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慌张张,为了碎银几两,道出了生活的艰难。在行军打仗时代才有“兵未动,粮草先行”一语,说是为打仗做了充足准备,让前线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军粮与军饷是绝对不能拖欠的。很多人关心,在抗战时期,不同级别的军官们的薪酬换算成现在是多少钱。
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被他们寄予厚望的和平革命,缺乏军队建设,另外一个原因是地方军阀的主导地位导致的,当时有七个派系,粤系、桂系还有湘军等等,嫡系部队反而少的可怜,只有“第一军”。一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局面还是如此。
蒋介石对地方军,也就是所谓的杂牌军一直是非常忌惮的,一度想吞并杂牌军,不断地壮大和强化嫡系军队,自然在待遇上也有天壤之别。1914年,国民政府确定了银元作为标准的国家货币流通使用。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月薪如下:军长320大洋,师长160大洋,团长120大洋,营长100大洋,连长50大洋,当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32元人民币,这个待遇在1914年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军长的收入追平了大学教授的薪酬。
按照当时的物价,那几年在北京租一套四合院,每月的租金大概也就20大洋左右,哪怕是买一座花园小洋楼,也不过四五千大洋的事,国民党军队丰厚的待遇一直到了抗日战争的爆发,才出现了调整。
军饷到了战争时期,会打折发放,也就是所谓的国难军饷,跟平时军饷比,还是有挺大的差距,比如上将的国难军饷只有240大洋,中将是200大洋,要知道他们平时军饷分别是800大洋和500大洋。
其他级别的基本按照打五折的比例发放,比如少将平时发放320大洋,到了国难时期,就是160,哪怕打折,按照当时的物价来说,国民党军官们压根不愁吃穿,像四川地区的地主,一年收入也就一千多大洋,只是军长三四个月的军饷而已。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但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宋子文对下属的税警总局就例外,不论什么时期,都按照平时薪酬全额发放。另外蒋介石向我党提供军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里也有相关的记录,中共中央一共收到国民党大概是1640.5万法币的军饷支持。
在1937年1月31日到7月,每个月红军收到30万左右的军饷,当杨虎城将第一批军饷交到周总理手中时,毛主席和周总理还作出了重要的批示,这些军饷都用在购买军粮和军衣等刚需物品,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八路军和新四军关于每笔军饷实际金额、用途都有详细的记录,除了军饷外,国民政府还给予我党临时性的补助,比如萧劲光在1939年7月8日给河防发放的10.5万元经费。在那段看似“蜜月”的时光里,两党还是一起对抗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愈演愈烈,八路军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1937年4.5万,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到了40多万人,可国民政府依旧按照4.5万编制的标准发放军饷,非常考验我军的生存与发展。
甚至当时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何应钦直接宣布中断对延安的物资发放,这是对我党发展壮大的打压,国民政府内部也没有消停国民政府内部的贪污与腐化非常严重,中饱私囊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当时在国民政府担任过要职的何廉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按照何廉的描述,当时在南京办公是国民政府官员每周末都要到上海的某些场所风花雪月,在《简明中国反贪史》也有孔祥熙事件详细的记载,装入个人口袋的就有20多亿。
不仅如此,军用物资也成了这些贪官下手的对象。
1942年美国向中国提供了35亿美元的军用物资用来对抗日本,从缅甸公路开进中国以后就玩起了凭空消失术,穿越到了日本的黑市上,这起二战中最大丑闻的贪污案,一直是国际军事舞台的笑话,实在是讽刺至极。
还有人尽皆知的胡宗南事件,把整个团的军饷输了个精光。从上至下,沆瀣一气,不把国民政府败光,誓不罢休。
最终国民党被历史淘汰,只有曾经的辉煌,因此毛主席也鲜明地表达了我党的立场,自律、清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