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国为什么没成为战国七雄?

鲁国为什么没成为战国七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15 更新时间:2024/1/25 21:10:52

春秋礼崩乐坏之际,鲁国作为“犹秉周礼”的国家,对旧制度和传统保留得罪完整,同时受旧制度的影响也最深。分封等级制度下各级鲁国贵族封闭性极强,他们各自的统治区域犹如堡垒,是独立的地方政权机构。

卿大夫在自己统治范围内如同君主一般,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与国君相抗衡的力量。对旧制度保留越多,受传统思想影响越深,其弊端就暴露得越明显,卿大夫与国君争权斗争越激烈,公室与私室的矛盾便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公室羸弱,私室强大的状况。面对逐渐强大的私家势力,公室已有所警觉,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整个春秋时代,公室与私室斗争贯穿始终,强大的晋国最终被韩赵魏三分、称霸东方的姜齐最终被私家田氏所取代,这俩都是公室被私室消灭的典型例子。

作为犹秉周礼的鲁国来说,卿权更为强大,三桓(鲁桓公的三个后代,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在国内十分强势,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亲自伐季氏,标志着国君与卿大夫的矛盾已白热化。在国君与三桓的几次较量中,都以国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直接的军事打击尚且败北,削夺封邑的方式更是无从谈起。如此的鲁国何以成为战国七雄那样的国家呢?

对于分封等级制度下的周代各级贵族来说,采邑制度的实施使他们在各自封闭的领域内成为有地有民的各级领主,鲁国秉承周礼,宗法制、分封制和采邑制这些周代最鲜明的政治制度都被完整、全面地保存和继承下来。

一次你国内对采邑数量占有最多、规模最大的卿族也大多是执掌鲁国国政的公族,且鲁国不绝后嗣的特点使得采邑的消长与卿族兴废密切相关,也决定了鲁国权柄始终操纵在如三桓这样的世家大族手中。

三桓忙于国政及互相之间的角逐,对离国都较远的采邑往往疏于防范,邑内大权完全交给邑宰处理,久而久之,采邑主对一些边境采邑的治理鞭长莫及,为邑宰们的叛乱埋下了祸根。一旦有适当的时机,三桓的家臣们就纷纷以他们的主子为效仿对象,犯上作乱,采邑正是他们叛乱的资本,采邑武装则为妻提供强大的军事后盾。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登上鲁国的政治舞台的。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登上鲁国大司寇的位置后,就打算削弱三桓的势力,实际上他能做这个位置也因之前三桓家臣叛乱而起。他削弱三桓的方法,就是堕毁三桓的采邑。

首先他毁掉了季氏费邑、叔孙氏的侯邑,这两家并没有反对,因为堕了这二邑实际上是消除了宗法家臣为患家主的凭借,此后季孙氏和叔孙氏的采邑因祸根铲除也就再未发生过霍乱。

而之前没有发生过邑宰叛乱实践的孟孙氏,并没有响应孔子堕三都的号召,加之成邑的邑宰公敛处父的誓死抵抗,导致堕成邑的计划受阻,终于酿成鲁哀公十五年成邑之宰公孙宿的叛乱。

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在堕三都事件中暴露出来,他的目的是削弱三桓的力量,把权力还到公室手中,只是堕二都一定程度帮了季孙和叔孙而已,但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心思还是被当时执政的季桓子看清,于是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了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你看,55岁的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也无法救鲁国啊。

事实上,西周灭亡之后,分封制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孔子极其反感的下克上,臣僭越君的乱局,就是因为分封私室势力逐渐强大威胁到了公室。而孔子把这种混乱局面称之为“礼崩乐坏”,认为是人们不再遵守周礼的缘故。

虽说这种情形与周礼形同虚设有一定关系,但实际上是社会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周礼是建立在分封制上的上下等级尊卑制度,这种制度严格划分了等级,设定了相应的礼仪,而当下一级封建主的力量大于上一级,他还会遵守这些礼仪教条么?

