国,在平王东迁之时,因护驾有功才得以被正式分封为诸侯,而后又在宗周一片焦土上建国,犬戎、义渠等西方戎族对秦国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秦国的发家史。而后,数代秦君韬光养晦,秦穆公厚积而薄发,一举灭掉了西方戎族建立起来的十二个国家,使得秦国崛起于西陲。进入了战国时期,秦国虽然没落了一段时间,但是秦人的不屈,使得秦国纵使处在亡国边缘之时,也绝不低头,终因商鞅变法而再度复兴,走上了东出争霸之路,终成一统。

楚人呢,比起秦人除了早立国几百年,他们所面临的境地也比秦人好不到哪里去,在周王朝立国之初力行分封之时,好不容易捞到个子爵,但是在会盟之时,身为子爵的楚人领袖也只能为那些公爵、侯爵干着端茶倒水的事情,后来祭祀之时,楚人还要跑到鄀国盗牛,这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祭祀之事,可见楚国立国之初的悲惨境地。

在西周时期,楚国的君王们都是在埋头苦干,发展国力,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直到周王室东迁,东周建立之后,熊通也就是前面提到公然向周桓王要求提升爵位的那个狠人,通过政变成为楚君,随即又公然称王,而后楚国便开始腾飞,而楚国腾飞的根基就是大族分治。

在当时,中原的诸侯皆是周王室册封的,土地大小皆以固定,想要扩张土地,只有吞并一途,而向秦楚这样的诸侯国则不然,他们周边尚有不服“王化”的部族,他们进行扩张,除了吞并,还有降服这些不服“王化”的部族这条路可以走,秦穆公灭十二国便就是走了这样的一条路,楚国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比起秦国彻底的吞并,楚国迫使周边部族的臣服,这就带有一种妥协的意味在里面:对于楚国而言,这些部族承认楚国统治,愿意划入楚国境内,不用大动干戈而扩张领土,何乐而不为?对于这些部族而言,承认楚国统治,同时楚国也承认他们的封邑,不能随意地夺去自己部族的封邑,还能够保持自己的武装力量,高度自治,也未尝不可?而这些部族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又会去吞并、灭亡其他部族,一来二去之下,楚国跃居天下诸侯之中的一流强国。

2、因分治而存

楚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八百多年的时间里,遭遇的如昭王失国这样的亡国危机也并不少,可是,楚国却一次又一次地从亡国阴影中走了出来,还几度中兴,除了外部势力的干涉,这一切也离不开大族分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来举楚国在战国时期遭遇的一个亡国危机来作为例子吧。

公元前302年,在秦国为质的楚太子横与秦国大夫发生争执,期间失手杀死秦国大夫,逃回了楚国,自从秦楚关系破裂,秦昭襄王怒而质问楚怀王。而晚年的楚怀王早已没有年轻之时的雄心壮志,在外交上处置失措,只想着和稀泥混过去,结果就是使得秦国转而与早已和楚国决裂的齐国、魏国、韩国联合,四国约定共同出兵,从东西两路夹击楚国。

秦昭襄王顾及宣太后的情绪,并没有派出重兵讨伐楚国,只是做了做样子,楚怀王也只是派出昭雎率领一路偏师抵御而已,将主力大军全部调到了东线,与齐、魏、韩三国联军交战,这场战役就是“垂沙之战”。在这一战之中,楚国招致惨败,大将唐眜战死,楚国大军近乎全军覆没,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楚国大军损失惨重的时候,楚国的一些百姓因为不满楚怀王的所作所为,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连国都郢城都丢了,国内四分五裂。

楚怀王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楚国大族的势力镇压国内起义,先是向齐国割地称臣,换得三国联军退出楚境,而后又向秦国请罪,并且将楚太子横再度质秦,这才平息了秦昭襄王的怒火,撤回了昭雎的偏师,与楚国大族联合镇压起义,这才夺回了国都郢城的控制权,彻底平定了内乱。

3、因分治而亡:

大族分治,给楚国带来了什么?除去能为楚国开疆拓土,还有在楚王手中的势力损失殆尽,遭遇亡国危机之时,出来拱卫楚王,保卫楚国,还有什么?还有就是在各方面对楚王室的权力分割:

其一,楚国在赋税上分为了楚王室直辖的土地和大族封邑,大族封邑除却部分土地外,几乎不用向楚国缴纳赋税,承担经济义务,是为赋税分治。

其二,楚国在军事上又分为了楚国的常备军与大族私兵,常备军便就是国家的常备军事力量,负责保家卫国,而大族私兵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这些大族自行保持的武装力量,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对外战争多为大族自行发动的,这一点史书典籍上皆有记载,是为军事分治。

