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古代人的防火历史,古人的防火措施有哪些?

揭秘古代人的防火历史,古人的防火措施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452 更新时间:2024/1/16 15:51:59

国外的古建筑为什么能够大量保存下来,其实就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是石砖作为建筑材料。而我国古代建筑物都是用木材,尽管古人修建了很多漂亮壮丽的楼宇,但是每逢乱世就会被付之一炬,譬如秦汉之际项羽进入咸阳后,一把火就把咸阳皇宫给烧了。

2014年,中国贵州镇远县报京大寨,这个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村落建筑之一的寨子在一场火灾中毁于一旦,木质建筑不具备防火性,往往一户失火,就会波及整片建筑群。所以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

关于古人早期防火的一些历史

早在周朝时期,古代人就已经有了防范火灾的意识,《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就记载有:

春秋以木铎修火禁

除了禁火,人家周朝还专门有掌管用火防火的官员,而且要是玩忽职守,还会受到处罚:

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従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时则施火令。凡祭祀,则祭爟。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

可见,古人的防火意识出现的非常早,《野客丛书·禁用黄》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申君为了防火采取的措施:

郡治之黄堂,由春申君在郡,涂雌黄以厌火灾,遂为黄堂故事,外臣下室庐鲜有谓黄者。

这个雌黄是一种矿物,是雄黄的伴生矿物,所以两者被戏称为“矿物鸳鸯”。

雌黄在古代还是很实用的涂改液,《梦溪笔谈·卷一·》就记载有古人对雌黄的应用: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之则字不没,吐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所以这个春申君就把雌黄涂抹在墙体上,而且雌黄燃烧时还会产生一种黄白色的烟雾,所以雌黄能够一定程度上阻碍火灾的进一步扩大,而且还能起到报警作用。

《左传﹒襄公九年》也记载有早期古人防火的措施还有就是涂抹一些能够防火的泥巴仰或湿润具有防火的物质在墙面上,以阻断火势的蔓延:

火所未至,撤小屋,涂大屋。

春申君还算是有一点科学精神的,我国古人关于这个防火还有一些比较迷信的做法,譬如在古代宫殿的角檐上都会有一个像龙头一样的装饰物。其实这个不是龙,而是龙的第九子螭吻,除了用来显示宫廷威严,螭吻也是驱凶辟邪、镇火的神兽。

譬如唐代苏鹗在其著作《苏氏演义》中解释说:

蚩尾(螭吻),水之精,能辟火灾。

《太平御览》也解释说:

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後,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而在唐宋之际,古人的防火意识和防火措施就趋于完善和成熟了,宋真宗年间,开封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延燔左承天祥符门、内藏、朝元殿、乾元门、崇文院、秘阁、天书法物内香藏库”,这场火灾直接催生了我国最早的消防部门“军巡铺”。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此外又“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这些士兵的职责就是在全城各点巡视,排除火患,夜间督促老百姓禁火熄灯,由此古人的防火措施算是进入了制度化的时代。

为了防范火灾,古人脑洞大开还会在给房屋取名的时候,也会刻意的加入一些带有水字旁的字眼,譬如清代的文渊阁是乾隆时期为了收藏《四库全书》而修建,取名时就特意加了一个带有水字旁的渊字。

而在其核心藏书楼天一阁前,还开凿了天一池,既美观,又能够拿来救火。清朝时科技已经得到了大大的进步,古人的防火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那么在清朝时人们又是怎么防火的呢?

清代宫廷以及民间防火的一些历史

从宋到明清时代开始,古人的建筑便不再是全木质结构,得益于烧砖技术的改良,家境优越的人家会采用砖瓦拆料来建造房子,当然这对财力要求非常大,所以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住的全木质房子。

明代已经提出“降灾在人,防患在人,治墙为上策”的防火理论,所以产生了“防火墙”,所谓的防火墙就是几户人家共同出资建造一堵砖墙,防止火灾发生时火烧一片的情况。譬如故宫那绵连成片的高墙其实就是防火墙,其总长度达到了15公里。

紫禁城毕竟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各种防火措施都是顶格配置,光靠防火墙肯定不行。此外故宫中的70多口水井、308口太平水缸都是灭火的重要手段,雍正即位后,还在宫中设立了有正式编制的火班,其中包括2名步军校、40名步军、8名内务府所属护军、20名披甲人、20名苏拉以及10名銮仪卫校尉,总计100人。

但实际上倘若宫中某处失火,宫女太监们也会加入到救火的队伍,“火班”的设立是建立专职化的消防部门,专门负责宫中的防火排查和救火任务。

宫中火烛最要小心,日精门、月华门向南一带围房后,俱有做饭值房......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将宫内太监编集成队,派头领一名,每十队立总头领一名,不但救火,即扫雪、搬运什物,用人时只须点其头领,彼自齐集所属同往料理——《国朝宫史·卷三》