孔子没有看清楚乱局的本质,从而一生追求的克己复礼过于理想化,一方面要求人人爱人,一方面又要求大家讲上下尊卑,按照分封制制度形式,这就好像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们回到古时候的那一套尊卑制度去复“礼”一样,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孔子在他的祖国努力了,可没找到问题的根源失败了,他去外国寻找救鲁国的方法,可惜,周围的国家情形跟鲁国不想上下,所以他终其一生,还是只看到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周礼,强调恢复周礼,人人爱人,这就是小康和谐社会了。

他后世的儒家们也没能为乱世找到终结的方法,后来还是法家们找到了中央集权的路子,把分封制扫进垃圾堆,这才走上了一条统一算是勉强终结乱世的路子。

作为受周礼影响最为严重的鲁国,制度惯性是相当强大的,三桓之间势力彼此制约,而三桓又都出自公室,不像晋之三家是外姓臣属分起家来没有压力,三桓实际上还是想着利益最大化,最好就是在斗争能自己能坐上国君的位置。

结果侯爵跟公爵斗,侯爵下面的伯爵们又起来造反,自然是无休无止的内斗,看不见远方的希望。若学七国那样变法,可惜公室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干不过三桓了,谈何变法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会输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乐朝之间夹着一个尴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法理上当之无愧的大明皇帝,却迅速被亲叔叔燕王朱棣推翻。从占据绝对优势到被困在皇宫中烧死(明史是如此记录的,就以此为准,野史是说他逃出去当和尚了)的短短几年中,政治、军事能力都比较青涩的建文帝在“靖难之役

  • 隋朝隋炀帝在位期间都有哪些对外战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一、侵略林邑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

  •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荒淫手法多多,其在对付风水方面也有奇招。杨广当了皇帝后,立年号为“大业”,意思是创造一番大事业。时有擅望气的术士(传说是有占卜之术的耿纯臣)向他禀奏,称西北的龙门地区(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东北)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天子气”,气势恢宏,一直蔓延

  • 赢渠梁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赢渠梁是嬴政的太爷爷。2、赢渠梁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的儿子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的儿子是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秦武王没有儿子,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继位,秦昭襄王就是子楚 ,子楚就是嬴政的父亲。3、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

  • 梁士彦要反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梁士彦是北周大臣、名将。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发动灭北齐之战。此战之中周武帝意志不坚加上身有微恙,于是中途退军。为了巩固此次伐齐之战的成果,周武帝于是留梁士彦镇守晋州。正是梁士彦死守晋州,力挫北齐,这才使周武帝信心大增,率军返回

  • 汉武帝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被赐死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一位宠妃,她的儿子刘弗陵也是汉武帝的继承人之一。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开始担心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他原本的继承人是长子刘据,但后来他又认为刘据造反不够资格继承大汉江山,转而青睐刘弗陵,即后来的汉昭帝。由于钩弋夫人是刘弗陵的母亲,她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和信任。然而,汉武帝后来开始担心

  • 唐朝的大多数太子为何都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从唐高祖李渊称帝到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为止,这前半个唐朝是整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从“天可汗”到设立安西四镇,大唐在这段时期对外威慑四邦,内部到了“开元之治”时人口数量也达到鼎盛,当时在政治、经济、武力上都可以说是后代王朝努

  • 神龙政变结束后唐中宗李显是怎么对待功臣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唐中宗),是为“神龙政变”。按理来说,李显应该很感激帮助他登基的“神龙政变”功臣。但历史却是李显一点都不感激“神龙政变”功臣,还将领头的几位功臣迫害而死

  • 孙权最后没能统一天下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确实是去世的比较晚。孙权去世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32年,刘备已经死了29年,诸葛亮也死了十八年。当时蜀国这边,正是刘禅在位,内政混乱。魏国那边,司马懿已经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且也已经在一年前去世,大权已经落入了司马家手里。这样看来,三国前期中期的厉害角色,似乎

  • 李自成在迎战吴三桂之前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崇祯17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终于进入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进北京后,檄文周边,山东、天津、山海关都表示愿意投降。特别是山海关吴三桂,李自成写亲笔信劝他归降,吴三桂在仔细考虑过后也同意效力新朝,但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得知家眷被拷打索饷,也有说他是因为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夺后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