其三,楚国在政治的权力上也长期被楚王室与大族分割,朝政大权长期被王族和大族把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楚国的历任令尹,除却少数几位如同吴起一般出身贫寒的令尹,绝大多数皆是王族成员或者是大族子弟,吸引他国人才之路几乎被堵死,是为政治分治。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虽强,但是始终都发挥不出全力,一直都是王族以手中的势力或者是联合几个大族的势力对抗其他国家,无法成为当时的霸主国。而且,在大族分治下的楚国,始终无法完成向中央集权的过渡。吴起和楚悼王这样干过,结果呢?在吴起成为楚国令尹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操练楚国将士,打了几场胜仗,其他的成果基本没有。后来的屈原和楚怀王也干过,结果呢?楚怀王在大族的挑拨下,对屈原渐渐疏远,屈原的“美政”思想,终其一生,也只是他的理想罢了。

对于始终无法凝聚全部国力,抵抗虎狼之秦的楚国,在秦国以倾国之力进犯之际,楚南公的那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只能是楚人在亡国前夕对秦人的诅咒罢了。因分治而兴,因分治而存,也因分治而亡,如此大楚,何其悲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鲁国为什么没成为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礼崩乐坏之际,鲁国作为“犹秉周礼”的国家,对旧制度和传统保留得罪完整,同时受旧制度的影响也最深。分封等级制度下各级鲁国贵族封闭性极强,他们各自的统治区域犹如堡垒,是独立的地方政权机构。卿大夫在自己统治范围内如同君主一般,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与国君相抗衡的力量。对旧制度保留越

  •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会输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乐朝之间夹着一个尴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法理上当之无愧的大明皇帝,却迅速被亲叔叔燕王朱棣推翻。从占据绝对优势到被困在皇宫中烧死(明史是如此记录的,就以此为准,野史是说他逃出去当和尚了)的短短几年中,政治、军事能力都比较青涩的建文帝在“靖难之役

  • 隋朝隋炀帝在位期间都有哪些对外战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一、侵略林邑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

  •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荒淫手法多多,其在对付风水方面也有奇招。杨广当了皇帝后,立年号为“大业”,意思是创造一番大事业。时有擅望气的术士(传说是有占卜之术的耿纯臣)向他禀奏,称西北的龙门地区(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东北)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天子气”,气势恢宏,一直蔓延

  • 赢渠梁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赢渠梁是嬴政的太爷爷。2、赢渠梁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的儿子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的儿子是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秦武王没有儿子,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继位,秦昭襄王就是子楚 ,子楚就是嬴政的父亲。3、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

  • 梁士彦要反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梁士彦是北周大臣、名将。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发动灭北齐之战。此战之中周武帝意志不坚加上身有微恙,于是中途退军。为了巩固此次伐齐之战的成果,周武帝于是留梁士彦镇守晋州。正是梁士彦死守晋州,力挫北齐,这才使周武帝信心大增,率军返回

  • 汉武帝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被赐死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一位宠妃,她的儿子刘弗陵也是汉武帝的继承人之一。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开始担心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他原本的继承人是长子刘据,但后来他又认为刘据造反不够资格继承大汉江山,转而青睐刘弗陵,即后来的汉昭帝。由于钩弋夫人是刘弗陵的母亲,她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和信任。然而,汉武帝后来开始担心

  • 唐朝的大多数太子为何都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从唐高祖李渊称帝到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为止,这前半个唐朝是整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从“天可汗”到设立安西四镇,大唐在这段时期对外威慑四邦,内部到了“开元之治”时人口数量也达到鼎盛,当时在政治、经济、武力上都可以说是后代王朝努

  • 神龙政变结束后唐中宗李显是怎么对待功臣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唐中宗),是为“神龙政变”。按理来说,李显应该很感激帮助他登基的“神龙政变”功臣。但历史却是李显一点都不感激“神龙政变”功臣,还将领头的几位功臣迫害而死

  • 孙权最后没能统一天下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确实是去世的比较晚。孙权去世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32年,刘备已经死了29年,诸葛亮也死了十八年。当时蜀国这边,正是刘禅在位,内政混乱。魏国那边,司马懿已经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且也已经在一年前去世,大权已经落入了司马家手里。这样看来,三国前期中期的厉害角色,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