另外皇帝们也会时时刻刻嘱咐宫中的人小心用火,康熙年间发生了太和殿被烧的火灾,从那以后因此十分注意火烛的管理,“今隆冬有风之际,各宫灯火著用心谨防。不许任意吃烟,著不时严察。”

而在民间相对来说则没有紫禁城中如此严格和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民间的消防队,叫“水龙局”,它是地方乡绅募捐出资共同设立的,当时出现一种手动的机械式水车,可以实现向外喷水的功能,因此喻之为水龙局。

但水龙局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消防队,它最初在南京出现,而没有在全国扩散开来,所以乍一看其实古时候的人们防火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防火的独门诀窍。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还属防火墙,再加上砖瓦成为建筑材料之一。

所以火灾已经不能够轻易蔓延开来,造成火烧一片的现象。另外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之中都有喊火烛(腊月敲更)的习俗,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大年三十都会专门委派一人走街过巷的敲着一面锣鼓大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谨防贼盗,门户关紧。柴间看看,灰堆清清;灶前灶后,火烛小心”。

提醒人们注意防盗和防火,因此这就出现了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一种职业化更夫,专门在夜间打更报时,以及提醒人们注意防范。这些更夫一晚上需要喊更五次,从一更天喊到五更天。古时候的人们起床都起的很早,五更天就起来。

譬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孙达成生前就做过更夫,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他父亲打更时的物品,可见古代人防火意识还是很强,但是受制于技术的落后,火灾其实还是时有发生。即便是在防火技术相当成熟的今天,火灾也时常发生,其实很多时候往往都是人为的不当情况造成的,所以防火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杜绝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做法。

标签: 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什么要帮赵高改遗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斯,秦朝,赵高,历史解密

    纵观历史长河,是奸臣还是忠臣,只在人的一念之间。秦朝宰相李斯辅佐秦始皇时,曾激起他吞并六国之志,辅佐胡亥时能冒死劝谏,请求胡亥减免赋税取消苛政。从这两方面来看,李斯是个为国为民的忠臣。可他后来却为何要帮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改立胡亥为新帝?难道他不知道扶苏其实更适合做皇帝,他究竟有何用意?李斯本是楚国

  • 如果李牧没有被赵王所杀,赵国是否能改变灭亡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李牧是赵国晚期的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战国末期时,李牧是赵国唯一可以依赖的将领,然而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却因赵王迁听信谗言而被无辜杀害。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战国的历史上,赵国一直都是一个名将辈出的诸侯国,诸如廉颇、赵奢、李牧等等,可以说都是当世良将

  • 耶胡迪·梅纽因有着哪些轶事典故?他为什么对中国向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耶胡迪·梅纽因,美国小提琴家,历史解密

    美国小提琴家,生于纽约。4岁开始学琴,7岁便在旧金山个人首演音乐会上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1926年赴欧洲,师从布什和埃乃斯库。1932年16岁的梅纽因在伦敦首演埃尔加协奏曲,由75岁高龄的埃尔加本人指挥乐队协奏,并且录下一张历史性的唱片,至今仍是乐坛佳话。巴托克1944年为他写了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不

  • 齐桓公晚年为何会活活饿死?与管仲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史学界对于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位霸主一直存在争议,但都认同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任命管仲为相。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管仲在齐国为相之后在齐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进而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对外扩张,成就

  • 清朝时期的八旗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八旗”曾经是女真一族标志性的兵制,这种兵制结构有其独特的区域优越性,在提升综合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清军入关后,曾经战功赫赫的八旗军,在晚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弱,可是,虽然说他们战败了,但历史证明

  • 都说吕布是三姓家奴 那他都投靠过那些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吕布,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吕布先后投靠过丁原、董卓,并拜他们当了干爹(电视剧《新三国》中又认了王允当干爹),是演义小说中不多见的“认干爹专业户”,所以张飞嘲笑他为“三姓家奴”。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吕布究竟投靠过哪些人呢?一投丁原吕布祖籍是并州五原郡九原县,那时丁原在并州担任刺史、武猛都尉。吕布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

  • 东林大将孙承宗要清君侧?魏忠贤被吓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官,因试题上引用了自己语

  • 隐忍不发,唐睿宗真的是庸主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四子,初名李轮、李旭轮,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唐高宗的宠爱。李轮成年后,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对文字训诂方面的学问很有研究。他担任右卫大将军、洛州牧,历封豫王、冀王、相王。永淳

  • 都说满蒙亲如一家 为何清朝有事蒙古却不来救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蒙古,历史解密

    都说满蒙亲如一家为何蒙古不来救清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和蒙古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中原王朝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在处理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时,一般都有打击与和亲两种方式。清朝在处理蒙古的问题上,当然也是采用这两种方式

  • 明朝时期为何会存在宦官专权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宦官专权的情况,宦官专权,他们的权力来源在于皇帝,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东汉、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宦官专权极为严重的朝代,而明朝宦官由于其他两朝不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但却牢牢地依附于皇权,因而并不像东汉和唐朝那样威胁到皇权。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形