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万历朝鲜之役

大明万历朝鲜之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56 更新时间:2024/1/17 1:44:15

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大明朝时期,中朝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使臣往来频繁,朝鲜一度是大明的藩属国,朝鲜新国王登基需要经过大明皇帝册封。

16世纪80年代,日本一代枭雄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将丰臣秀吉继续其统一事业,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日本重获一统。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忙于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使三国归于一统。

丰臣秀吉共调动了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以说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而在战略上,日军采用的是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对此朝鲜大惊失色,但是朝鲜统治集团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转眼间,日军迅速逼近汉城(京城)。朝鲜有些地方官吏弃地而逃,国王李昖惊慌失措,仓皇放弃首都,先奔平壤,继而逃往鸭绿江边的义州。7月初,日本人兵不血刃占领王京(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了二十天。

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朝鲜人民在非占领区普遍组织了人民义勇军“义兵”,开展了游击战争,突袭敌人的要塞和兵营,坚持抵抗。

此时,朝鲜国王李昖在爱国朝臣和军民抗倭热潮的推动下,遣使向大明朝廷告急,要求出兵援助。

大明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如若再纵容日本侵吞朝鲜,那后果不堪设想。故决定援朝抗倭。同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先锋戴朝弃、史儒率兵20000出征,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带大部队继后进入朝鲜。

7月17日拂晓,中日两国军队终于开始发生冲突。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大军抗衡哉?”,轻率地调动全部兵力进攻平壤。当时连续降雨,道路泥泞,以骑兵为主的明兵很难施展威力。当冲入好象是空城的平壤时,立刻遭到了日军的伏击。日军的火铳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戴朝弃、史儒当场身亡,其明军死伤惨重。

祖承训一天之内退到大定江,然后撤回国内,平壤攻防战以明军的失败告终。

日军在朝鲜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得朝鲜人恨极日军,各地义军蜂拥而起,甚至连和尚都组成僧兵来抵抗日军,逐渐代替官兵形成抗日的主力,导致日军陆地的补给线极不稳定,而且还要分兵来镇压骚乱,于是丰臣秀吉不得不打消了立刻进军义州的计划。日军为了麻痹明军,佯装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意欲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这种损害朝鲜人民利益的和议,遭到大明朝廷的拒绝。

大明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4万兵力渡过鸭绿江,大举增兵朝鲜。1593年1月3日明军进驻肃川,会合朝鲜士兵,开始了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经过周密部署,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7日明军进军平壤,与日军的精锐部队3万人遭遇。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自投旗下者免死”。次日总攻开始,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同时以火攻对抗。日军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战斗非常激烈,劲弩齐发,火焰蔽空,中朝将士奋勇当先,全军愈战愈勇。激战到近中午,日军纷纷逃窜,中朝军队凯旋入城。此战共消灭日军1万余人,俘虏无数,逃散日军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朝鲜史书称:“正月初八日壬戍进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斩杀之外,余贼丧魄,逃遁。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二月,朝鲜军民也在幸州守城战中击退日军,取得辉煌胜利。朝鲜爱国官兵在明军的协同支援下,一举收复西京、开城、汉城,日军退据釜山,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

丰臣秀吉得知己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流行,便假意与明朝议和,以诱使明朝撤兵,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大明朝廷内部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风,遂与日本和谈罢兵。

明朝军队大半在1593年八月回到国内,只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李舜臣被朝廷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掌管了朝鲜全部水军,整饬军队,建造战船。而丰臣秀吉也不断地利用谈判时间补充兵力,运送武器给养,以备再战。

谈判一直持续到了1596年9月,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被朝鲜和明朝方面拒绝,和议最后破裂。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丰臣秀吉的计策,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

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夏,日军从水陆两路进犯,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8月1日,1万4千日军三路进攻全罗道,正好赶上明朝军队进驻全罗、忠清。大将杨元率3000人守卫南原,但寡不敌众,两千七百余人战死。8月19日,明朝军队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日军占领了全罗道全部地区。李舜臣重新被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但此时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9月7日黑田长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朝将军解生打败。

这时明朝将军邢玠和麻贵统兵四万和朝鲜权粟元帅会师,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丰臣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鸣梁海峡以少胜多,大败日水军,所以日军连忙后撤。这时,大明朝廷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也认识到日本的危险性,于是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凇的水军共14万,再度增援朝鲜。

联军经过侦察,决定先进攻只有两万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朝军队三路直捣蔚山,李如松交战后佯退,会同友军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正在监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连忙返回蔚山,亲自守城。明朝军队连续四天猛烈强攻,仍旧没有攻下城池,期间加藤清正也难以支撑,就送信给明朝军队乞求讲和,被拒绝。双方僵持之时,西生浦1万3千多日军赶来增援。1598年2月9日,明军屡攻不下,被迫撤退。

这时日军盘踞朝鲜半岛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处,战线长达千余里,士兵疲于奔命,供应不足,屡败厌战,士气低落。日军与明朝军队交战往往“举阵惊骇奔散”,投降者愈来愈众。是时,日本国内普遍怨恨丰臣秀吉,8月18日,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羞愤积郁,终于在伏见城死去。临死前遗命退兵。这对朝鲜的日军无疑是雪上加霜。

到了十一月,日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再次准备厚礼送至李舜臣营中,希望和谈,遭到拒绝。日军一部加藤清正率军先逃,日军纷纷撤退。中、朝军队英勇追击,断其归路。在东南海岸露梁海战中,李舜臣统率的水军在露梁津湾截住了五百多艘企图从朝鲜运走残余部队的日本军舰,朝中水军与侵略者展开激战,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多人,日军彻底战败。

在这次战斗中,李舜臣亲自擂鼓,率龟船冲入敌阵,被日军包围。明朝将军陈璘舍身救援,年高70的明朝老将邓子龙,率领壮士200人,跃上朝鲜战船奋战,所驾战船不幸起火,壮烈牺牲。李舜臣、陈璘杀出重围,赶来救援,李舜臣不幸身中流弹,伤重垂危,他叮嘱不许声张,把军旗交部下代为发号施令,继续战斗,直到胜利。

此次海战,中朝军队大获全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日本水军。日本陆军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勉强撤回了日本,大明万历朝鲜之役取得彻底胜利!

朝鲜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大明朝廷相救。之后明朝军队回国,朝鲜对大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续到了清初。明神宗万历皇帝大奖三军,《明史》称此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大明末路:萨尔浒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

  •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因患十二指肠癌于东京逝世,终年88岁。昭和天皇(日语:ひろひと,英语: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称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长寿以及在位时期最长的天皇,执政长达63年。19

  • 明征安南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明征安南战争又称明越战争、明入越战争,越南称为明与大虞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Minh-Đại Ngu),指的是明成祖派军征服越南胡朝(大虞国)的战争。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

  • 1859年1月7日:冯国璋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咸丰九年(1859年)1月7日(农历1858年十二月初四日),冯国璋出生在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

  • 隆庆和议的事件结果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隆庆和议是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在明朝中央内阁官大臣的张居正和高拱,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

  • 哈密之争的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哈密之争,也称明朝哈密争夺战、明朝哈密战争,为发生在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在新疆哈密市的争夺战争。因为哈密地区位于明朝、蒙古瓦剌和吐鲁番三派势力的交界,为兵家多争之地。明朝后期,哈密由吐鲁番(东察合台汗国)最终占领。背景哈密位于新疆境内,汉朝以来便归中原王朝所统辖,汉武帝曾在此设都护及戊巳校尉管理域内事务

  • 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

  •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1963年,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

  •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省侯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

  • 万历援朝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和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